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读懂范仲淹《岳阳楼记》我顿悟:没有一种人生不辛苦,熬过去

读懂范仲淹《岳阳楼记》我顿悟:没有一种人生不辛苦,熬过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洞见 访问量:266 更新时间:2024/2/11 21:52:46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作者:洞见CC

公元1046年,被贬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一封来信。

随信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一幅画着岳阳楼的《洞庭晚秋图》。

滕子京在信中写道:“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他想请范仲淹为重修落成的岳阳楼做一篇赋,以便此楼能被后人长久地铭记。

范仲淹看过信后,没有丝毫推辞,当即就展开《洞庭晚秋图》,看图作文。

一时间,他思绪翻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传世名句,从他的笔尖倾泻出来。

这些名句,像一束光,照亮了千古。

自此,《岳阳楼记》载入青史,岳阳楼亦得以永世不朽。

其中,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更是指引了一代又一代迷茫而又痛苦的人,在困境中看开,于绝望中重生。

1

熬过迷茫的苦

  •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道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感悟:当人生的风雨来袭时,前路会变得特别泥泞难行。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也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变得悲观消沉。

看天只觉愁云密布,看地只见前路茫茫。

通达如范仲淹,也曾陷入这样的困境。

那还是范仲淹20岁的时候。

当时,他还姓朱,名叫朱说(yuè)。作为朱家的一员,自然事事都要为家里人着想,所以,范仲淹时常劝诫自己的兄弟不要挥霍钱财、浪费生命。

有一天,朱氏兄弟被范仲淹说得烦了,脱口而出道:

“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

听到这话的范仲淹,愣在原地,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质疑。

后来,范仲淹四处打听,才知道自己真的不是朱家的亲生骨肉,而是姑苏范氏之子。

在他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无奈,只得带着他改嫁,才有了后来的这些事情。

遭逢人生巨变的他,一时间,只觉得天地茫茫,心无所依。

但短暂的迷茫过后,范仲淹又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般,做出了一个坚定的决定。

他虽感念朱家的养育之恩,但也不愿再寄生于这里。

于是毅然辞别母亲,外出求学。誓要认祖归宗,改回范姓。

当时范家的人,也怕他来分家产,范仲淹想要改回本姓,谈何容易。

范仲淹却从不气馁,他拼了命地考进全国四大名校之一的应天书院。

五年来不曾脱衣服睡觉,困了就用冷水洗洗脸继续读书。

就这样,到了26岁那年,他得以科举高中,面见皇帝,为自己争取回了范姓。

人这一生,经历一时的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迷茫。

这样的人,只会在生活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若要走出这种困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步履不停,兀自攀登。

正如老话所说,人向前走,苦才退后。

岁月不会亏待任何人,当你奋力穿透迷雾,越过山穷水尽,人生终会柳暗花明。

2

熬过低谷的苦

  •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感悟:有人说,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人在低谷时,与其难过,不如争气;与其抱怨,不如前行。

当你独自扛过了所有黑暗,你会发现,曾经的苦难,早已让你成了更好的自己。

范仲淹离开朱家去应天书院求学时,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他每天穿着寒酸,只能靠喝粥充饥。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还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读书,晚上也要读到夜深才睡,寒来暑往,日日如此。

但他却丝毫没有抱怨生活的苦。

在这段难熬的时期,他拒绝了所有的消遣和享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就连皇帝到应天府巡游这样的盛况,他也不为所动,不愿去凑这个热闹。

在最艰难的时候,范仲淹穷不移其节,苦不改其志。

秉着这样的心性,他熬过了那段苦难,得以鱼跃龙门,荣登进士。

不过,获得官身的范仲淹,也并没有从此得到命运的眷顾,还几次三番被贬。

有一次,他因进谏触怒皇帝,被贬到了睦州。

听到这个消息,范仲淹既不悲观惆怅,也不怨天尤人。

他到了睦州以后,很快就将自己的身心融入了青山绿水之中。

一边喝着山中刚采的新茶,一边惬意地睡着午觉,将尘世的烦恼抛到了脑后。

《偶遇》一书中说:

无论是谁,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这条隧道,是难捱的低谷期,也是人生的试炼场。

如果这段时间,你觉得困顿难行,不妨多给自己一分从容与冷静。

如果你觉得撑不下去,请多许自己一份光明与希望。

正如作家刘同所说,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每一次低谷,每一次挫折,熬过去,就是人成长的最好契机。

