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赋税制度历史介绍

夏朝赋税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521 更新时间:2024/2/9 0:03:33

根据《孟子·滕文公上》的“夏后氏五十而贡”看来,夏朝的部落农民可能在耕种自己的五十亩“份地”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即如赵岐《孟子注》所说“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这种年纳五亩之获以为贡的实际内容,如同马克思所指出,本是“指原始共同体时的贡赋关系”。这种“贡法”,还可以从古代文献中看出它的原始意义。

《说文》云:“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初学记》卷二十又云:“《广雅》云:‘贡,税也,上也。郑玄曰:‘献,进也,致也,属也,奉也,皆致物于人,尊之义也。按《尚书》:‘禹别九州,任土作贡。其物可以特进奉者曰贡。”这里所说的都指民间劳作献纳于上的意思,正如《周礼·夏官·职方氏》职云:“制其贡,各以其所有。”

这就说明夏朝公社中的大部分土地已经作为份地分配给公社成员,由其独立耕种;另一部分土地作为公社“共有地”,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将其收获物采取贡纳的形式,缴纳给公社酋长。

《尚书·禹贡》系后人所作,其中所记九州向国家贡纳的情形,虽然不能认为完全可靠,但其中说到:“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栗,五百里米”的随乡土所宜的贡纳制在夏朝业已存在,当是可能的。

因此,所谓“夏后氏五十而贡”的“贡法”,并不像《孟子·滕文公上》引龙子所说:“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孟子所说的“贡法”,并非禹之“贡法”,前代学者早有指出,例如阎若璩引胡渭之说云:“龙子所谓莫不善者,乃战国诸侯之贡法,非夏后氏之贡法也”。甲骨文中的殷商土田与耕作。

夏朝的氏族封建制度在经济方面亦有体现。《尚书》载“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说四海之内的氏族部落都归附夏后,金木水火土谷六种物质皆受到治理,明晰各处田地的优劣,将其分入三等以决定赋纳数量,使得赋纳得其正而不偏颇,赐土、赐姓,根据方国部落与夏后氏关系之密切疏远定出封建的先后次序。

《禹贡》一篇又列出九州赋纳物品的具体情况,将物品数量分作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下下九等。又根据与夏后氏都邑地理距离的远近分作甸、侯、绥、要、荒“五服”。

甸服:距离夏都城五百里以内的方国部落是夏都城的主要粮食供应区。百里之内者赋纳带秸秆的谷物;再往外百里者赋纳禾穗;三百里外者赋纳带稃的谷物;四百里外者赋纳粗米;五百里外者赋纳精米。

侯服:距离夏都城五百至一千里间的方国部落是夏后氏的氏族诸侯部落的封地。先小后大,五百里至六百里为采地(即卿大夫的封地);六、七百里为男爵小国;八至千里地为侯伯大国。

绥服:距离夏都城一千至一千五百里为夏后势力所及的边缘区域。其三百里内的可推行掌管文化教育,二百里外的推行发挥武威卫戍。

要服:距离夏都城一千五百至二千里为夏后必须通过结盟交涉的方法而施加影响的区域。三百里内通过同盟和平相处,二百里外为夏民的流放地。

荒服:距离夏都城二千至二千五百里处为异族疆域,与夏后氏只有间接的沟通。三百里内的是各少数民族,二百里外是流放地。九等和五服的描述是周人对夏朝赋纳经济的看法,非必夏朝实况。如铁、镂不大可能是夏朝所见物品,夏时期的诸侯爵位也无法考证。但是其中反映的一些看法,如夏后根据道途远近及各地生产情况来缴纳不同的产物,应当为夏朝实况。

论述夏朝的赋纳制度,《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意在夏人的“贡”、殷人的“助”和周人的“彻”制度实际都是在缴纳民户年产总和的十分之一,而且夏商周三代的田赋制度一脉相承,顾炎武更据此认为“古来田赋之制,实始于禹”。

周朝的什一法是将一家民户在数年之间的收成总和平均后取出一个中庸常数作为缴纳数量,以夏朝的生产力和政权辐射力看,还没有能力履行这种实物地租制度。孟子记载的“贡”字,意味着民众与贵族间没有太大的强制成分,而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愿性。这种民众自主性质的赋贡制度符合夏时期落后的生产力与夏后氏尚不完备的政权机构的情景,也接近于原始氏族部落的民主经济秩序。

