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时杭州饥荒,没吃的怎么办?范仲淹:百姓修房子,官员开宴会

宋朝时杭州饥荒,没吃的怎么办?范仲淹:百姓修房子,官员开宴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毛迪说教育 访问量:4046 更新时间:2023/12/25 2:36:58

古代很多人出仕,可能终极目标就是''出将入相''。在朝堂上做宰相,处理内政,改善民生;在边境上做将军,追亡逐北,捍卫国土。这个目标说起来容易,可并不好实现。古往今来,达成这一目标的人不是很多。

宋朝对读书人来说是个不错的时代。宋朝的官领兵体制,让''出将入相''的目标实现起来多了一份机会。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宋仁宗时期的名臣,曾经''出将入相''的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其人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之一,说起他,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突出成就,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贡献。

范仲淹出生贫寒,少时的生活十分艰苦。这种生活遭遇,养成了他坚韧、清廉的品质。在他富贵时,他们一家都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甚至到了家里不来客人,都不吃肉的地步。而节省出来的钱很多都被范仲淹拿来扶危济困。他在姑苏城外买下了数千亩良田,成立了义庄,救济穷苦的人。在义庄生活的人,每天都会发给粮食,每年还会提供衣物。

影视作品中的范仲淹

对穷苦百姓如此爱护的范仲淹,治理杭州时,遇到了饥荒。此时的范仲淹,并没有像他平时表现的那样,竭尽所有救济饥民,而是展现出了一个优秀政客所具备的能力。他所用方法,时至今日遇到经济萧条时,还会被使用。

治理杭州饥荒

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江苏吴中地区爆发了大饥荒。面对严重的食物短缺,人民面黄肌瘦,路上饿殍满地。此时的范仲淹,因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离开了京城,远离了权力中心,来到了地方就任。

这不是范仲淹第一次面对饥荒。他曾经面对过另外一次饥荒。在1033年,江淮地区发生了虫灾和旱灾,朝廷迟迟不肯派员前去调查情况、救济灾民。范仲淹直接找到了宋仁宗,他问仁宗道:''陛下,如果您宫中有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

影视作品中的宋仁宗

宋仁宗是个比较仁慈的君,听到范仲淹的话后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处理灾情。范仲淹在处理这次灾情时,采用了开仓放粮的做法。古代开仓放粮、设棚施粥是常用的救灾方法。据说古代朝廷施舍粥的熬制标准是''筷子浮起,人头落地''。这种施舍给灾民的粥,必须足够稠。以里面插个筷子不会浮起为标准。如果筷子浮起,证明施舍的官员存在贪污。在大灾年间这种事情一旦被查实,负责的官员会人头落地。

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处理灾情后,对如救灾产生了新的思考。范仲淹在杭州饥荒时,除了开仓放粮他还发布了一系列奇怪的命令。

这些命令有:首先,百姓都别闲着,鼓励他们去赛龙舟。其次,范仲淹亲自带头,带领各级官员游山玩水,在湖光山色之间大宴宾客。整日里笙歌燕舞,醉生梦死。

光有这些还不够,姑苏一带多寺庙,寺庙也别想闲着。范仲淹要求所有寺庙都尽可能的大兴土木,能修什么就修什么。庙修完了,接着修官府,什么府衙、库房之类的建筑,统统修一遍。

于是原本饿死人的杭州,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在官员的带头下,百姓不再窝在家等着朝廷发粮食。要么人山人海的游山玩水,要么参加到了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项目中。

这哪里还是救灾呀?分明就是不管灾民死活,大吃大喝。很多正义的官员的早就看不下去了,一纸文书告到了朝廷。要求查办这个在大灾年间大吃大喝的官员。不等朝廷追究,范仲淹就朝廷''自首''。

范仲淹在''自首''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灾之年,朝廷可以发放救济粮。但灾民没有收入,救济粮吃完后,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就业和收入来源问题。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一直吃饱肚子。

范仲淹带头大宴宾客、游山玩水,带动了一批人跟风。这些人带动了当地经济,当地的人通过向他们提供食物、服务等换取收入。大兴土木使当地的物资流通加速,大量的工程需要数以万计的工人。这就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最终,朝廷的钱花出去了,地方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增长。而最主要的是,人们都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能买粮食,就解决了饥荒问题。

这一年,除了杭州,吴中地区其他灾区人民死伤惨重,流离失所。而杭州百姓在范仲淹这种看似''不入流''的做法下,度过了难关。

有了范仲淹这次赈灾的例子,宋朝的统治者们也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他们做出了规定,以后遇到饥荒,除了开仓放粮,还要招募民众大兴土木。

后记

各种天灾、人祸,一直以来都伴随着人类社会。在这些灾害面前,很多人的生活甚至生命都会受到影响。以离我们比较近的一次危机为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影响到了中国。为了应对危机,曾经投入了4万亿,制定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就包含基建工程。

这些工程项目和其他的行政措施并举,让中国成功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当然这个计划远比宋朝时期范仲淹的方案详细和全面。但能从中看出宋朝时期范仲淹方案的影子。

