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桓温三次北伐过程介绍

东晋桓温三次北伐过程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461 更新时间:2024/1/21 15:17:40

桓温为何要三次北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男人,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这是东晋著名权臣桓温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能说出这样话的人,一定是不拘世俗眼光的人

历史上对于桓温这个人的评价说法也是各有差异,有说他是民族英雄的,文化人中备受推崇,著名史学家王夫之和黄宗羲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说他“英略过人”、“匡扶华夏第一人”

然而在大部分历史学家,特别是持忠君观念的那些大儒们,对他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奸臣。然而说他是奸臣,他却是为数不多且付诸实践的北伐之人

桓温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桓家的人,父亲是名将,出生起点极高。然而不幸的是少年丧父,十六岁那年发生“苏俊之乱”,他父亲死在了这场战乱中。但也正是因此,桓温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东晋皇室为了安抚桓家,将女儿安康公主嫁给了他,桓温成了驸马爷。加上世家大族、忠臣之子的身份,桓温前方,是一条康庄大道

二十三岁那年,桓温受命担任琅琊内使,后又担任徐州刺史,正式步入官场,在他的努力下,原本战火频繁的徐州地区,却无人敢扰,慢慢稳定下来

后又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总领东晋重要边镇荆州的民事、军权。这一年他三十四岁,风华正茂。也是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桓温发现成汉政权对东晋的威胁

于次年公元347年,开始了平定成汉政权的战役,桓温身先士卒,奋勇冲锋,击败成汉,将四川地区重新收复

收复四川,对于东晋的意义是巨大的,南方的中国汉地基本被连成一片,四川更是成了东晋抗击北方政权的稳固后方

然而桓温可不仅仅满足于此,男儿当流芳百世,他要建不世之功,对于当时的东晋王朝来说,不世之功,只有一件能算得上:北伐复山河

这也确实是桓温心中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却和当时很多利益相关者站在了对立面,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自然也就包括桓温自己的家族

但无论艰难万险,桓温都不曾放弃,公元354年,桓温发动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北伐,主要攻击对象是盘踞关中平原的前秦政权,是中原各政权里最强的一个

北方百姓对于东晋是有感情的,听闻东晋大军前来,主动迎接,加之桓温将所有可能都考虑到了,既有陆路进攻,又有水上军队,还有骑兵袭击,进展十分顺利

然而物资补给方面却出了问题,战线拉长,粮草辎重必须跟上才行,东晋主政大臣王衍便是反对北伐之人,对物资自然是百般拖延。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徒劳无功地班师回朝

虽然第一次北伐失败,但是在战斗中将敌人打得溃败,也给他挣来了荣耀。因为这样的胜利,给了一心收复山河的人们信心

第一次北伐失败两年后,桓温卷土重来,再次北伐,这一次可是打了大胜仗,收复了东晋故都洛阳。但同时他提出了一个得罪东晋所有士族的建议,迁都洛阳

这一举措,本该是英雄的他,却遭到了全国的反对。这一次北伐之后,桓温整整沉寂了十三年,才发动第三次北伐

这时的桓温已是年近花甲,带着五万大军,意图攻打前燕政权。这一战桓温明白是背水一战,能不能收复山河只看这一次

桓温带领军队发起了对前燕的猛攻,一句击败前燕边防部队,都城邺城就在桓温前方,此时桓温同样面临弹尽粮绝的问题

要么见好就收,要么班师回朝,桓温开始犹豫了,他既不想退,也不敢贸然进攻,最后竟是选择在金乡屯兵观望局势等待粮草

前燕趁此机会猛攻过来,带队的是名将慕容垂,他不和桓温正面交锋,而是绕道河南,阻断了桓温的退路

这一战,桓温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比之前北伐任何一次都惨,所带来的的军队几乎是全军覆没,他的荣耀和战功也在这一次赔光

