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岳阳楼记》,范仲淹和他的骈文

《岳阳楼记》,范仲淹和他的骈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老沈一 访问量:3288 更新时间:2024/1/9 0:36:0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芳千古。《古文观止》中,便收录了他这篇大作。

其文曰——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中所说"时六年",指庆历六年,即1046年。这年,范仲淹57岁,任给事中,知邓州。

对《岳阳楼记》,朋友们大多非常熟悉,恕不赘言。

不过,有人说,《岳阳楼记》属于骈文吗。这大约不对。

《岳阳楼记》,共七十九句,对偶二十二句,占百分之二十八,散句占百分之七十二。

关键是,唐宋骈文多用四六句,此为这一时期骈文的最重要特征。

所谓"四六句",指"四言对句"和"六言对句"。

比如,四言对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讨武氏檄》)。

比如,六言对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滕王阁序》);"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 (《讨武氏檄》)。

"四六句"中,还有一些复杂形式,如"上四下四型""上六下六型""上四下六型""上六下四型",等等。

而《岳阳楼记》的对偶句中,极少四六句。

所以,把《岳阳楼记》归为"散文"更为准确。

有意思的是,宋帝国,结束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一统天下,宋王朝有意让文人歌功颂德。于是,宫廷里赏花钓鱼,君臣彼此唱和,以致晚唐五代的浮糜文风反而大肆泛滥了。

对此推波助澜的,是"西昆派"。这以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欧阳修《六一诗话》云:"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杨,就是杨亿,刘指刘子仪。

这一文潮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

当时的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人,提倡古文,抵制西昆派。祥符二年,宋真宗下诏复古,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也是对"西昆派"的打击。

宋仁宗即位后,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坛巨擘,把诗文革新运动不仅推向高潮,而且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范仲淹没有更多直接参与诗文革新运动。显然,他极赞成欧阳修等人的革新主张,并主张恢复古文,所以,后世称其为"古文家"。

仁宗年间,范仲淹积极倡导政治改革,并以此被贬。他的政治改革主张,亦获得了欧阳修等诗文革新运动主将的大力支持。

因此,范仲淹的主要"头衔",是"北宋政治家"。但同时,也是"文学家"。

他生于苏州吴县(989)。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任泰州西溪镇盐仓监,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之范公堤。

景祐二年(1035),知开封府,有敢言之名。后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鄱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

宋与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指挥有方,西夏称其"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期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得以巩固。

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建议改革,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

因新政损害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强烈反对,被诬"朋党"。庆历五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祐四年(1052)卒,谥文正。

范仲淹擅长辞赋,如《渔家做》一首,风格苍凉,境界壮阔,为传世佳作。其各种政论杂文,古文居多,但所作"章、表、、奏",仍杂骈俪。

比如,他在临终前,作《遗表》上仁宗,就是一篇骈文。

其文曰——

  • 臣闻:生必尽忠,乃臣节之常守。没犹有恋,盖主恩之难忘。辄忍须臾之期,少舒迫切之恳。痛靡自觉,辞皆不伦。
  • 伏念:臣生而遂孤,少乃从学。游心儒术,决知圣道之可行。结绶仕涂,不信贱官之能屈。才脱中铨之冗,遽参丽正之荣。耻为幸人,窃论国体。昨自明肃厌代之后,陛下奋权之初,首承徳音,占预谏列。念昔执卷,惟无位之可行。况今得君,安敢惜身而少避!间斥江湖之远,旋尘待从之班。大忤贵权,几成废放。属羌臣之负险,顾将列以难裁,乃副帅权,仍峻使任。亦尝周旋战备,指目地形,力援定川之师。始期遇敌,誓复横山之壤。亟逼讲和,虽微必取之功,多弭未然之患。预中枢之密勿,曾不获辞。参大政之几微,益难胜责。自念骤膺于宠遇,固当勉副于倚毗。然而事久敝,则人惮于更张。功未验,则俗称于迂阔。以进贤援能为树党,以敦本抑末为近名。洎忝二华之行,愈増百种之谤。上系天听,终辨众谗。因恳避于钧衡,爰就班于符竹。一违近署,五易名城。虽圣恩曲示于便安,奈神道常恶其盈满。请麾上颍,盖遭拙疹之未平。息鞍东徐,益觉灵医之不效。唯积疴之见困,非晚岁之能支。神不在形,气将去干。冥冥幽壤,倐为长徃之期。穆穆清光,永绝再瞻之望。肝胆摧落,精魄飞扬。
  • 然臣起于诸生,历此华贯,雨露泽于数世,圭组焕于一门。有如臣焉,足为荣矣。当瞑目以无憾,尚贪生而有云?
  • 盖念:所惜者盛时,所眷者明主。虽性命之际,已能自通。然君臣之间,岂易忘报?但无怛化,以竭遗忠。敢惮陈于绪言,庶无负于没齿。伏望陛下调和六气,会聚百祥。上承天心,下徇人欲。明慎刑赏,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中。如此!则不独微臣,甘从于异物。庶令率土,永寖于淳风。言逐涕零,命随疏殒。
  • 臣无任惶惧战惕之至。

这篇骈文,六百多字,不尚华丽辞藻,句句恳切真诚;既回顾坎坷仕宦经历,又直陈肺腑谏议之言;委婉曲折,语重心长;几无用典,音韵铿锵。

难怪后人将此篇比作诸葛亮的《出师表》。

读起来不难,亦不多加注释。

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文如其人"——胸怀大志,锐意革新;一生清廉,为国为民。

即便临终所作《遗表》,亦无丝毫个人祈求。

欧阳修对范仲淹极敬重,评曰:“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王安石亦赞曰:"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更多文章