以农业为主的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范仲淹所处的年代,距今接近千年。在那个年代,范仲淹开创性的措施,彰显了他的智慧和大局观。从一介书生到国之重臣,范仲淹用他的才华和智慧为世人留下一段经典的传说。

标签: 范仲淹宋朝宋仁宗饥荒百姓宰相

更多文章

  • 范仲淹的一首“游戏之作”,写尽了人生至理!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曹操,宋词,刘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弦乐器,齐特琴,民族乐器,民族音乐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说起北宋最著名的政治家莫过于范仲淹与王安石,范仲淹不仅是政治家,且文采出众,也是一位文学家,生前更是曾多次与西夏作战,西夏人都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可见其文韬武略,俱是不凡。范仲淹身为文学家,自然也于宋词有所涉猎。其存世的词作仅有五首,但却风格不一、题材各异。譬如其著名的

  •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仁宗,苏轼,韩愈,北宋,诗人,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两宋最不缺的便是文人,无论是朝堂还是江湖,无论诗、词还是文,都有无数颗熠熠生辉的明星。但就有这么一位神人,一生只留下了五首词,后人盘点大宋词人时他总是因为数量而被忽视。但其中两首不仅成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其中名句更是后辈文人模仿与化用的热门。他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虽也因为数量太少而未被后人列入“唐宋

  •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有多牛,硬怼太后刘娥,谥号力压整个大宋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范仲淹,刘娥,岳阳楼记,大宋,宋仁宗,李元昊

    提起范仲淹这个名字,估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个年代还没背过《岳阳楼记》的人已经不多了,即使不知道《岳阳楼记》的人,估计也应该听过那句震铄古今,并将继续源远流长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不过大多数人对于范仲淹的了解,可能也就仅仅止于此了。 骆驼虽然当年能熟背《岳阳楼记》,但是对于范仲淹的认识,也不过

  •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也有风流往事——纳妓做如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芊晨往事标签:青楼,金莲,宋朝,范仲淹,孔夫子,杜秋娘,演奏家,拨弦乐器,中国音乐家

    范仲淹的大名大家肯定听说过,他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不仅是大文豪,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心怀百姓,他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此优秀的范仲淹也有过一段风流往事。因范仲淹从小勤奋好学,在青年时代就得中,被任命为江西鄱阳太守。当时鄱

  • 范仲淹很惊艳的一首词,从头美到尾,开篇引人入胜,结尾令人心碎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范仲淹,苏幕遮,明月,下阕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以思乡为题材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我却独爱范仲淹这首《苏幕遮》。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宋代〕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 范仲淹: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历史解密编辑:弘化社标签:范仲淹,宰相,皇上,诏令

    作者:百合花开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公元1046年9月的一天,在河南邓州,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一位双鬓斑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和几位诗友在花园里赏菊吟诗。这时,他收到远方好友——滕子京的来信。好友邀请他给江南名楼——岳阳楼作记,信中还附有“岳阳楼”的草图。他看着岳阳楼的草图,慢

  • 在这里,范仲淹留下了千古名诗

    历史解密编辑:书山有路勤为径标签: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绛守居园池,园池

    这篇诗句你知道范仲淹所写哪一处风景吗?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或关注民生,或纪游山水,或咏物寄兴,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上面这首《绛州园池》,范仲淹是为新绛县绛守居园池所

  •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灾民,粮价,百姓,饥荒,宋朝,诗人,范仲淹,拨弦乐器

    民以食为天,人不可一日无粮。自古以来,人们都追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在古代,粮食的收成很受天气的影响,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颗粒无收。但倔强的古人自然不会任凭自己被上天“拿捏",所以在收成好的年份会多多备下粮食,等到有饥荒的时候,政府再开仓放粮或命粮商降低粮价,以保证在饥荒时期大部分人的温饱,这也

  • 范仲淹被贬,其挚友慷慨陈词,并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堪称宋诗精华

    历史解密编辑:漫话诗词标签:范仲淹,欧阳修,张九龄,苏轼,子规,宰相

    宋朝初期的岭南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而且气候炎热,蚊虫肆虐,鄣气盛行,曹植在《七哀诗》 说:“南方有鄣气,晨鸟不得飞。”就是因为这个连鸟儿都懒得飞去的地方,却成了北宋官员的贬谪之地。据资料统计,被贬岭南的官员有491人,其中包括苏轼、苏辙、寇准、章惇等人。生性旷达的苏轼来到岭南,吃了当地的荔枝

  •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那就读读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富书标签:范仲淹,朱元璋,宰相,进士,明朝

    作者:青杏(富叔团队)想象一下:当你穿越到明朝,即将被皇帝朱元璋判处死刑,你如何用一句话拯救自己?无需多言,你只要大喊一声:“陛下,我姓范,范仲淹是我的先祖。”朱元璋就会免除你的死罪。这不是后世的一个玩笑,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据说范仲淹的十二世孙范文从在明朝任职,他为人刚直,敢于谏言,有一次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