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林家清欢 访问量:1791 更新时间:2024/1/2 14:50:36

两宋最不缺的便是文人,无论是朝堂还是江湖,无论诗、词还是文,都有无数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但就有这么一位神人,一生只留下了五首词,后人盘点大宋词人时他总是因为数量而被忽视。但其中两首不仅成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其中名句更是后辈文人模仿与化用的热门。

他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虽也因为数量太少而未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但一篇《岳阳楼记》足以力压众人,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是许多人的座右铭。

没错,他就是无论为人、为官、为政、为文,均是大宋顶配的范仲淹

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

浩荡数千年的中国史上,只有27位谥号为文正的人,宋代得到这个谥号的仅9位。

司马光曾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他认为文是道德博文,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致。

“正”这个字给到范仲淹这位北宋文坛上最刚直、最无私的长者,可谓是恰当其位。

他一生兢兢业业、为国为民,正如元好问所说,“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是孔子书中梦寐以求的“贤臣典范”。

大概由于正直过头,范仲淹一生都“爱管闲事”,真正做到了自己文中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在江苏收盐税时,看到堤坝年久失修风险极大,便写信给当地官府让他们兴修水利,结果刚开始修没多久,暴雨突至,民夫们纷纷逃走。天降黑锅,范仲淹差点因此丢官,幸好有那位后来“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与他一起担起了责任。

回到朝堂也不闲着,身为一个小小的秘阁校理,一个类似皇家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就胆敢借着皇帝率领百官给太后祝寿时“挑刺儿”。他明着指责皇帝在内殿给太后祝寿不合礼仪,实则剑指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要求她还政于皇帝。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受到仁宗的重视,给了他“谏官”的职务,让他发挥刚直无畏的精神。但范仲淹并没有跟风助力皇帝清理“太后党”,而是实事求是地维护太后。

正因为他是站在大宋战略全局的高度,为大宋的长足发展而发声,为生民谋福祉,从不囿于私利与人情,所以哪怕是一力主张并主导了改革,也不曾像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一样毁誉参半。即使是排挤他的政敌,也无法在道德和人品上给他泼脏水,令他名节受损。

别说政敌了,就连真正战场上的敌人,对范仲淹也十分钦佩。他曾被派到与西夏战争的前线,排兵布阵颇有章法,连敌人看了都忍不住感叹“今小范夫子胸中自有百万雄兵”,然后悻悻而退。

而范仲淹最经典的两首词,正是写在与西夏对战之时。

公元1038年,原称臣于宋的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民风彪悍,又是良马的出产地。他们马快刀急,擅长游击战,如汉唐时的匈奴般难以歼灭。

为了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于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集兵于延州城下,一时朝野震惊。

公元1040年,因边事吃紧,宋仁宗将范仲淹召回京师,知永兴军,后又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已经五十多岁的范仲淹退则治理农桑、发展商业,开办书院、兴办教育,进则亲率军队筑城、打仗,将西夏军队杀得望风而逃。

公元1043年,李元昊被迫请求议和,向北宋称臣。可以说,范仲淹以一己之力,开了文官带兵打仗、战胜异族的先河,在北宋朝堂上更显绝尘。

也正是在陕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期间,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塞上的秋天,碧蓝的天空高旷辽远,白云悠悠,黄叶翩翩。从蓝天到旷野再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江波,都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夕阳西下,映照着天尽头的山峦,芳草萋萋,一直延伸到落日余晖都照不到的天边,沉入一片幽深的黑暗。

羁旅的乡愁,在无眠的夜里弥散,连好梦都不再光顾,只能为自己斟上一杯酒。

本想借酒浇去胸中块垒,不想酒入愁肠,却化作点点相思泪痕。

这首词笔力沉郁雄健,声情并茂,意境阔大深远。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这首词本为写乡愁,却被有心人弹劾,说范仲淹散播消极情绪。

或许是为了反击,范仲淹写下了另一首主题和情绪相似,笔调却更为悲壮慷慨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北的气候寒冷,刚入了秋,大雁便迫不及待地向南飞去,丝毫不肯留恋这一方水土。

群山环抱,暮霭沉沉,长烟茫茫,城门紧闭,大风中传来凄凉的羌笛声、激昂的号角声和马嘶人喊的训练声。

许多无法入眠的夜晚中,想要借一杯浊酒,来解一解乡愁,回首望去,却还没能勒马燕然,又何谈归期呢?

