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

唐朝后期御史的地位为何降低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140 更新时间:2024/1/6 21:35:04

唐后期,御史的官职品级普遍有所提升,而且这一职位经作为官员仕途升迁的跳板,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御史地位,在实质上的降低。

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部门的御史台,同盛唐时期已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朝廷轻视吏治,在轻法学,贱法吏的政治氛围之下,御史们很难再有用武之地。

由于轻视法治,后期的御史多出自科举,或者直接由当时知名的人担任,许多御史不懂政治,不懂法律,他们主要从事的是诏书的编写等文职类工作,御史台的权能从某种程度上说被稀释了。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当时的御史素质并不高,经常出现朝廷罢免御史的情况,士人对御史多轻视。与其说唐后期御史素质降低了,倒不如说这是唐代后期,整个政治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

唐前期,御史台更多的是对中央官吏的监察,对地方官吏监察相对而言较少,但是到了后期,中央的情况有所放缓,被检举的地方官员却比原来要多一些。

我们认为,这与皇权与御史台在中央权力格局中,越来越处于劣势不无关系,唐后期朝廷的政治氛围远不及前期,宰相专政严重,官吏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总体而言也降低了,而御史台监察的中央官吏,从数量上来看反而下降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御史的弱势地位。

以人治、道德和皇权为基础的御史制度,由于缺乏独立性,缺少以监察百官为目的的终极信仰,缺少以规则为核心的法律信仰,在朝廷风气日下的时代,很难秉持乱世用重典的理念,担负起维护官场秩序的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御史台将监察弹劾的重心放在了地方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逃避,然而,从本质上说,还是御史制度在根源上的缺陷使然。

唐代初期,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享有完全的监察权力,如果有事上奏,只需在朝会时提出即可,并不需要听取御史大夫或者丞相的意见,但是到了后期,进状和关白制度使得御史权力缩小了。

进状出现于中宗景龙三年发生的,监察御史崔婉弹劾宰相宗楚客事件,在宰相同御史的博弈中,宰相行政权力胜出,而宰相权力的强化,带来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我们认为,尽管依法治吏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但是在以礼治为信仰的政治氛围中,对社会秩序的内心遵守,相较于法律的外部强制,仍然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法制的外在强制力,并没有得到社会一般观念,特别是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高级官员的普遍尊重,道德伦理的柔软性在长期的发展中,带来了秩序的不被遵守和权力的过度集中。

随之而来的是,唐中宗之后,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监察权的不断削弱,经济上很难再出现另一个盛世。相比于进状,关白的产生过程比较缓慢。

发展到唐后期,甚至出现御史大夫直接由丞相任命的情况,此时的御史监察权彻底臣服于宰相行政权,而御史的监察职能,只能作为一种口号而存在。

武则天时期的闻风奏事,无疑是政治形势的需要,她要求对弹劾行为给予经济上的鼓励,同时提供了多项便利条件。

但是,许多道听途说的言论,也可以用来弹劾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检举,利于皇帝更多地了解百官的动,从这个角度讲,这时的风闻奏事对百官而言,是十分严格甚至有点苛责的,闻风奏事服务于帝,是作为女性的皇帝对群臣不信任的产物。

除了周武革命时期,唐代其它时期对闻风奏事的事实,都需要进行核查,这相较于明是比较严格的,有人认为,要在弹劾开始时对真实性进行判定是十分困难的,这一方面不利于风闻积极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宋明亦有风闻言事,对于检举不实之人,也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是弹劾初始不需要核实其真实性。

可以说,这把弹劾制度的入口放大了,有利于官员得到更好地监察,但是,宋名相较唐代,监察却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也?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经过审核的弹劾,实质是政府将判断事实真相的责任,更多地转嫁给了检举者。

因为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宋明,对于监察失实者都规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但是他们同官府相比,地位相差悬殊,有时候很难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如果要求检举者所告发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当然会加重检举者的义务,增加他们的风险,从而降低闻风奏事的积极性。

唐代的闻风制度则不同,必要的审核可以剔除一大部分,不属于法定事由的弹劾和检举,这降低了检举者的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官府和检举者的良性互动,于双方都是有利的,对检举者而言降低了检举风险,对于官府而言,进入实质审查的案件数量减少,又可以极大地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唐代与闻风和弹劾相配套的责任承担,还是比较明确的:对于有妄言的,判处一年有期徒刑,这一点与当代的诬告罪已经类似。

纵然唐代行政监察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维护行政机关内部秩序稳定,以及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 御史

更多文章

  • 唐朝“先天政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先天政变

    先天之变[1],又称先天政变,是唐玄宗时代的一场政变。先天二年(713年)即位不久的唐玄宗宣称姑母太平公主准备叛变,所以起兵杀尽了太平公主诸党羽,并赐死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死后,李唐政权宣告稳定,唐玄宗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神龙政变7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2],以及结束唐高宗中期以来后宫掌权

  •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由来 三省六部制的优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

  • 安东都护府的历史由来 安东都护府的管辖范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朝鲜语:)原为唐朝和新罗联军在攻灭高句丽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旧时的管理机构设在平壤,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大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罗唐战争期间,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靺鞨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攻下高句

  • 周平王选择东迁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周平王

    周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一功经历了790年,而平王东迁便是用来区分西周和东周的历史标志性事件。今天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西周的灭亡乃是因为周幽王的昏庸无道,为博取褒姒一笑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结果失信于诸侯,导致犬戎进攻

  • 李自成起义军自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去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自成

    也许说李自成这样的起义者为“历史尘埃”不太恰当。但于李自成死后树倒猢狲散的大顺军而言,寻求落定之处也确实是他们的当务之急。一、大炮与终点清顺治元年(1644)秋,枯叶将潼关的血色掩盖。不日之后,飘飘然的大雪开始落下。然而雪色上很快又覆上了一层血色在多铎的领导下,清军与大顺军在

  • 南明军队内讧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明

    说到南明时期政权可以说是很有问题啊,而且最关键的是,南明的内斗真的是让人不堪入目。就算是当时的局势非常紧张,他们的内斗也没停过。可能很多人对于这段历史都不是很关注,但是南明时期军队的内斗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吧!明朝的都城有3个,北都北平,南都南京,中都凤阳,凤阳是朱皇帝老家,设一个

  • 周朝礼乐制和宗法制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朝

    说到周朝的一些制度,大家肯定都知道的四大制度,分别是: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那么其中这个礼乐制和宗法制是怎么回事呢?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好奇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宗法制此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是以父系家长制为中心,按血缘关系分配家庭权利,

  • 女真人的起源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女真人

    说起女真人,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或许一说到女真人,很多朋友们第一反应就是金国或是清朝。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女真人一直将此山视为圣山,这里同样也是女真族的发源地,在千年前,女真人就已经居住在这里。古老的肃慎人就是女真人的祖先,在数千年前就已经与中原各族产生了久远的联系。而今天所说的女真一族便从金

  • 五代十国之闽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闽国

    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存在于五代十国之一,统治区域与今福建省大致相当。今天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闽国的疆域,是比较小的。而这,促使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中,相对弱小的割据势力。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其长子王延翰继

  • 宋朝的太监监军为何没有唐朝危害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

    古代历史上的监军制度,从汉朝起就开始出现,发展到唐朝,从唐玄宗起开始启用宦官监军,此后宦官监军在唐朝成为主要的监军制度。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到了宋太祖赵匡胤那里,天下重新归于一统。宋朝重文抑武,更不会放松对军队的控制,监军制度自然也被宋朝继承下来,但具体来说,宋朝在唐朝监军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