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百越民族历史介绍

古代百越民族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774 更新时间:2024/1/16 13:15:46

百越之地是现在哪里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百越有什么民族

一、于越、句吴部族

于越、句吴部族是春秋时期越国、吴国的前身(地理位置即今苏南浙北一带)。于公元前2032年建立越国。公元前473年传至越王勾践撃灭吴国后北上与当时中原诸国会盟并雄视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征服;至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从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于越部族在春秋时期前较为强大,战国后衰落。

二、扬越部族

扬越,亦通扬粤。今长江下游的上海、江苏、安徽局部、浙江等皆古扬州之属;古扬州之地为越人所居,故曰扬越。

关于其地理位置及范围史料上有不同的记载:如,《史记》记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之后为赵佗南越国领地”,此通南越;也有用扬越来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此通地区、越国,《吕氏春秋》:“东南为扬州,越也”;《尔雅》:“江南为扬州,越也”。

主流说法是扬越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的一带。邗越与句吴同属扬越,句吴即是春秋吴囯的前身,邗越分布江淮各地。

三、闽越部族

闽越部落即是闽越国的前身(今福建一带)。因分七族,故有七闽之称。闽越之“闽”源于图腾崇拜,闽越部落把蛇当作是部落的图腾;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就以虫为义,把该地称为闽越。

闽越人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闽文化;到了周朝,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七闽”。

与闽越关系较密切的是附近的东南面于越,据传在越王允常时代,于越部族有人进入闽越定居,如铸剑能手欧冶子,曾受越王派遣,带领助手在闽北(今松溪县)湛卢山建炉,铸造质量优良的宝剑;福州市的冶山和欧冶池,相传也是欧冶子铸剑地。

四、南越部族

南越,粤通越,南越亦称南粤,地理位置即今广东一带(广东的简称“粤”源于此)。南越是存在于远古至秦末时期的古越族部族。古国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岭南苍梧古国地域。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岭南地区出现不少古方国实体。

广东境内,在珠三角地区有“驩兜国”,在粤中地区今博罗一带有“缚娄国”,在粤北阳山、英德一带有“阳禺国”,在雷州半岛及海南有“儋耳国”、“雕题国”等等。从《淮南子》对秦越之战岭南人击毙几十万秦军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南越与西瓯部族是百越诸部中属强大的支系,两广自古有狼兵之称源于此战。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动"秦攻百越之战"后于公元前214年征服岭南随即在此地设置南海、桂林与象3郡;公元前204年,南海郡的郡尉赵佗乘秦末大乱之际兼并桂林与象两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

五、东瓯西瓯

瓯,古文与“区”、“沤”均相通。有专家研究,“瓯”不是诸夏词汇。古籍记载:“东南曰扬州……其译薮,曰具区。”“区”即“沤”,指浙江境内众多湖泊,湖泊或濒海地方被水包围的岛屿。在这些被水“沤”(包围)的地方生活的人就是“沤人”,即“瓯人”。《山海经》中也有“瓯居海中”的说法。

据专家考证,“区”则“曲”,二者同义。故山林险阻崎岖曲折之地谓之“区”,即“瓯”,居此地者,即为“瓯人”。在东面江浙地区居住的越人“沤人”是“瓯”,在岭南西部地区居住的越人“瓯人”也是“瓯”,他们都是“瓯越”。

为以示区别,所以,习惯上称江浙一带的越族“瓯人”为“东瓯”,岭南西部一带的越族“瓯人”为“西瓯”。西瓯越人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之柳江、红水河流域以北的广西区域。

六、骆越部族

骆,同雒,是山区的水田;骆人,或雒人,即耕这些田的人,骆(雒)越,则为耕这些田的越人。骆越是百越众部落中一支以农业为主的部落,但其制作工艺技术高超,在出土的饰物、铜鼓就十分精良。骆越人主要居住在今海南、广西南部至红河三角洲及周围地区。

骆越有部分逐步南迁,到了战国末年,迁徙到了今越南河内一带,成立了瓯雒国,是越南京族(越南的越族)、黎族、水族、老挝龙族的祖先。其创造出了璀璨的“瓯雒文化”,即越南东山文化。

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瓯、骆会称:西瓯与骆越,本为越之二支。瓯骆,则西瓯、骆越的会称,因西瓯与骆越地缘相邻,又在两境建立过“瓯骆国”,所以人们多数都会称为“瓯骆”。