满地白霜衰草黄,多年驻守在边关的将士们早已白发苍苍,却只能远眺着故乡的方向,流下滚烫的眼泪。

范仲淹的《渔家傲》同样是写塞外秋色,同样写长夜无眠,同样写借酒消愁,却真实地记录了军营中的生活,描绘了边塞秋天的萧条与寂寥,直率地表达了边疆战士的心酸与无奈。

有凄凉,也有壮阔;有悲悯,也有豪情;有忧虑,也有激昂。正是通过这些直观的表达,才更将他的英雄气概显露无疑。

在此之前,词只是诗之余,是饮酒享乐的花间游戏。从未有人将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范仲淹此举,可谓是一扫浮靡的大手笔。

回顾范仲淹的一生,可以用两个词来总结:逆光生长,向光而行。

他的父亲是唐代名臣之后,五代十国时期在吴越国为官。然而他的生母谢氏身份低微,只是一名小妾。

生父去世后,范家主母便将年仅2岁的范仲淹和他的生母赶出了门去。迫于生计,谢氏改嫁到了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因此得名“朱说”。

随着逐渐长大懂事,范仲淹在兄弟们的风言风语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受到了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羞辱,便早早立下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志向。

他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五年苦读,他的生活极其贫困,但精神却极为专注。

他每天早上煮一锅稠粥,用筷子划分为四块,配上一点盐巴和两根咸菜,便是一天的口粮,因此还留下了“划粥断齑”的成语。

饿了只有白粥,困了就用冷水洗脸,就连睡觉时都不脱衣服,不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据载,他在应天书院就读时,宋真宗曾到书院视察。所有的学子都一拥而上,想一睹天子的风采,最好还能在他面前刷刷脸。只有小范同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看完热闹回来的同学问他为什么不想见皇帝,他说,“迟早有一天,皇帝会主动召见我的,到那时候再去觐见也不晚”。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26岁时,范仲淹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高中,如愿受到了皇帝的召见。

当然,被皇帝召见时的范仲淹,还是顶着“朱说”的名字。

他中了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有了经济基础后便第一时间接母亲来奉养。

他想认祖归宗,将母亲归葬于老家,却被范家人阻止,担心他回来是要争夺家产的。

直到29岁时,在上书皇帝得到批准后,他才真正拿回属于自己的“范”姓。

“范”为姓,“仲”为排行,“淹”是什么意思呢?

为水所覆盖曰淹,长久滞留曰淹,这个由他亲自为自己选的字,很少用在人名中。

据王端来在《范仲淹问世-文正归宗更名考实》中考据,得出了一个结论:

宋代文人中尊崇隋末文人王通的比较多,范仲淹也是其中之一。王通,字仲淹,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著名的蒙读物《三字经》中,提出了诸子百家的五子的说法,“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其中的“文中子”即是王通。

王通家学渊源,自幼受儒学熏染,十五岁便可为师。他首次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对他极为赞赏,认为他是远远超过韩愈等人的“贤儒”。

范仲淹同父异母的兄长名为范仲温,或许是敬仰王通的同时,发现他的字与自己按序排辈的取名规则十分契合,于是直接取了“仲淹”二字为名。

范仲淹一生曾三次被贬,都是因为坚持心中的正义和真理,锲而不舍地追寻理想之光。

在贬至饶州时,妻子都病死了,好友梅臣写信给他,送上了自己《啄木》和《灵鸟赋》,劝他学一学那些报喜的鸟儿,管好自己的舌头,不要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范仲淹却硬核地表示,自己“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宁可做一匹四处奔波、劳累而死的千里马,也不愿做一匹安逸地老死在马厩中的废物马;宁可做一只日日为吃饭发愁却能翱翔云霄的大鹏鸟,也不肯做一只在草地中啄食草籽为生的麻雀,更别说笼中乞食献媚的鹦鹉了。

范仲淹做官只走直道,做人亦是如此。

他被贬官的三次风波中,两次都是因为与宰相吕夷简政见不同。多年以后,仁宗想让他们俩和解,亲自劝慰范仲淹,老范却说“臣乡论盖国家事,与夷简无憾也。”对公不对私,自己没有错,无论对方遭遇到什么,都不该向对方抱有歉疚。

他历来节俭,却“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晚年还在家乡创办了著名的范氏义庄。

范氏义庄堪称中国第一个民间慈善组织,拥有科学严谨的制度体系。它的扶助范围也很广,不仅资助子弟读书,更兼顾养赡老人、弱女婚嫁等诸多方面。

虽饱经战乱与朝代更迭,义庄几度差点无法维持,但由于一辈又一辈范氏后人的努力,一直运作到了晚清时期。

这位无论在政坛还是文坛,都一生公正无私的大家去世后,庙堂和江湖都为之而悲。

仁宗皇帝亲自为范仲淹书写墓碑“褒贤之碑”,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不同派系的官员都纷纷为他写下祭文,苏轼赞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黄庭坚直言“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就连偏远山村中的百姓都自愿为他戴孝。

即便到了多年以后,他依然受到无数人的敬仰。大儒朱熹称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就连康熙皇帝也忍不住赞叹他是“济时良相”。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的少年,终于成为了照亮无数人的光,更成了照耀文坛千年的光。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更多文章

