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范仲淹: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弘化社 访问量:1220 更新时间:2024/2/15 23:37:44

作者:百合花开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公元1046年9月的一天,在河南邓州,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一位双鬓斑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和几位诗友在花园里赏菊吟诗。

这时,他收到远方好友——滕子京的来信。

好友邀请他给江南名楼——岳阳楼作记,信中还附有“岳阳楼”的草图。

他看着岳阳楼的草图,慢慢陷入沉思。

他的耳边好像传来洞庭湖水奔腾澎湃的声音,势如千军万马;

他的眼前仿佛看到洞庭湖水涨满与四岸 齐平,气吞万里长天的包容和博大。

他被声势浩大的气浪包裹着,他只觉得有一股激流注入笔端,喷薄而出: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波光粼粼、浩浩汤汤的洞庭湖风光,在他的笔下,一览无遗。

波澜壮阔、气势雄浑的洞庭湖,又何尝不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宦海沉浮,他几经贬谪;然而无论境遇如何,他泽被苍生,造福万民的心愿,从来不曾改变。

写到最后,他已是踌躇满志,感慨不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就是北宋宰相范仲淹

欧阳修称赞他: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不为宰相,便为良医

范仲淹幼年孤苦无依,他两岁丧父,后跟随改嫁的母亲到山东的一户朱姓人家。

长大后,范仲淹听说了自己的身世后感动不已,他立志发愤读书,救国救民。

他辞别母亲,到离家不远的醴泉寺,进行全封闭式的苦读。

每天晚上,他都是一边煮粥,一边读书;等粥煮好时已是深夜,他便和衣而卧。

第二天早上起来时,锅里的粥已经凉透凝固成一整块,他把粥划为四块;早晚各两块,在配上野菜,就是他的一日两餐了。

清苦自律的生活,培养了他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有一次,范仲淹听人说,附近的一个祠庙问事占卜很是灵验。

他不由的心里一动,决定前去占卜。到了大殿,他焚香祷告,虔诚叩拜。

范仲淹在心中默念:我想有朝一日成为宰相,不知能否得到神明的指示?

祈祷完毕,他开始掷杯筊。杯筊落地,结果却不如人意。

范仲淹想了想,跪下来,对神明说出了自己的第二个愿望:既然我不能当宰相,请神明指示,我能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他默默祈祷完毕,再次掷杯筊。看到结果的那一刻,他又叹了一口气,还是未能如愿。

回去后,朋友见他情绪低落,就问他原因。

范仲淹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朋友听。

朋友说,你作为读书人求取功名,想当宰相的愿望,我可以理解;但我不明白,你为何还有做医生的愿望?

范仲淹郑重地回答:

我的理想是当宰相来辅佐贤明的君主,学以致用,让天下所有的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既然神明指示,我当宰想的愿望不能实现。那么退一步来讲,为天下百姓服务的职业,除了做医生,似乎没有其他更适合的职位。

在范仲淹的心目中,无论是做宰相,还是做医生;造福万民、泽被苍生的志向从来都不曾改变。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有句话说得好:“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无所畏惧,便是阳光。”

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迎来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他考中进士,历任文林郎、大理寺丞等官职。

对于范仲淹来说,做官就要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

有一年的冬至,把持朝政的刘太后突发奇想,要求皇上和文武百官在前殿为她祝寿。

大家心里都明白刘太后这样做有违礼制,可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

这时,范仲淹站了出来,他给皇帝上疏说:

“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

范仲淹又紧接着上了第二道奏疏,要求刘太后还政于皇帝。

范仲淹此举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他之所以“胆大妄为”,是因为心中装着国家、朝廷;他想为皇上分忧的一颗忠心,从来不曾改变,他早已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

一手遮天的刘太后怎能咽下这口气!范仲淹被贬出京城,被同僚誉为“此行极光”。

范仲淹虽然被贬,但皇上却记住了这位为他分忧的臣子。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城。皇上给他安排了言官的职位—右司谏。

范仲淹不负皇上所托,他把言官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有一次,郭皇后误伤了皇上。这本是一桩小事,但皇上却动了废后的心思。

善于察言观色的宰相吕夷简,因与郭皇后有嫌隙,支持皇上废后。

范仲淹听说此事后,立即率领众多官员为郭皇后求情。

虽然他据理力争,怎奈皇帝嫌他多事;他被贬到苏州,同僚称誉为:“此行愈光”。

范仲淹因在苏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之职。

他的官越做越大,但他直言进谏、为朝廷分忧的秉性却没有丝毫改变。

没过多久,范仲淹因对宰相不公平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而获罪,他被扣上 “勾结朋党”的罪名;再次被贬出京城,被同僚称为 “此行尤光”。

