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妃干政的现象?

明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妃干政的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330 更新时间:2023/12/19 6:13:18

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历史上每个朝代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太后专权问题,这一方面源于传统的“孝”文化,另一方面则源于外戚对皇权有巩固作用,因而极容易获得权力。然而,唯独明朝没有出现过太后专权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朱元璋留下的遗训,后宫干政阻力较大

鉴于传统的“孝”文化,“祖训”对于后世的影响力太过巨大,尤其是对于皇室来说,作为万民表率,“祖训”的威力更显强大。朱元璋在大明立国之初,便留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终明一朝,此制度始终未曾打破。

为了巩固朱明皇权,朱元璋主持编撰《皇明祖训》对后世子孙予以训诫,其中《内令》不仅对后宫的待遇进行了严格规定,更对后宫干政限制进行了严格限制,例如明确规定“凡私写文贴于外,写者接者皆斩。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凡宫闱当谨内外,后妃不许群臣谒见”等等。

由于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中,对于后宫限制的极为严格,从而导致后世后宫干政的阻力极大,毕竟想要打破祖制,难度系数实在太大。要知道,建文帝朱允炆一个削藩,便被朱棣以祖训为由发动了“靖难之役”,就连皇位都给丢了。

正如《明史·外戚》所载,“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

原因之二:高、文、昭三后的贡献,断绝了太后干政可能

祖训能够流传下去,其实最关键的便是最初几代人,而高、文、昭三后便是明朝最初的三位太后,她们的经历虽然各不相同,但却均曾出现过干政的机会,然而正是由于他们恪守祖训,从而导致后世太后干政的可能性几乎彻底封死。

1、孝慈高皇后马氏。即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这位不仅能力出色,且极受朱元璋的敬重,同时对朱元璋夺取天下帮助极大,朱元璋为了报答她,曾提出给马皇后的亲戚族人封官加爵,但马皇后却说,“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马皇后的深明大义,可以说为大明开了一个好头。

2、仁孝文皇后徐氏。即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作为朱棣的贤内助,不仅在靖难之役中出力甚巨,且身为徐达女儿的她外戚力量同样不可小觑,其弟徐增寿便因在“靖难之役”中帮助朱棣而被朱允炆所杀,朱棣称帝后封其为定国公,以其子徐景昌袭爵;而徐氏的兄长徐辉祖之子徐钦也袭爵魏国公,一门两国公,可见家族势力之大。然而即使如此,徐氏仍然可尽本分,表示给外戚封官“非己志”,不仅直到临终时还在劝朱棣“毋骄畜外家”,且还编撰《内训》、《劝善书》来教导后宫女子。

3、成孝昭皇后张氏。前两位虽然有干政可能,但毕竟由于早逝而未能当上太后,而张氏不仅是明朝的第一位太后,且是第一位太皇太后,再加上丈夫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去世,儿子朱瞻基在位十年也去世了,而孙子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可以说张氏是明朝最有可能专权的一位太后。由于朱祁镇继位时年幼,当时的确有大臣请求张氏依照前朝旧制垂帘听政,但张氏却以“祖制不可违”予以了拒绝,反而以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五人作为皇帝的辅臣,自己则主要悉心教导孙子。

正是由于明朝前三位皇后的深明大义,尤其是成孝昭皇后张氏主动放弃垂帘听政,才为后世起了一个好头,使得后宫干政的口子始终未开。

原因之三:明朝特殊的选妃制度,导致外戚实力有限

由于后宫女子的特殊性,他们很难将外廷掌控在手中,因此历来后宫专权,扶植外戚便成为了重中之重,然而由于明朝特殊的选妃制度,导致明朝的外戚能力实在有限,很难出现权力过大的外戚,这自然降低了后宫掌权的风险。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女子,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由于这种特殊的规定,使得明朝皇帝的后妃大多来自民间或底层官员,从而使得权贵丧失了与皇权联姻的可能。

同时,为了防止后妃擅权,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仁孝文皇后徐氏便开始让贵妃学习《慈孝高皇后传》、《女戒》、《内训》等,并作《劝善书》颁行天下,此后后妃学习这些书籍成为定制。这对明朝后妃乃至民间女子的思想形成了极大影响。

这种特殊的选妃制度,使得后妃的外戚势力本就比较弱小,即使受宠能量也极为有限,再加上思想方面的限制,使得培育外戚也成为了一种奢望,这便等于切断了外戚掌权的可能。

原因之四:朝中势力发生变化,皇帝不必依靠外戚

历朝后宫干政现象之所以严重,主要源于皇权与外戚之间复杂的关系,为了皇权的稳固,外戚往往被视为皇权的屏障,尤其是唐朝以前,这种迹象更为明显,这也是两汉后宫干政现象最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源于贵族门阀的存在,唐朝以后随着贵族门阀的衰弱,外戚现象也开始减弱,此后的外戚大多是后宫掌权之后才开始受到重用,因此宋朝以后后宫专权现象开始减弱,当然汉朝吕雉、唐朝武则天和清朝慈禧比较特殊,三人均是皇帝在世时便已经开始参与朝政。

明朝中后期,当皇权和文官集团矛盾爆发之后,由于外戚势力相对较小,再加上外戚同属外臣,与皇帝联系起来并不方便,因此外戚在对抗外臣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相比之下,宦官与皇帝更加亲近,且是由内廷直接提拔,与外廷无关,因此文官无法阻止其崛起。此外,文官集团对于外戚的防范,也使得外戚集团很难崛起。

因此,明朝的皇权即使受到了文官集团的威胁,也并未像前朝那样使用外戚来进行对抗,事实上明朝外戚夹在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之间,始终谨小慎微,不敢有任何僭越。

如上所述,由于以上四点原因的限制,明朝后宫干政难度极大,更不要说专权乱政了。

标签: 后妃

更多文章

  • 春秋末期东南吴国灭亡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国

    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对于这一成语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有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

  • 韩琦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琦,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次年(1070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

  • 南宋服饰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宋

    南宋的服饰和南宋的文化,流行思想关系很大。宋朝以来,崇尚理学,理学以学古克己为念,帝王的思想趋于古板刻板化,君导民,导致民间服饰以实用简朴为主,所以宋代服饰翼宽松为主,须遮全身,但不能如唐代一般可袒胸露乳,宋人对纲常礼徳的遵守也很好的体现在服饰上。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面

  • 西汉建立起完善的选官制度的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汉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正式建立察举制,汉朝至此有了相对完善的选官制度。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元光元年距离西汉建立(前202年)已经过去了将近七十年。那么西汉为什么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选官制度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五年(前202年),刘邦在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家分晋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光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不过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并没有以某个朝代的建立为全书的开端,而是以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端。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要说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黄旗历史介绍 正黄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正黄旗

    正黄旗介绍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典籍记载《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康熙的爱

  • 清朝满族八旗之镶黄旗历史介绍 镶黄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镶黄旗

    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白旗历史介绍 正白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正白旗

    正白旗介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旗含义满族八旗之中的三旗之一相关人物多尔衮、曹雪芹其它七旗正蓝旗、镶蓝旗、镶黄旗等起源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

  • 清朝满族八旗之镶白旗历史介绍 镶白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镶白旗

    八旗-镶白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满洲八旗共有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红旗历史介绍 正红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正红旗

    正红旗正红旗,又作“整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