百越的历史

在旧石器时代,中国这块广阔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古人类活动遗迹。自远古至秦末时期,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即当今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北部这一带(局部还包括湖南、江西与安徽部分区域),世代繁衍生息着众多族群,这一带越人族群数量众多的地带,中原史籍称之为“百越”,百越的诸多族群统称为古越族。

先秦古籍对南方的众多部族,常统称为“越”,实际上这些“越”并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南方众多部族的统称。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

自古流存下来的文献对有关百越记载甚少(秦始皇焚书毁了大量先秦文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考古发掘的深入,考古出土大量的陶瓷、青铜、铁器、玉器等文物,见证了百越文明,填补了百越历史的空白。

在远古时代,古越人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其冶铸技术、农业、制陶、纺织及造船业等等相当发达。考古研究表明,长江以南的原生文明,比如草鞋山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奇和洞遗址和缚娄国遗址等文明遗存,不亚于同时期的北方文明,甚至比同时期的北方文明更璀璨。在对百越良渚考古中发现,百越地区良渚古城规模远远大于同时期的北方中原黄帝城。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百越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难怪考古学家严文明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在古籍的记载中,古越族人可上溯至远古时期。据宋代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古越族的首领叫“天皇氏”,为五龙之首,传说天皇氏是旧石器时代第一代君主。

《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

据唐代杜佑所撰写的《通典》以及清代方浚师的《蕉轩随录》所说:“天皇氏是出现在三皇(后世文献增补的“三皇”)之前的君主。”

近年有学者认为百越人是夏王朝的建立者。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语言学者金钟就认为,中国历史上夏朝,正是濮人北上所建立的王朝,而濮人正是某支百越人于远古沿西南迁徙而成。比较早提出这种看法的学者是董楚平,他在《吴越文化志》这本中,列举了十多条证据,论证是百越族北上所建立的王朝。

据文献记载及考证,古越人与中原人早期的关系主要在贸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换中原的丝帛和手工产品。百越诸部族当中最早与中原交往的是地缘上较接近中原的“于越”,其之间的交往在中原古籍里也留下了墨迹,于越(越国前身)部族在商周时期虽然没有参加武王伐纣,但曾经北上当过周成王的宾客。

商与西周时代,岭南南越部族与中原也开始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

不少人认为百越文明的开始,是在被秦始皇五十万大军征服之后,从中原带来了文化、技术,当地土著“百越人”才从蒙昧的原始氏族部落阶段一跃跨入封建社会;但是,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岭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

标签: 百越

更多文章

  • 享国276年的明朝出现了哪些造反的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藩王

    历代封建统治王朝中,有的王朝都出现藩王造反的现象,如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开国之初分封了宗室亲王,之后宗室亲王造了反。还有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也分封自己宗室子弟到全国各地去。这个朝代就是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和他的大臣们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r

  • 明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妃干政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后妃

    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历史上每个朝代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太后专权问题,这一方面源于传统的“孝”文化,另一方面则源于外戚对皇权有巩固作用,因而极容易获得权力。然而,唯独明朝没有出现过太后专权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朱元璋留下的遗训,后宫干政阻力较大鉴于传统的&ld

  • 春秋末期东南吴国灭亡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国

    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对于这一成语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有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

  • 韩琦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琦,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次年(1070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

  • 南宋服饰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宋

    南宋的服饰和南宋的文化,流行思想关系很大。宋朝以来,崇尚理学,理学以学古克己为念,帝王的思想趋于古板刻板化,君导民,导致民间服饰以实用简朴为主,所以宋代服饰翼宽松为主,须遮全身,但不能如唐代一般可袒胸露乳,宋人对纲常礼徳的遵守也很好的体现在服饰上。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面

  • 西汉建立起完善的选官制度的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汉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正式建立察举制,汉朝至此有了相对完善的选官制度。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元光元年距离西汉建立(前202年)已经过去了将近七十年。那么西汉为什么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选官制度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五年(前202年),刘邦在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家分晋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光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不过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并没有以某个朝代的建立为全书的开端,而是以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端。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要说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黄旗历史介绍 正黄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正黄旗

    正黄旗介绍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典籍记载《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康熙的爱

  • 清朝满族八旗之镶黄旗历史介绍 镶黄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镶黄旗

    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白旗历史介绍 正白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正白旗

    正白旗介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旗含义满族八旗之中的三旗之一相关人物多尔衮、曹雪芹其它七旗正蓝旗、镶蓝旗、镶黄旗等起源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