范仲淹三次被贬,好友梅臣见之于心不忍,特作一首《灵乌赋》给他:

劝他少管闲事,学做报喜的鸟;不要做像乌鸦一样遭人唾骂的鸟。

谁知,范仲淹并不“领情”,他在回复中写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八个字彰显了他为民请愿、矢志不渝的浩然正气,也是他忧国忧民的拳拳臣子之心。

临危受命,戍边西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虽然被贬出朝堂,可他依然心系朝廷的安危。

公元1038年,西北边境战事不断,西夏的进攻打得驻守边境的宋军几乎全军覆灭。

朝廷里,人心惶惶。皇上坐在龙椅上,放眼望去,能带兵打仗,力挽狂澜的人,又在哪里?

这时,有人向皇上举荐范仲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又一次被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当范仲淹接到任职诏令后,马上赶往边关。

其实带兵打仗并不是他的长项,但他身负对国家生死存亡的使命感;只要国家需要他,他就会义不容辞地站出来。

他用平日所掌握的军事知识,毅然接受挑战。

一路上,范仲淹所见皆是面黄肌瘦、扶老携幼,到处流浪的百姓;还有孤坟累累的破败景象。

见到边关如此情景,范仲淹心如刀割,他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写到: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他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还有他壮志未酬的感慨之情。

范仲淹到任后,一刻也不曾停息。他四处观察地形,积极听取驻军将士们的建议。

经过对敌我双方的时局分析,范仲淹认为坚持防守才是上策。

正当他按照自己的策略积极部署时,却引起朝中大臣们的极力反对。

皇上和主战派认为西夏是个小国家,根本不放在眼里,最后决定攻打西夏。

范仲淹听到这个诏令后,急忙向朝廷上书表示现在并不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但朝廷依然按照原计划执行。

结果不出所料,宋兵死伤无数,大败而归。

朝廷经此一战,终于采纳了范仲淹的防守策略。

他先是修固边城,而后又出重金奖励凿井,大兴耕种。

在军中,他又提出把钱当靶心,对射中的士兵进行奖励的方法;他又以优厚的条件招抚边关的少数民族。

范仲淹的一系列举措赢得了民心,巩固了边防,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

当时,在西北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一范(即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

新政失败,壮志未酬

历史的潮流奔涌向前,从来不会为谁停留。公元1043年,西夏请求议和,西北战事得以结束。

同年8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年少时的梦想得以实现,他迎来属于自己的璀璨时光。

由于连年征战,赋税增加,百姓苦不堪言。皇上心急如焚,他多次召见范仲淹等人,征询意见。

因为在他心中,范仲淹就是那个力挽狂澜,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贤臣。

范仲淹深知责任重大,他多次召集朝中大臣商议之后,草拟了一份万言书,提出十项政见。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

皇上革新心切,全部给予采纳;很快,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

范仲淹带领他的团队信心百倍,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没过多久,朝中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官府办事效能提高,财政、漕运等有所改善。

新政的推行,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是暗潮汹涌,一有机会,守旧的朝中势力便会酝酿罪名,寻找机会抨击范仲淹等人。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别有用心的人,在皇上面前,不停进献谗言,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此起彼伏。

范仲淹不想让皇上为难,也不想牵连太多的同僚,他自请出任邓州。

历时一年有余的新政改革,也随之废止。

新政的失败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范仲淹的心中。

他虽然被贬出京城,远离朝廷,可他的心却留在了朝堂之上;他关注着这里的一切,喜则为之雀跃,忧则为之担心。

范仲淹的一生,忧与乐是他生命的底色,他在忧乐中作官,在忧乐中戍边,在忧乐中新政。

当好友滕子京来信,让他给岳阳楼作记时;

他把一生的宦海沉浮,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借助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

他那颗造福苍生、宁鸣而死的忠心,都凝结为那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名言;

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化为永不坠落的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作者:百合花开,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排版:遒人

标签: 范仲淹宰相皇上诏令

更多文章

  • 在这里,范仲淹留下了千古名诗

    历史解密编辑:书山有路勤为径标签: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绛守居园池,园池

    这篇诗句你知道范仲淹所写哪一处风景吗?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或关注民生,或纪游山水,或咏物寄兴,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上面这首《绛州园池》,范仲淹是为新绛县绛守居园池所