夏朝末期,夏后氏与方国部落的关系恶化,夏后四处讨伐,他提升田赋数额以充军费,从而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不满情绪,使之最终离弃夏后投奔商汤。征夏之际,汤曾誓言于众,“‘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指诉桀的主要罪状。

桀在什一“贡”赋之外征役民兵,而后民众不满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转看殷商的“助”法制度,平民百姓在农业生产义务外另有以兵役为主的徭役责任,其结果是助法体系下的商族的可动员兵力大于夏后兵力。

标签: 夏朝

更多文章

  • 夏商时期的“方国”是什么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方国

    方国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转化形成的小型国家。这些邦国位于王畿之外,不受夏后直接管辖。一些方国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较大的方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组织,规模甚至大于夏后氏。有穷氏代政期间,少康曾投奔有仍、有虞氏,在那里承当牧正和庖正。有仍氏又名有任氏,风姓,居于山东济宁微山湖畔,是太昊、少昊的后裔。有仍与夏后来

  • 五胡十六国时期“五凉”政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五胡十六国

    五凉: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是五胡十六国时代的五个政权。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主要活动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河湟地区,后借指甘肃一带。唐张九龄《益州长史叔置酒宴别序》:“前拜小司马,兼拥旄於五凉。”唐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诗:&ldquo

  • 春秋战国时期由夏朝后裔建立的诸侯国分别是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侯国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质疑夏朝的存在,考古又的确没有一锤定音的发现,然而根据史书种种记载,夏朝并非虚构王朝,甚至在夏朝之前中国还有虞朝,上古中国远比西方学者想象的更为发达。之所以说夏朝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春秋战国时代,夏朝流传下来的诸侯国还有多个,其中一个周初被周武王封为公爵,且孔子还亲自考察过,

  • 春秋时期诸侯国:毕国 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毕国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 西周为什么要组建宗周六师、成周八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西周

    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建立之前,华夏大地的政治模式一直都是那种类似部落联盟的方式,直到周朝建立后采取了分封制才算是解决了过去纷乱的局面。我们今人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不经意间以今人的视角来衡量古人的做法。至今在网络上依然有着周王室滥封诸侯,最终引起群雄逐鹿问鼎中原的尴尬境地。这样的说法,固然没有任何错

  • 中国古代“保甲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保甲制度

    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保甲制度,说实话小编反正是第一次听说了,所以不了解,那么这个保甲制度到底是什么制度呢?保甲制度的优缺点又是什么呢?感兴趣的跟随小编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期待大家的加入。1、什么叫保甲制度保甲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军事管辖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宋朝时期开始流行起来,而且延续了

  • 明英宗“夺门之变”成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夺门之变

    大明景泰八年,文臣徐有贞、武将石亨和宦官曹吉祥等朝臣联手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明英宗至此复位。接下来听听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在执政水平上,对国家利弊上看,朱祁钰是强于朱祁镇的,朱祁钰在危难关头,力挽狂澜,拯救帝国于水火之中。他无疑是大明王朝的大功臣,但朱祁钰依旧也有很多处理不当的地方,直

  • 金熙宗执政前期与后期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金熙宗

    金熙宗完颜亶是金朝第三位皇帝,他执政初期时颇有明君之风,但到了后期因为不满皇帝干政而不理朝政,滥杀无辜,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女真不满万,满万则无敌于天下。”这句话是对女真恐怖战斗力的最好总结,我们看金国120年的历史历经九代帝王。平均每位皇帝在

  • 锦衣卫职位等级排名 明朝锦衣卫官职一览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锦衣卫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锦衣卫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锦衣卫还是挺有意思的,很多话说,其实锦衣卫也不复杂,也就是另外一种官职了,多的也不说了,下面给大家带来这个锦衣卫职位等级排名还有,锦衣卫的官职一览表,只针对明朝时期的,所以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明朝锦衣卫官职一览表(含等级排名)官职:指挥使(1人

  • 汉武帝临终前任命的托孤大臣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武帝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临终之时明确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在汉昭帝时代,史书记载是“政事一决于光(霍光)”,汉宣帝时代是“诸事皆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