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中期“河朔三镇”历史介绍

唐朝中期“河朔三镇”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055 更新时间:2024/2/10 10:28:21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1],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燕蓟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其中燕蓟又作范阳、幽州或卢龙,位于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藩镇之患的肇始

唐代的河北已经高度开发,“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2],再加上“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3],“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4]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河北安史降将就地封为节度使,其中李怀仙据范阳(今河北北部),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李宝臣据成德(河北中部);其后,河朔三镇逐渐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政府难以控制,乃“藩镇之患”的肇始。[5]

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李怀仙为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等所杀,此三人相继为节度使。大历十四年,田承嗣死,其侄田悦承袭。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求继。德宗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李惟岳与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联兵抗命。唐朝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率兵讨伐,李希烈反与河北藩镇朱滔、田悦等勾结,据许州(今河南许昌市),乱事进一步扩大。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下罪己诏,河北三镇之乱才逐渐平息。此后,河北三镇自立节度使成了惯例,河北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所选择,而委任的,不过4人。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指出,唐代自安史乱后,“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除拥护李氏皇室之区域,即以东南财富及汉化文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团外,尚别有一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故论唐代河北藩镇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

河北的军事割据反映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马戴贾岛都是河北人,要绕道渤海、东海海路才回到唐朝故土,河东(今山西)或河南(今河南)是不能随便入境的,马戴的《寄贾岛》诗云:“海上不同来,关中俱久住。”

藩镇坐大至唐灭

唐宪宗时期河北三镇曾短暂向中央表示归顺: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反正;燕蓟节度使刘总被朝廷勒令剃发出家;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死,弟王承元弃镇,入朝为官。

但宪宗死后,唐穆宗长庆年间,三镇又开始反叛,原因是中央接收河朔,长官多昏庸骄矜,长庆元年(821年)燕蓟发生兵变,士卒禁锢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长庆二年,魏博又复作乱,成德士卒也造反,杀了魏博调来的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田弘正子,亦即魏博节度使田布出兵助讨成德,但是魏州兵马使史宪诚要求田布实行“河朔故事”(恢复独立状态),田布不愿背叛朝廷,只好仗剑自刎。至此三镇出现的新的割据领袖:朱克融、王庭凑、史宪诚。而该三镇内部也反复哗变,相沦继胥,如史宪诚兵变不久后即死于乱兵之手。至此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至唐朝灭亡,朝廷再无能力征服。

乱兵是唐朝藩镇割据一方的特色,所谓“长安天子,魏府牙军。”[6]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提到藩镇动乱的四个特点:封闭性、凌上性、反暴性、嗜利性。赵翼更表示:“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7]不过河朔三镇至唐代灭亡前夕,仍奉唐朝为正朔,成德节度使王元逵“岁时贡献如职”,唐文宗将绛王李悟之女寿安公主嫁给他,正如李德裕所言:“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8]

弱唐系于河北藩

文宗时,宰相牛僧孺曾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总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9]意思是只要这些藩镇能捍御华北边疆的夷狄,他们对朝廷的逆顺,已不是重点之所在[10]。故宋人尹源评说:“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标签: 河朔三镇

更多文章

  • 张义潮是如何收复河西十一州的?张义潮将义军传给张淮深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义潮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持续衰微,吐蕃于是趁机攻掠河西诸州,而唐朝对此已是鞭长莫及。唐朝末期,沙州张义潮散尽家财、建归义军,先后收复河西十一州,开拓疆土四千余里,使河西之地重归大唐版图,堪称壮举。然而,张义潮之后归义军却迅速衰败,又令人万分惋惜,那么张义潮为何不将归义军传给儿子张淮鼎,却传给了侄子

  • 朱元璋恢复人殉制度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人殉

    人殉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君主死后,殉葬者有的被直接活埋,有的在被杀后埋葬,有的则是自杀后才被埋入陵墓中。古代君王虽高高在上,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很多皇帝的江山都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汉高祖刘邦以及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他们的江山都来之不易,都不是坐享其成的。所以这些

  • 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御史

    唐后期,御史的官职品级普遍有所提升,而且这一职位经常作为官员仕途升迁的跳板,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御史地位,在实质上的降低。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部门的御史台,同盛唐时期已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朝廷轻视吏治,在轻法学,贱法吏的政治氛围之下,御史们很难再有用武之地。由于轻视法治,后期的御史多出

  • 唐朝“先天政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先天政变

    先天之变[1],又称先天政变,是唐玄宗时代的一场政变。先天二年(713年)即位不久的唐玄宗宣称姑母太平公主准备叛变,所以起兵杀尽了太平公主诸党羽,并赐死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死后,李唐政权宣告稳定,唐玄宗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神龙政变7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2],以及结束唐高宗中期以来后宫掌权

  •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由来 三省六部制的优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

  • 安东都护府的历史由来 安东都护府的管辖范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朝鲜语:)原为唐朝和新罗联军在攻灭高句丽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旧时的管理机构设在平壤,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大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罗唐战争期间,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靺鞨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攻下高句

  • 周平王选择东迁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周平王

    周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一功经历了790年,而平王东迁便是用来区分西周和东周的历史标志性事件。今天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西周的灭亡乃是因为周幽王的昏庸无道,为博取褒姒一笑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结果失信于诸侯,导致犬戎进攻

  • 李自成起义军自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去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自成

    也许说李自成这样的起义者为“历史尘埃”不太恰当。但于李自成死后树倒猢狲散的大顺军而言,寻求落定之处也确实是他们的当务之急。一、大炮与终点清顺治元年(1644)秋,枯叶将潼关的血色掩盖。不日之后,飘飘然的大雪开始落下。然而雪色上很快又覆上了一层血色在多铎的领导下,清军与大顺军在

  • 南明军队内讧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明

    说到南明时期政权可以说是很有问题啊,而且最关键的是,南明的内斗真的是让人不堪入目。就算是当时的局势非常紧张,他们的内斗也没停过。可能很多人对于这段历史都不是很关注,但是南明时期军队的内斗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吧!明朝的都城有3个,北都北平,南都南京,中都凤阳,凤阳是朱皇帝老家,设一个

  • 周朝礼乐制和宗法制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朝

    说到周朝的一些制度,大家肯定都知道的四大制度,分别是: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那么其中这个礼乐制和宗法制是怎么回事呢?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好奇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宗法制此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是以父系家长制为中心,按血缘关系分配家庭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