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芳千古。《古文观止》中,便收录了他这篇大作。
其文曰——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中所说"时六年",指庆历六年,即1046年。这年,范仲淹57岁,任给事中,知邓州。
对《岳阳楼记》,朋友们大多非常熟悉,恕不赘言。
不过,有人说,《岳阳楼记》属于骈文吗。这大约不对。
《岳阳楼记》,共七十九句,对偶二十二句,占百分之二十八,散句占百分之七十二。
关键是,唐宋骈文多用四六句,此为这一时期骈文的最重要特征。
所谓"四六句",指"四言对句"和"六言对句"。
比如,四言对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讨武氏檄》)。
比如,六言对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滕王阁序》);"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 (《讨武氏檄》)。
"四六句"中,还有一些复杂形式,如"上四下四型""上六下六型""上四下六型""上六下四型",等等。
而《岳阳楼记》的对偶句中,极少四六句。
所以,把《岳阳楼记》归为"散文"更为准确。
有意思的是,宋帝国,结束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一统天下,宋王朝有意让文人歌功颂德。于是,宫廷里赏花钓鱼,君臣彼此唱和,以致晚唐五代的浮糜文风反而大肆泛滥了。
对此推波助澜的,是"西昆派"。这以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欧阳修《六一诗话》云:"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杨,就是杨亿,刘指刘子仪。
这一文潮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
当时的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人,提倡古文,抵制西昆派。祥符二年,宋真宗下诏复古,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也是对"西昆派"的打击。
宋仁宗即位后,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坛巨擘,把诗文革新运动不仅推向高潮,而且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范仲淹没有更多直接参与诗文革新运动。显然,他极赞成欧阳修等人的革新主张,并主张恢复古文,所以,后世称其为"古文家"。
仁宗年间,范仲淹积极倡导政治改革,并以此被贬。他的政治改革主张,亦获得了欧阳修等诗文革新运动主将的大力支持。
因此,范仲淹的主要"头衔",是"北宋政治家"。但同时,也是"文学家"。
他生于苏州吴县(989)。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任泰州西溪镇盐仓监,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之范公堤。
景祐二年(1035),知开封府,有敢言之名。后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鄱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
宋与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指挥有方,西夏称其"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期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得以巩固。
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建议改革,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
因新政损害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强烈反对,被诬"朋党"。庆历五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祐四年(1052)卒,谥文正。
范仲淹擅长辞赋,如《渔家做》一首,风格苍凉,境界壮阔,为传世佳作。其各种政论杂文,古文居多,但所作"章、表、启、奏",仍杂骈俪。
比如,他在临终前,作《遗表》上仁宗,就是一篇骈文。
其文曰——
- 臣闻:生必尽忠,乃臣节之常守。没犹有恋,盖主恩之难忘。辄忍须臾之期,少舒迫切之恳。痛靡自觉,辞皆不伦。
- 伏念:臣生而遂孤,少乃从学。游心儒术,决知圣道之可行。结绶仕涂,不信贱官之能屈。才脱中铨之冗,遽参丽正之荣。耻为幸人,窃论国体。昨自明肃厌代之后,陛下奋权之初,首承徳音,占预谏列。念昔执卷,惟虞无位之可行。况今得君,安敢惜身而少避!间斥江湖之远,旋尘待从之班。大忤贵权,几成废放。属羌臣之负险,顾将列以难裁,乃副帅权,仍峻使任。亦尝周旋战备,指目地形,力援定川之师。始期遇敌,誓复横山之壤。亟逼讲和,虽微必取之功,多弭未然之患。预中枢之密勿,曾不获辞。参大政之几微,益难胜责。自念骤膺于宠遇,固当勉副于倚毗。然而事久敝,则人惮于更张。功未验,则俗称于迂阔。以进贤援能为树党,以敦本抑末为近名。洎忝二华之行,愈増百种之谤。上系天听,终辨众谗。因恳避于钧衡,爰就班于符竹。一违近署,五易名城。虽圣恩曲示于便安,奈神道常恶其盈满。请麾上颍,盖遭拙疹之未平。息鞍东徐,益觉灵医之不效。唯积疴之见困,非晚岁之能支。神不在形,气将去干。冥冥幽壤,倐为长徃之期。穆穆清光,永绝再瞻之望。肝胆摧落,精魄飞扬。
- 然臣起于诸生,历此华贯,雨露泽于数世,圭组焕于一门。有如臣焉,足为荣矣。当瞑目以无憾,尚贪生而有云?
- 盖念:所惜者盛时,所眷者明主。虽性命之际,已能自通。然君臣之间,岂易忘报?但无怛化,以竭遗忠。敢惮陈于绪言,庶无负于没齿。伏望陛下调和六气,会聚百祥。上承天心,下徇人欲。明慎刑赏,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中。如此!则不独微臣,甘从于异物。庶令率土,永寖于淳风。言逐涕零,命随疏殒。
- 臣无任惶惧战惕之至。
这篇骈文,六百多字,不尚华丽辞藻,句句恳切真诚;既回顾坎坷仕宦经历,又直陈肺腑谏议之言;委婉曲折,语重心长;几无用典,音韵铿锵。
难怪后人将此篇比作诸葛亮的《出师表》。
读起来不难,亦不多加注释。
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文如其人"——胸怀大志,锐意革新;一生清廉,为国为民。
即便临终所作《遗表》,亦无丝毫个人祈求。
欧阳修对范仲淹极敬重,评曰:“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王安石亦赞曰:"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