  • 范仲淹:从小格局到大格局,人必经的四个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曾国藩,苏轼

    作者:洞见ciyu闯入生命中的人,最终构建出我们的人生格局。皇佑四年,一生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与世长辞。宋仁宗嗟叹哀悼许久,赐谥号“文正”。经天纬地,化成天下曰文;内外宾服,守道不移为正。这无不彰显着一个人的格局。起于青萍之末,最终盛名于世,范仲淹能达到如此境界,是因为他经历了这四个阶段。01读万卷书宋

  •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北风往事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宰相,赵恒,仁宗

    五千年中华盛世,十四亿炎黄子孙,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肩负起了民族的脊梁,有多少志士将天下兴亡之命脉担责于肩。千余年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民族精神,霍去病封狼居胥、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夏明翰视死如归。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见巍巍历史岁月的钢铁意志,浩瀚历史长河的

  • 范仲淹《道服赞》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谈标签: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王羲之,张伯驹

    倡导理性阅读提升人文素养范仲淹《道服赞》是我国著名的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110两黄金,从北京琉璃厂古玩商薪伯生手中购得,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右四

  • 范仲淹儿子,太牛了!

    历史解密编辑:汉周读书标签:范仲淹,宰相,宋神宗,司马光,宋哲宗,韩琦

    01宋神宗熙宁年间,春天时分,一场大饥荒席卷而来。陕北河东,满目疮痍,百姓走投无路,有的易子而食,有的揭竿而起。庆州知州范纯仁,下令立即打开常平仓,赈灾救民!擅自开仓?不是闹着玩的!常平仓本是大宋为了平抑粮价(必要时还可支援军粮)设立的备用粮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后,常平仓还有另一个作用,仓里的粮食可

  • 范仲淹是宋朝的道德模范,天下人敬仰,可为何做官时多次遭贬?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岁月标签:韩琦,宋朝,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王安石,欧阳修,古典乐,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史书、民间和历史研究者都公认的完人,也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的操守和品行被所有人认可的人,他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宋史·范仲淹列传》在最后对他的评语中,也追捧得相当高,但在历史上,范仲淹做人相当成功,成为一代道德楷模,可做官却比较失

  • 宋朝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范仲淹,宋仁宗,灾民,庆历

    庆历五年正月,朝中反对革新之声愈加激烈,范仲淹遂上书仁宗,请求出知邠州。仁宗也很无奈,他一方面想留下范仲淹,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得罪朝中诸多大臣,在权衡一番利弊之后,他只好同意了范仲淹自贬的请求。随着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庆历新政也随即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对于范仲淹来说,离

  • 南宋开国第一悬案,真假柔福帝姬之谜,皇帝错杀亲妹?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柔福帝姬,金人,宋徽宗,皇帝,赵构,韦贤妃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都知道,滴血认亲并无科学依据。这也就牵出了南宋开国第一悬案之:真假柔福帝姬之谜。历史上韦太后从金国归来后,指认柔福帝姬早已死在金国,那现在在大殿上的柔福帝姬又是谁?真假公主之谜宋徽宗风流倜傥,擅长书画,唯独不喜朝政,他有几十个儿女,而柔福帝姬只是其中默默无名且毫不显眼的那一个,同

  • 靖康之耻后逃脱的柔福帝姬,究竟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柔福帝姬,宋徽宗,赵构,韦皇后,蔡京,靖康之耻

    1142年,宋徽宗的皇后韦氏拉着儿子赵构的衣袖哭诉:“你怎么这么傻?她哪里是你的妹妹!你的妹妹早死了!”赵构浑身一僵,去年柔福帝姬只身跨越2000公里逃回南宋,如果她是假的,说明母亲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帝姬”是宋徽宗和他宠信的大奸臣蔡京发明的词汇,蔡京认为可以效仿周天子的礼制,称呼公主为“王姬”

  • 大宋末代公主“柔福帝姬”的跌宕人生:千里逃亡,抵不过人性荒凉

    历史解密编辑:潮流娱乐坊标签:柔福帝姬,大宋,赵构,金国,金人,宋徽宗

    01北宋政和三年,道君皇帝赵佶依旧沉浸在昏天暗地的享乐当中。他觉得宫城不够宽阔,少气象,便指使宰相蔡京等一众不得人心的权奸,在北拱宸门外大建新延福宫。这年春天,新延福宫告竣。也是这一年,赵佶的宠妃王贵妃,为其生下第二十一个女儿。对他来说,不啻双喜临门。赵佶喜欢儿子,也喜欢女儿。当他得知贵妃又为他生下

  • 韦太后在金国为奴15年,为何刚回国便杀死逃难而回的柔福帝姬?

    历史解密编辑:雾漫了江南标签:韦太后,柔福帝姬,金国,赵构,靖康之变,宋徽宗

    《宋史》记载,柔福帝姬是宋徽宗在位期间所生的女儿,她在“靖康之变”中也非常不幸地被金军俘虏北上。但是到了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却有一位自称是柔福帝姬的女子从北方而来。在经过宦官、宫女以及赵构本人的验视之下,南宋政府承认了她的帝姬身份。不过,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