  •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灾民,粮价,百姓,饥荒,宋朝,诗人,范仲淹,拨弦乐器

    民以食为天,人不可一日无粮。自古以来,人们都追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在古代,粮食的收成很受天气的影响,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颗粒无收。但倔强的古人自然不会任凭自己被上天“拿捏",所以在收成好的年份会多多备下粮食,等到有饥荒的时候,政府再开仓放粮或命粮商降低粮价,以保证在饥荒时期大部分人的温饱,这也

  • 范仲淹被贬,其挚友慷慨陈词,并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堪称宋诗精华

    历史解密编辑:漫话诗词标签:范仲淹,欧阳修,张九龄,苏轼,子规,宰相

    宋朝初期的岭南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而且气候炎热,蚊虫肆虐,鄣气盛行,曹植在《七哀诗》 说:“南方有鄣气,晨鸟不得飞。”就是因为这个连鸟儿都懒得飞去的地方,却成了北宋官员的贬谪之地。据资料统计,被贬岭南的官员有491人,其中包括苏轼、苏辙、寇准、章惇等人。生性旷达的苏轼来到岭南,吃了当地的荔枝

  •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那就读读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富书标签:范仲淹,朱元璋,宰相,进士,明朝

    作者:青杏(富叔团队)想象一下:当你穿越到明朝,即将被皇帝朱元璋判处死刑,你如何用一句话拯救自己?无需多言,你只要大喊一声:“陛下,我姓范,范仲淹是我的先祖。”朱元璋就会免除你的死罪。这不是后世的一个玩笑,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据说范仲淹的十二世孙范文从在明朝任职,他为人刚直,敢于谏言,有一次甚至

  • 他姓范,范仲淹的范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标签:范仲淹,韩琦,宋仁宗,宰相,吕夷简,富弼

    西风乍起,黄沙铺天盖地横扫而来,天色被遮挡得黑沉沉的。大宋的西北边塞上,金鼓喧阗,喊杀声响成一片,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一位两鬓斑白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挥动着令旗发号施令,率领将士们布阵御敌。鏖战良久,来偷袭的西夏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敌军丢盔弃甲逃回西夏国。这位主帅就是被称作“龙图老子”的范仲淹,他治军

  • 灾荒年间,范仲淹为什么还要拼命吃喝玩乐?上善不善!

    历史解密编辑:百年史记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善不善,灾荒

    灾荒年间,范仲淹领命去赈灾,而他不是开仓放粮拯救百姓,却是整日沉迷吃喝玩乐,然而离奇的是,百姓却对他的行为纷纷拍手称赞。明白范仲淹背后的用意后,才明白上善不善!当时在赈灾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北宋年间,江淮一带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饥荒,朝廷派出范仲淹前去赈灾,不过接下来的情况让朝臣们都惊掉了下巴。范仲

  •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韩琦,宰相,晏殊,宋朝,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拨弦乐器,官宦世家

    图片来源: 徐里、李晓伟、李豫闽(福建)①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秋凉渐盛。邓州,花洲书院内,数排平房,红砖碧瓦,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其间一房内,一着绯色官服的中年人正奋笔疾书,身旁站一书童,研墨,展纸,看茶,有条不紊地伺候着。少顷,那官人搁笔,一声:O了。书童立马捧起书稿,高声吟读起来:岳

  • 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范仲淹,米价,太后,宋仁宗,百姓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位忠君爱国,誓死捍卫国家,心系苍生的有志之士,他们是每个时代发展和强盛的根本,是我们世代学习的榜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出自我国北宋时期的诗人范仲淹的诗句,这句诗充分表达了无数英雄豪杰,为天下民众舍生取义的民族美德。范仲淹作为一名著名的诗人,同

  • 范仲淹一生最危险的经历,差点被对手置于死地,结局你恐怕猜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李元昊,韩琦,宋仁宗

    中国文化催生的“名节”,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在很多古人的眼里,它绝对是神圣的,比生命还重要一千倍。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如果还是个高官,那么他死后往往会得到一个足以让家族引以为荣的“谥号”。“谥号”这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官方拟定的身后评价。古代大臣的谥号一般用两个字概括。拿北宋来说,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

  • 宋朝杭州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下令涨价!灾民:感谢青天大老爷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范仲淹,宋朝,宰相,宋仁宗

    说起范仲淹,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想到他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是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都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进行改善,使得宋朝的西线边防巩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领导庆历革新运动,虽然只推行了一年,却开创了北宋改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