3

熬过内耗的苦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感悟: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

很多时候,现实都是泥与沙俱下,鲜花与荆棘并存。

但不论何种境界,守一颗平常心,物来顺应,未来不迎,才能坦然地过这一生。

范仲淹为官的几十年间,经历的坎坷不在少数。

最艰难的一次,莫过于五十多岁了,还要投笔从戎,带兵打仗,去抵御强悍的西夏。

这种艰苦的任务,要是换了普通人,恐怕当即就要焦虑得刎颈报国了。

范仲淹却没花这个功夫内耗。

他一到前线,立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提出“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首先,他改革军队,稳固边防,修筑城池,在边境形成了一条坚固的防线。

紧接着,他又安抚军心,招揽灾民,做到了军民同心,彻底改变了北宋军队的颓势。

最终,在范仲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得以击败西夏,让西夏对大宋俯首称臣。

立了如此大功,你以为范仲淹的人生就从此顺遂了吗?

答案是,不仅没有,这反而成了他宦途更艰难的开始。

范仲淹回朝后,官拜副宰相,一时风光无两。

他以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从此可以实现了,于是趁机向皇帝提出了十条新政: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

这就是历史课本中的“庆历新政”。

但这些条例,剑直指朝中官员,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

一年零三个月之后,庆历新政就不了了之。

而范仲淹也因此被贬出京。

但面对这些大起大落,范仲淹的态度始终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哪怕经历再多坎坷,他也不曾因环境的好坏,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平常心,才是一个人对抗内耗,最应秉持的心性。

以平常心对无常事,方能应对世间万般风云变幻;

以淡然心行人间路,才能不惧坎坷,把苦难修成向上的阶梯。

4

熬过孤独的苦

  •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感悟:《自在独行》一书中写道:“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

孤独,是所有人的宿命;不被人理解,是人间的常态。

好比范仲淹一生,虽有满腔为国为民的热忱,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理想破灭,接受自己被贬的命运。

虽然不被当朝者所容,却又始终像个孤勇者一般,捍卫着自己的初衷。

公元1033年,郭皇后误伤宋仁宗。在宰相吕夷简等人的撺掇之下,宋仁宗有意废后。

这时,范仲淹一人挺身而出,向宋仁宗苦口婆心地劝诫,废后动摇国本,万万不可。

结果,宋仁宗嫌他烦,将他贬到了睦州。

一年后,范仲淹因治水有功,又重回京师,升为吏部员外郎。

此时,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对国家的选才用人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又是范仲淹,不惧权势,向仁宗进献《百官图》,直指其中利害。

没想到,却被吕夷简反诬,“越职奏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仲淹又被贬到了饶州。

在饶州,梅臣给范仲淹寄来一篇《灵乌赋》。

将他比为能预卜吉凶的灵鸟,虽是灵鸟,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反而被认为叫声不吉利。

梅尧臣的意思,就是要范仲淹闭紧嘴巴,明哲保身。

范仲淹看后,当即就回了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八个字,是他一生的处世准则,从未改变。

即便孤独到无人同行,范仲淹也不曾向世俗低下他的头颅。

他在踽踽独行的岁月里,迎风战雨,活成了世人敬佩的模样。

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有人懂,是幸运;没人懂,是常态。

与其向别人拼命地解释、证明自己,不如像范仲淹一般,坚守自己,让时间回应一切。

到后来,你会发现:

即使身后空无一人,依靠自己,你也能将孤独化作力量,将苦难熬成本领,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范仲淹出身寒微,幼年丧父,后又被宗族离弃。然而他长大后,却能于苦难中觉醒,通过科举逆天改命;

范仲淹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却始终心怀天下,到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

范仲淹,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文臣,亦是一个极具韬略的将军。

他的一生,书写了太多传奇。

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字里行间,更是给无数在苦海中泅渡的人,带去了生的希望。

若觉人生太迷茫,劝君重读《岳阳楼记》。

若觉人生太煎熬。一定读读范仲淹。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附《岳阳楼记》原文:

更多文章

  • 事后才知多高明: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范仲淹,宋朝,买米,米价,百姓

    提到范仲淹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拥有伟大胸襟的历史名人在某次闹灾时却说出“继续涨价”的话,而彼时灾民正处于没钱买米下锅的状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面对饥荒之灾,范仲淹竟“顺应”奸商涨价?范仲淹在公元1049年时被调到杭州任职,不幸的是此地正遭遇着

