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杨广称帝后都做了什么事情?三征高句丽的影响有哪些?

隋炀帝杨广称帝后都做了什么事情?三征高句丽的影响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415 更新时间:2023/12/31 1:19:37

隋炀帝在位前期国力仍然强盛,隋炀帝继位之初便决定营建东京洛阳,并于同年下诏迁都洛阳,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修驰道与筑长城,带动中原与南北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商贸发展,并对四周展开征讨,扩大了隋朝版图。然而由于隋炀帝过于急功好利,这些举措相反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破坏。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长安地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派杨素宇文恺等人于洛阳兴建东京(大业五年改为东都),以掌控中原与江南经济,在洛阳周边的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国家粮仓以备荒年时所使用,洛阳宫城(紫微城)建成后,同年迁都洛阳。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两百万人,隋炀帝又注重洛阳都城的完善奢华,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沟通江南经济地区、中原政治地区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与经济发展,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推动了隋唐大运河的建造,大运河将中国众多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南北的运输网络;带动沿岸城市的发展,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加速成为有机体的整体东方文明。

然而,由于隋炀帝急促兴建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带后宫、诸王、卫队等大量人群沿运河巡视南方,沿途之上,花费许多资金,征调许多人民。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巡视北方时,征调北方人民经太行山开凿驰道达并州(今山西太原),并向附属的突厥民可汗要求突厥民众协助开凿驰道。隋文帝时期,在朔方、灵武等地修筑长城。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出巡榆林动员壮丁百余万人,于榆林至紫河(今内蒙古、山西一带)开筑长城以保护突厥启民可汗

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到达焉支山后召开了一场“万国博览会”,会上吐屯设向炀帝献地数千里,炀帝大悦,以之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调发戍卒,大兴屯田。此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评价:“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在东方,隋炀帝于大业八年(612)到大业十年(614)三征高丽,更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在政治制度上,隋炀帝改革官制与租调制度,并开始设进士科,最终形成科举制,这些都属创新的典章制度。但与此同时,隋王朝政治腐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反抗已经不可避免了。

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刚刚结束巡游江都的炀帝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将去年(公元613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唐初使节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标签: 隋炀帝

更多文章

  • 姚苌为什么杀苻坚 姚苌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姚苌

    姚苌曾被苻坚所救,后来投降前秦。等苻坚继位后,姚苌成为他身边最为重要的将领,姚苌也是立有诸多战功。不过姚苌明显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一个将军,等他有机会后便开始对苻坚动手。当时苻坚出长安,前往五将山,姚苌趁机拿下苻坚,并且逼他禅位。但苻坚宁死不屈,最后死在了新平。但就算是这样,此后姚苌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

  • 为何古代很多都是从北往南完成统一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

    最近有人问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古代历史的变迁好像都是有一些规律可以寻找的,比如说这个全国大一统的情况,话说中国古代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这个北方到这个南方的,也就是北方向南方统一,而这个南方向北方就少太多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为什么古代大都是从北往南完成统一,而从

  • 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带来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小冰河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定都北京。从朱元璋建立西吴政权到明郑台湾被清军攻占明朝前后延续了319年。明朝晚期,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从而,爆发了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而在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了南

  • 五胡十六国中的“五胡”指的哪5个少数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五胡

    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历劫而不屈。以最强的延续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从魏晋时期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演进中充分证明的这一点。司马氏在曹魏统一北方和王浚渡江灭孙吴一统天下的基础上,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制度。由此造成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统治的基础。在西晋时

  • 春秋时期都有哪些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侯国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大分裂时期,史学家们把这段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乱”。为什么会乱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国的护卫下把国都从镐京迁到了洛邑,东迁之后的周王室衰弱到了极点,统辖的范

  • 日本侵占东北14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北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突然炮击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第一炮。在此后的4个月当中,日本侵略者陆续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侵占中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之久。在中国东北地区沦陷的14年间,日本侵略者把中国东北变

  • 宗法制什么时候瓦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宗法制

    宗法制是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的,秦朝统一六国后,奴隶社会彻底结束,标志着宗法制彻底结束。宗法制的内容是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宗法制是夏朝确立,商朝继承与发展,到周朝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是按照王族或贵族的血缘关系来分配权利。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一直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权利,让自身的爵位和财产保持完整性

  • 隋炀帝、唐太宗两帝为何要持续攻打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炀帝,唐太宗高句丽

    很多人对高句丽政权并不熟悉,总是将高句丽和高丽混淆,因为从地盘上看两者有一定重合性,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二者相差不过二百五十年。2015年公司组织我们去本溪五女山旅游,五女山上的高句丽王城,作为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一个十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址,但是可悲的是,我的同事都是开口闭口高句(ju)丽,

  • 明朝蓟州兵变的起因与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蓟州兵变

    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被残酷镇压的事件,被称为蓟州兵变,不仅是明朝历史上的悲剧,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桩悲剧。大概是由于不光彩,当局者并不想将这件事大书特书,在《明神宗实录》中只有寥寥数笔,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已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

  • 清朝八旗的旗主都是什么人才能当上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立国之本,旗人身份也是满清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保障,八旗占据如此重要地位,自然是要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八旗的旗主肯定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了,确切来说都是努尔哈赤子侄的后代。八旗是努尔哈赤在起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产生的军队机制。在起兵之初努尔哈赤只有一支满人队伍,起名叫做黑旗;在不断收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