  •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有多牛,硬怼太后刘娥,谥号力压整个大宋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范仲淹,刘娥,岳阳楼记,大宋,宋仁宗,李元昊

    提起范仲淹这个名字,估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个年代还没背过《岳阳楼记》的人已经不多了,即使不知道《岳阳楼记》的人,估计也应该听过那句震铄古今,并将继续源远流长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不过大多数人对于范仲淹的了解,可能也就仅仅止于此了。 骆驼虽然当年能熟背《岳阳楼记》,但是对于范仲淹的认识,也不过

  •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也有风流往事——纳妓做如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芊晨往事标签:青楼,金莲,宋朝,范仲淹,孔夫子,杜秋娘,演奏家,拨弦乐器,中国音乐家

    范仲淹的大名大家肯定听说过,他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不仅是大文豪,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心怀百姓,他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此优秀的范仲淹也有过一段风流往事。因范仲淹从小勤奋好学,在青年时代就得中,被任命为江西鄱阳太守。当时鄱

  • 范仲淹很惊艳的一首词,从头美到尾,开篇引人入胜,结尾令人心碎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范仲淹,苏幕遮,明月,下阕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以思乡为题材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我却独爱范仲淹这首《苏幕遮》。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宋代〕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 范仲淹: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历史解密编辑:弘化社标签:范仲淹,宰相,皇上,诏令

    作者:百合花开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公元1046年9月的一天,在河南邓州,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一位双鬓斑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和几位诗友在花园里赏菊吟诗。这时,他收到远方好友——滕子京的来信。好友邀请他给江南名楼——岳阳楼作记,信中还附有“岳阳楼”的草图。他看着岳阳楼的草图,慢

  • 在这里,范仲淹留下了千古名诗

    历史解密编辑:书山有路勤为径标签: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绛守居园池,园池

    这篇诗句你知道范仲淹所写哪一处风景吗?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或关注民生,或纪游山水,或咏物寄兴,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上面这首《绛州园池》,范仲淹是为新绛县绛守居园池所

  •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灾民,粮价,百姓,饥荒,宋朝,诗人,范仲淹,拨弦乐器

    民以食为天,人不可一日无粮。自古以来,人们都追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在古代,粮食的收成很受天气的影响,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颗粒无收。但倔强的古人自然不会任凭自己被上天“拿捏",所以在收成好的年份会多多备下粮食,等到有饥荒的时候,政府再开仓放粮或命粮商降低粮价,以保证在饥荒时期大部分人的温饱,这也

  • 范仲淹被贬,其挚友慷慨陈词,并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堪称宋诗精华

    历史解密编辑:漫话诗词标签:范仲淹,欧阳修,张九龄,苏轼,子规,宰相

    宋朝初期的岭南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而且气候炎热,蚊虫肆虐,鄣气盛行,曹植在《七哀诗》 说:“南方有鄣气,晨鸟不得飞。”就是因为这个连鸟儿都懒得飞去的地方,却成了北宋官员的贬谪之地。据资料统计,被贬岭南的官员有491人,其中包括苏轼、苏辙、寇准、章惇等人。生性旷达的苏轼来到岭南,吃了当地的荔枝

  •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那就读读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富书标签:范仲淹,朱元璋,宰相,进士,明朝

    作者:青杏(富叔团队)想象一下:当你穿越到明朝,即将被皇帝朱元璋判处死刑,你如何用一句话拯救自己?无需多言,你只要大喊一声:“陛下,我姓范,范仲淹是我的先祖。”朱元璋就会免除你的死罪。这不是后世的一个玩笑,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据说范仲淹的十二世孙范文从在明朝任职,他为人刚直,敢于谏言,有一次甚至

  • 他姓范,范仲淹的范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标签:范仲淹,韩琦,宋仁宗,宰相,吕夷简,富弼

    西风乍起,黄沙铺天盖地横扫而来,天色被遮挡得黑沉沉的。大宋的西北边塞上,金鼓喧阗,喊杀声响成一片,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一位两鬓斑白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挥动着令旗发号施令,率领将士们布阵御敌。鏖战良久,来偷袭的西夏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敌军丢盔弃甲逃回西夏国。这位主帅就是被称作“龙图老子”的范仲淹,他治军

  • 灾荒年间,范仲淹为什么还要拼命吃喝玩乐?上善不善!

    历史解密编辑:百年史记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善不善,灾荒

    灾荒年间,范仲淹领命去赈灾,而他不是开仓放粮拯救百姓,却是整日沉迷吃喝玩乐,然而离奇的是,百姓却对他的行为纷纷拍手称赞。明白范仲淹背后的用意后,才明白上善不善!当时在赈灾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北宋年间,江淮一带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饥荒,朝廷派出范仲淹前去赈灾,不过接下来的情况让朝臣们都惊掉了下巴。范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