  • 北宋1050年大旱,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涨米价,百姓大赞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范仲淹,百姓,米价,为官,饥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从他的文章中就能看到他对国家兴亡的重视。范仲淹忧百姓之贫苦,知国家之情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百姓,改善民情。因为淋过雨,所以懂得给别人撑伞。范仲淹自小的艰巨生活,才让他懂得百姓不容易。这么一位心怀天下的父母官,却在北宋饥荒时期,老

  • 1050年杭州遇到百年不遇大灾,范仲淹召集米商涨价,灾民赞口不绝

    历史解密编辑:畅敏风云标签:西夏,皇帝,宋朝,大灾,诗人,范仲淹,李元昊,齐特琴,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公元1050年,百年不遇的大旱扑向浙江杭州,田园几乎颗粒无收,当地粮价突然暴涨,许多老百姓吃不起饭,鱼米之乡哀声一片。然而,面对这种局面,杭州知府范仲淹却下令米价上涨,而且要求直接翻一番,气得朝廷官员纷纷骂范仲淹是个坏蛋,你这不是把老百姓往火坑里推吗?但是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当地老百姓非但不恨他,

  • 作为好友,同是改革派的梅尧臣,为何要不断黑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旺旺旺标签:皇帝,诗人,范仲淹,梅尧臣,宋仁宗,齐特琴,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王朝进入到了一个改革的关键节点上,涌现出了不少改革名人,其中范仲淹就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阐明了为官的本质,这不但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就连日本明治维新期间,都被日本的近代改革家所引用,可见范仲淹在改革思想上是很有一套的。不过同是改革派,也是范仲淹

  •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范仲淹,百姓,灾民,好官

    从古至今对于文人来说,在世时能够入朝为官教化百姓,去世后能够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不停地为之奋斗,《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就曾写下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一句话让人们记住了北宋时期,曾经还有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疾苦的好官,而他也得到了

  • 北宋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米价,皇帝,荒年,北宋,灾民,宋朝,诗人,范仲淹,宋仁宗,齐特琴,弦乐器

    民以食为天。从封建时代开始我国就是以农业立国,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科学技术也不发达,农业生产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那个时候不仅粮食产量不稳定,遇上洪涝灾害更是民不聊生,大量的流民都吃不饱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各朝各代都有赈灾的办法,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减免税赋、发放救济物资,鼓励开垦山泽荒地……然而,

  • 范仲淹10首好诗词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范仲淹,欧阳修,灵乌赋,谢安,贾谊

    范仲淹存世诗歌305首,因为个人经历丰富,足迹曾经遍布祖国各地,所以他的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有的是在山水间游历时所作,歌颂壮丽的大好河山;或者是在贬谪之时所作,借诗言志抒怀,抒发胸中的政治抱负和志向;或关注民生,抒发爱国忧民情怀;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真朴质,艺术手法多样,语句清丽优美

  •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1

    历史解密编辑:静颖讲故事标签:进士,晏殊,仁宗,皇帝,北宋,宋朝,诗人,范仲淹,拨弦乐器,官宦世家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1——宋史札记之二十七我楚狂人南宋著名学者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这是一个高的有点吓人的评价。把一个人物定评为一个时代的冠冕,叫人匪夷所思。但是细看范文正公的一生经历,觉得这个评价并不为过。(一)艰难的成长之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

  • “全才”范仲淹:50岁娶15岁雏妓为妻,没被骂反而被传为一时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孤影潇湘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宰相,为官

    一篇文采斐然的《岳阳楼记》使得他成为了北宋一介文学大家,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他成为了宋朝的一代名臣,率兵戎边西北、令西夏军队闻风丧胆而获得“小范老子”之称的他彰显了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这样一位能文能武、文采卓越又为政清廉的忠仕贤臣不是别人,正是北宋的“全才型”官员范仲淹。有人曾

  • 酒词赏析: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历史解密编辑:叶赫那拉菲菲标签:诗词,酒词,范仲淹,王安石,古典乐,岳阳楼记,民族乐器,苏幕遮•怀旧,中国传统音乐

    大家好!我是菲菲,热爱中国酒和中国酒文化。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中国诗词与酒词/范仲淹其人/主要作品/原文及赏析中国诗词与酒词酒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发展的酵酶。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305 篇中有40 多篇与酒文化相关,为后世诗词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我国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