三次北伐都未成功,桓温想要的流芳百世自然是再没有机会,那便遗臭万年吧。桓温有了篡位的打算

然而桓温是有些犹豫的,所以他并没有彻底废掉东晋皇室,改朝换代,而是另立晋简安帝,他则驻兵姑苏,遥控京城

公元372年,晋简安帝病逝,机会再次摆在了桓温面前,这一次,他是准备孤注一掷了。只是此时的他已经病重,谢安在他的登基仪式上故意拖延

桓温病重在建康呆了十四天便返回姑苏,这最后一步,他终是没有走上去,便撒手人寰了

桓温这一生,最开始是想建功立业,成不世之名的。然而三次北伐都失败,特别是最后一次,更是损失惨重,流芳百世再无机会

篡位夺权最终也还差临门一脚,而未能成功,后世虽然有贬损之人,但遗臭万年倒也谈不上。大丈夫立世,桓温最终没能成为他想成为的那种人

标签: 桓温

更多文章

  • 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昭君出塞

    王昭君,著名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落雁,她为了维护汉匈的和平关系,毅然出塞,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自从汉王朝建立之后,就一直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打打杀杀不止。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率大军围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马铺山),依陈平奇计解围后,汉王朝只得依靠与匈奴和亲来维持边境关系

  • 历史上的匈奴民族是怎么消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匈奴

    说到历史上的匈奴,在汉朝时期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劲啊,但是不妙的是,汉朝是中华历史上最强势的朝代,所以匈奴和汉朝也是纠缠了400余年,最后竟然慢慢的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匈奴在现在到底还存不存在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历史上的匈奴为何消失了匈奴这个昔日北方彪悍的民族,曾经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盛

  • 南北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北朝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南朝(公元420年公

  • 袁绍的袁氏家族是如何发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袁绍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注重宗法亲缘的社会,宗族关系就像一根纽带,将家族中各个成员的利益牢牢的绑在了一起。尤其是在我国古代社会,宗族更是关系到个人的脸面,若一个人的家族在当地小有名气,那别人也会高看他一眼。相反若是一个人的家族默默无闻,那这个人的仕途也会遇到阻碍。在三国时期,宗族背景最厉害的莫过于被称为

  • 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东林党

    没有一个帝国和贵族会主动放弃皇权的,这才是明朝灭亡的真正的原因,不是吗?君主立宪和资本主义都是在江山风雨飘摇中经过反复斗争和生死抉择后被逼出来的,唐宋元明清都不例外。只要是帝制时代,都是打不醒的,能够治愈他们贪权的唯一方法就是死亡。以前在读书时受传统历史影响超崇拜东林党,总认为他们是一群君子之交淡如

  • 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黄巢起义

    公元884年的一个秋天,唐僖宗李儇高高地坐在大玄楼上,他的神色有些惆怅,又有些得意。过了一会,武甯节度使时溥端着一个盒子走了进来,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二三十个美貌妇人。他手中盒子里装的便是黄巢的人头,身后的妇人尽是黄巢的妻妾。唐僖宗看着那几十名瑟瑟发抖的妇人们,质问道:“你们看上去也都曾经是

  •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五胡十六国

    了解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最著名的国家大分裂时期,其中尤以五胡十六国持续的时间最长,造成的破坏最为巨大,造成的影响也是史无前例。这种动荡我们几乎可以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算起,期间只经历了西晋这一短暂的统一时期,一直到隋朝建立,各地的割据政权才真正意义上的消失。下

  • 魏晋时期为何盛行“清谈玄学”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玄学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玄学”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那么,产生这种

  • 古代御驾亲征失败的皇帝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

    君王御驾亲征无疑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就能让军队士气大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风可扬国威,逆风则可绝地求生一转攻势;但若没用好所导致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轻则国家威严扫地脸面无存,重则君王被俘动摇国本,所以很少有皇帝会选择御驾亲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御驾亲征失败的皇帝和战役吧。一,汉高祖刘邦亲征匈奴,

  • 汉朝前期实行“无为而治”国策的原因及内容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朝

    "无为而治"这一概念最先起源于《道德经》中,作为道家治国理念而存在。到了汉朝汉文帝掌权之后被用于治理国家。但这一制度并非字面意思上所说的"不作为",而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要遵循客观规律,不去干涉百姓们的创造力,以此为基础可以做任何事。通过这一方法来达到经济和生产力等方面的快速提升。而之所以当时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