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带来了哪些影响?

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带来了哪些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996 更新时间:2024/2/14 13:49:3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定都北京。从朱元璋建立西吴政权到明郑台湾被清军攻占明朝前后延续了319年。

明朝晚期,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从而,爆发了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而在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了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直到1662年,永历皇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彻底覆灭了。

明朝灭亡还有一个很现实原因:连续天灾导致无粮,尤其是关中一带。而大家很自然的想法应是人口激增、农耕过度所导致,其实,最根本原因却是:温度剧降导致的大旱。

“冰期”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也就是所谓的“冰河时期”。可能感觉这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没啥影响,其实,冰川作用从未停止过,只不过是强弱的区别罢了。近几百年来,就有过一次小规模的冰川推进活动,全球气候都进入到了一个寒冷时期,在中国,这一现象则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这个小冰期大概开始于15世纪初(也有说开始于1314世纪),结束于20世纪初,这期间,在18世纪中至19世纪中达到了顶点。中国历史上的大旱,根据史料记载,在明之前,只有晋朝和南北朝时期发生过,这也是中国史上有名的混乱时期。

也许有人会认为:天冷多穿些,不就完事了。人可以如此,那么,庄稼呢?现在有大棚,有灌溉设施,而当时的农耕却是真正的靠天吃饭。现在两广下个雪,大家都激动无比,而放在几百年前,那却是大灾。宋代后期,广东有冻灾出现,最早的记录是1245年的一场大雪:

十二月的腊初,番禺县降大雪3日,积雪深度尺余,这是南方从未有过之事。这一年,广东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不过,在宋代,该地区的类似记录,也不过就3条而已。但进入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现象就是常态了,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结冰是常见的事。明代中叶,华中、华南无雪的记录只有2次。那时的广东地区,动辄就来场“厚尺许”的雪。直到1893年的“特大寒潮”过后,该地进入到了一个基本无雪的时代。

学术界一般认为:1892-1893年的冬季,是这几百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季,江南、南方各省都出现了极寒天气。但是,就降雪的南界来分析,正德元年(1506年)的降雪,竟然来到了海南岛的中部,可见,寒冷覆盖的面积之广。这种冰冻灾害,首先伤害的就是农业、贫困之人,以及“候鸟”们。

当地人只能靠一些物理办法来升温,如:培土法,该法最早见于北魏《齐民要术》,通过燃烧柴草、秸秆、枯枝等,让土壤疏松,温度升高,用以保护果树的根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现在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包裹法,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也是对当地御寒经验的一种归纳。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管得了一时,不能拦住气候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很多水果,如:荔枝、椰子、槟榔等种植,开始向南迁移,就连树木的生长速度也由此受到了抑制。海南岛琼海的红树林,曾于1486年出现了生长的高峰期,之后,便呈现出了一个缓慢的趋势。

应对这种极寒气候,当时的政府并无有效的对策:一是经验不足;二来是这种天气异象,在当时传统的认为中,是为“不吉”。

虽然,一些史料中均有对当时“实情”的记录,但是,都是偏重于“记录现象”,而就此引发的社会危害,却没有更多的字记录。可以推测,朝廷知道有灾情,但是,并不清楚这灾情程度的“深浅”。明清两代,都可见“赈灾”的史料,但是,只能解决一时,却并不能有效化解根本矛盾。

也许会有人反驳,天灾无法阻止。其实,前人已有在摸索出路了,丰图义仓就给了后人很大的示。每个朝代都有类似的此举,但是,政治清明的时候还好,管理透明,一旦朝政混乱,这反倒成了最容易出事的地方,故长期坚持的少,时立时废。

当然,自然现象是无法阻止的,但是,“无为”更会导致本已不安的社会就此走向动荡。一些学者将明清时期的小冰期分成了3个阶段,其中一段就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期间,发生了朝代更替,朝廷对于这些民间“闹事”者只是镇压,其实,就是“一口饭”的问题。

可以说,在这3个阶段之中,国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至清初社会安定时剩五千多万人口锐减一大半,此赖美洲传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可见,由社会经济混乱带来的巨大危害,但是,朝廷并未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自然现象的异动,通过生态链的传导,最终,影响了人类社会。虽然,这些都无法抗拒,但是,有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应对并非不能最大程度的化解。有人担心历史是否会再来一遍,然而,更需担心的应该是我们有无做好准备。与其去猜测下一个未知的时间点,还不如脚踏实地设计更有效地应对举措。

有备才无患,这个很浅显的道理却往往是“灾到临头”才会被人记起。

标签: 小冰河

更多文章

  • 五胡十六国中的“五胡”指的哪5个少数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五胡

    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历劫而不屈。以最强的延续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从魏晋时期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演进中充分证明的这一点。司马氏在曹魏统一北方和王浚渡江灭孙吴一统天下的基础上,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制度。由此造成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统治的基础。在西晋时

  • 春秋时期都有哪些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侯国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大分裂时期,史学家们把这段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乱”。为什么会乱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国的护卫下把国都从镐京迁到了洛邑,东迁之后的周王室衰弱到了极点,统辖的范

  • 日本侵占东北14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北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突然炮击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第一炮。在此后的4个月当中,日本侵略者陆续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侵占中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之久。在中国东北地区沦陷的14年间,日本侵略者把中国东北变

  • 宗法制什么时候瓦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宗法制

    宗法制是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的,秦朝统一六国后,奴隶社会彻底结束,标志着宗法制彻底结束。宗法制的内容是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宗法制是夏朝确立,商朝继承与发展,到周朝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是按照王族或贵族的血缘关系来分配权利。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一直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权利,让自身的爵位和财产保持完整性

  • 隋炀帝、唐太宗两帝为何要持续攻打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炀帝,唐太宗高句丽

    很多人对高句丽政权并不熟悉,总是将高句丽和高丽混淆,因为从地盘上看两者有一定重合性,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二者相差不过二百五十年。2015年公司组织我们去本溪五女山旅游,五女山上的高句丽王城,作为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一个十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址,但是可悲的是,我的同事都是开口闭口高句(ju)丽,

  • 明朝蓟州兵变的起因与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蓟州兵变

    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被残酷镇压的事件,被称为蓟州兵变,不仅是明朝历史上的悲剧,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桩悲剧。大概是由于不光彩,当局者并不想将这件事大书特书,在《明神宗实录》中只有寥寥数笔,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已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

  • 清朝八旗的旗主都是什么人才能当上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立国之本,旗人身份也是满清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保障,八旗占据如此重要地位,自然是要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八旗的旗主肯定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了,确切来说都是努尔哈赤子侄的后代。八旗是努尔哈赤在起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产生的军队机制。在起兵之初努尔哈赤只有一支满人队伍,起名叫做黑旗;在不断收编周

  • 春秋时期鲁国三桓专政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鲁国

    春秋时期属于争霸的时代,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大多集中在春秋前期和中期,到了春秋末期,争霸战争变少,而诸侯国内部之间的斗争成为主流。早在春秋中叶,诸侯政权就逐渐下移到卿族手中。到了春秋末年,大夫专政成为常态。在鲁国,最为著名的就是“三桓专政”鲁国政权一度落

  • 吐蕃后期灭亡原因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吐蕃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的各部落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的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那么吐蕃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

  • 西魏北周八柱国历史介绍 八柱国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八柱国

    古代中国的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