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朝国库收入有多少

隋朝国库收入有多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523 更新时间:2023/12/23 19:02:03

大家都说隋朝很富,相关的论据不少,一般都是说粮食很多,例如《通典·食货志》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多者千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州库布帛各数千万。。。亦魏晋降之未有。”

虽然字描述很多,可是翻阅文献,却很难找到关于隋朝财政数据的记载。或许隋末战乱毁灭了大量的资料,使得我们难以一窥“开皇之治”的盛景。

本文的初衷便是,利用数据推算隋朝大业初年的财政收入。没办法,笔者不怎么相信古代文人的文字描述,春秋笔法太多。数据则不同,可以交叉验证,结合逻辑推理,帮我们找出史书中的错漏。

隋朝的赋税制度

隋朝的租调役制度。隋朝继承了北魏、北周以来的租调政策,并且废除周宣帝施行的“每人一钱”的“入市之税”。隋朝的“租调役”制在开皇三年(583年)成形,主要内容为:

1、苛税对象为21至59岁的丁男及其妻,称为一床。

2、租:粟3石或米3石,北方交粟,南方交米。

3、调:桑蚕区缴纳绫、绢、絁(shi)共2丈、绵3两;产麻区缴纳布2.5丈、麻3斤。原文说:“输绫、绢、絁(shi)各两丈”,就是总共的意思,否则无法跟后面的麻布对等。

注:隋朝的“租调役”在唐朝变成“租庸调”制,差别就是允许百姓不服徭役,可以用绢抵,每天3尺绢,20天就是6丈绢,隋朝一般不允许,除非年满50岁。

隋朝的土地制度:男子成年后,授80亩口分田(死后还给政府)、20亩永业田,作为家庭的生产资料。

义仓也是一种税:隋朝初年,“义仓”只是官方倡导建立的救灾公共储备库,百姓自愿性地将粮食放到义仓,碰到灾年可以得到救助,是互助性质的粮仓。当然大家都懂,谁会愿意把粮食送给官府打理,百姓慢慢就没了积极性,自己保存不是更好?开皇15年(595年),隋文帝下令将义仓粮食集中交到州城县城中,从此义仓成为一种新的官仓。相当于隋朝收了一波百姓的智商税,本来还是百姓的,结果变成国家的粮食。另外政府还下令,百姓必须按户口等级将粮食交到义仓:“上户1石、中户7斗、下户4斗。”

人口结构:以大业五年(609年)的人口为基准,户数为891万,人口4602万,户均人口5.2人。按南北划分,北方人口占71%,南方29%,分布如下:

隋朝没有工商税。笔者之前写过历代的盐税、茶税、酒税和商税,隋朝统统没有,是中国唯一没有工商杂税的朝代,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最自由的时代。隋炀帝就算大兴土木,把国库掏空,也没想过搞专卖、收商税,也可能没来得及做。

推算隋朝的财政收入

想要推算隋朝的财政收入,必须知道2个关键数据:1)种桑的丁口有多少?2)种麻的丁口有多少?从现有史料看,暂时没有如此细致的数据,不妨以距离人口数量接近的开元盛世(恰好有数据)作为参考系,可以得到想要的数据。

天宝14年(755年)的总人口约5290万,891万户,户均人口5.9人,课税丁口约828万,课税人口占比约15.5%。可以推出,每户平均只按0.9丁纳税,原因是“免税户”的存在。不考虑隋朝的免税户,假定每户1丁“租调役”。

先看唐朝种桑户、种麻户的结构,《通典·赋税下》记载:“按天宝中天下计帐,户约有八百九十万。。。课丁八百二十余万。。。其庸调租,出丝绵郡县计三百七十余万丁。。。出布郡县计四百五十余万丁。”可以看出,唐朝交纳绢帛的丁口比例为45%,交纳麻布的比例为55%。

隋朝“课丁”结构:401万户纳绢、490万户交布。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制度、经济、人口都有极强的相似性,地方特产也类似,因此推算出隋朝大业5年(609年)的891万户,大约401万户交纳绢帛、490万户交纳麻布,具体如下:

隋朝粮税接近3300万石。根据隋朝的“租调”和“课丁”数据,可以算出隋朝政府最大的两笔税收为:1、粮食3297万石,其中税粮2673万石,义仓624万石;2、绢帛401万匹、麻布613万端。当然古代不可能所有百姓都只交粮和绢,肯定也有用钱纳税的情况,可惜找不到隋朝的物价数据,无法推算。

标签: 隋朝

更多文章

  • 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后为何迅速败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自成

    李自成的故事经常出现在文学,还有影视作品中,相对来说,大家会更加了解李自成一些。李自成早期征战四方,花了十几年建立大顺政权,可能当时的人们都觉得李自成彻底取代明朝只是时间问题。后来李自成顺利入京,结果入京没多久,李自成便快速走向衰败,令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李自成失败的原因能找出各种各项的分析文章,那今

  • 隋朝编订户籍的目的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隋朝

    古有谚云:“王者有二宝,土地与人民。”土地的大小,决定着国家的规模;人民的多少,决定着国力的强弱。隋朝建国后,采用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方式清理户籍,使得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大大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有力地加强了户口的管理,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的国力。

  • 民国时期女性旗袍服饰变迁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旗袍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状况的变革,女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女性独立及解放运动的兴起,使传统妇女的参政意识、婚姻家庭、服饰形象、礼俗变革、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风尚为女性服饰的变迁创造了社会环境基础,因而,这一时期的女

  • 七七卢沟桥事变历史经过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卢沟桥事变

    日军挑衅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

  • 七七卢沟桥事变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卢沟桥事变

    政治背景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20世纪初期,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

  • 朱元璋为什么要建明中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中都

    中都宫殿,是明朝政府尝试的第一座宫殿的设计规划。有学者评价:李善长、汤和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吸收了以前历代宫殿的精华,建成的中都的规模和艺术造诣都是前所未有的。与历史上着名的宫殿相比,例如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宋东京宫殿、元大都宫殿,中都宫殿可谓是集大成者,为后来的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提供了最

  • 唐朝三征高句丽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句丽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唐朝三征高句丽的整个战争事件的经过,而且还要这个详细的过程,今天小编就简单的给大家说说,其实唐朝三征高句丽的详细过程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不像这个隋朝一样极其的复杂,其实唐朝征服过程还算轻松的,具体详细的情况继续往下看。隋朝经过三次征高句丽不但没有将高句丽征服,反而因穷兵黩武,导

  • 南朝为何出现“寒人掌机要”的历史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寒人

    “寒人掌机要”是刘宋时开始产生的政治局面,由宋武帝刘裕开创,到宋孝武帝刘骏时全面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局面,并被此后的南朝各代所延续。不仅贯穿整个南朝,也被汉化改革后的北朝所借鉴以对冲门阀贵族对皇权的威胁,进而影响了整个南北朝历史的政局走向,并延续至隋唐。“寒人掌机

  • 南朝“典签”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典签

    典签,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典签又称主帅﹑典签帅或签帅。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前叙所论事,后书某官某签,府州皆置典签掌管。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吏,权力不大。刘宋中叶以后,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镇,君主用寒人出身的亲近左右充当典签,代替诸王批阅公事,甚至

  • 南朝刘宋分割荆州的措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荆州

    在南朝历史上,门阀政治与荆扬之争,是两个无法绕过去的话题。其中的后者,主要是指分属长江中游的荆州与下游扬州之间的百年政治斗争。尽管两者都栖身于南朝政治框架之下,却经常会为了地区利益而相互攻击。这场斗争不仅左右了南朝历史发展,也最后决定了南北朝的最终结局。荆州所以强大,就在于其兵力强盛。荆州地方军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