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享国276年的明朝出现了哪些造反的藩王?

享国276年的明朝出现了哪些造反的藩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238 更新时间:2024/1/19 15:57:57

历代封建统治王朝中,有的王朝都出现藩王造反的现象,如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开国之初分封了宗室亲王,之后宗室亲王造了反。还有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也分封自己宗室子弟到全国各地去。

这个朝代就是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和他的大臣们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们的守护,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并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和一个侄孙为亲王,将他们分封到各地去为大明镇守边疆,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限制藩王的权力。

规定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具有一定的兵权,但是军队数量是有规定的,朱元璋以为这样就既可以让自己子孙守护自己的江山,又能够避免藩王兵力权力过大,进而造反,危及朝廷。可惜的是他死后没多久,朱棣就造反了。

第一位造反者朱棣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随后多次出兵与蒙古残余势力交战,从中得到良好的磨练,这也加强了他在北方的影响力。

朱元璋崩后,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一即位就对各地拥兵自重的叔叔们感到担忧。于是就和心腹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先后被削,朱棣眼看皇帝削藩日盛,步步紧逼,危及自身,就举旗反旗。

由于朱元璋的规定,藩王可以拥有一定的军队,这就为朱棣造反提供了条件。他秘密招募军队,锻造兵器,经过四年奋战终于打到了南京,将朱允炆赶下了台。

靖难之役后的朱棣,甚至藩王拥兵的弊端,为了他的后世子孙着想,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就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能互相走动,结交地方官员。

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这样就把藩王的权力进一步削弱,藩王们不能为官,不能参与政治事务,不能拥有军队,藩王们从这时开始成了名副其实的“饭桶”,成为日后明朝的隐患。

第二位造反者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

朱高煦曾经跟随父亲起兵靖难,颇有战功。朱棣即位之后,被封为汉王,给他选中的藩国是云南,可是他多次找理由就是不肯就藩,朱棣无奈只好同意他留在京师。

后来,朱高煦增加自己的护卫,并且经常自比唐太宗。他觉得自己有很大功劳,于是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想让太子赶下台。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高煦又被封到了青州,但是他仍然不肯前往。朱棣下诏他还是找理由不去,并且更目中无人,增加自己的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朱棣又将朱高煦封到了乐安州,并命他立即前往封地,他找不到理由了之后前去就藩。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时时刻刻想着谋反。

明宣宗继位后,朱高煦认为时机到了,就起兵造反,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他眼看不敌就投降了,被带回了京师,最后用一口大缸给蒸了。

第三个造反者广通王朱徽煠

朱徽煠是明太祖的孙子,岷王朱楩第四子。

朱徽煠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王爷,他的手下曾说他有异象,将来能够当皇帝。朱徽煠就相信了,和手下的人密谋造反。

这时苗人一个首领不敢和他们一起谋反,于是事情败露后来被俘。景泰二年十月,都御史李实遣驸马都尉焦敬、宦官李琮押解朱徽煠入京师,将他的爵位除去,封地除去,贬为庶人。

第四位造反者安化王朱寘鐇

安化王,是明朝庆王(庆靖王朱栴)的一分支,靖王第四子,永乐十九年袭封安化郡王,封地在现在的甘肃安化。

正德五年,太监刘瑾专权,朱寘鐇利用刘瑾专横跋扈引发的天下不满情绪,派生员孙景文联络宁夏都指挥周昂等一批军官,突然叛乱。

此时宁夏城中的将军仇钺佯装有病,闭门不出,暗中计划,在筹措与官军配合平定叛乱,于是他假装投降安化王,暗为内应。仇钺向安化王建议加强黄河防守,这样就使城中的叛军主力调出,而城内防务空虚,这样仇钺乘机杀死叛军主将周昂及孙景文等叛军首领,轻而易举擒获朱寘鐇,当叛军得知朱寘鐇被擒,部众溃散,官军入宁夏镇城,安化王叛乱事变平息。

朱寘鐇被诛,爵位除。

第五位造反者宁王朱宸濠

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王第四代继承人,当初朱棣造反向朱权借兵,说事成之后平分江山,可是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就变了,将他封到江西。

到了宁王四世孙朱宸濠时期。他在其封地南昌巧取豪夺,排除异己,广结土官狼兵,私制武器盔甲,结交朝廷内部权贵,给他们送礼,还向皇帝说增加自己的卫队。公元1519年,朱宸濠利用南昌地方官僚谢宴之机,带兵围禁众人,自称皇帝,发布檄文,声讨朝廷。可是叛乱仅43天后被明朝文武双全第一牛人王守仁平定了。正德十五年十二月,朱宸濠在通州被处死。

明朝这五位造反的藩王只有朱棣成功了,一个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兵权军队。在朱棣为藩王的时候,遵循的还是朱元璋定下的藩王制度,手里还可以有兵权,再加上朱棣本人常年在北方与敌人厮杀,威望有,兵力也有,这就有了造反的条件。

再看后四位造反的藩王,大多出身于蜜罐中,没有头脑,不知天高地厚,最主要的是没有正规部队。从根本上他们起兵必然会失败的。

标签: 藩王

更多文章

  • 明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妃干政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后妃

    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历史上每个朝代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太后专权问题,这一方面源于传统的“孝”文化,另一方面则源于外戚对皇权有巩固作用,因而极容易获得权力。然而,唯独明朝没有出现过太后专权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朱元璋留下的遗训,后宫干政阻力较大鉴于传统的&ld

  • 春秋末期东南吴国灭亡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国

    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对于这一成语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有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

  • 韩琦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琦,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次年(1070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

  • 南宋服饰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宋

    南宋的服饰和南宋的文化,流行思想关系很大。宋朝以来,崇尚理学,理学以学古克己为念,帝王的思想趋于古板刻板化,君导民,导致民间服饰以实用简朴为主,所以宋代服饰翼宽松为主,须遮全身,但不能如唐代一般可袒胸露乳,宋人对纲常礼徳的遵守也很好的体现在服饰上。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面

  • 西汉建立起完善的选官制度的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汉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正式建立察举制,汉朝至此有了相对完善的选官制度。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元光元年距离西汉建立(前202年)已经过去了将近七十年。那么西汉为什么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选官制度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五年(前202年),刘邦在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家分晋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光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不过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并没有以某个朝代的建立为全书的开端,而是以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端。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要说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黄旗历史介绍 正黄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正黄旗

    正黄旗介绍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典籍记载《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康熙的爱

  • 清朝满族八旗之镶黄旗历史介绍 镶黄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镶黄旗

    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白旗历史介绍 正白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正白旗

    正白旗介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旗含义满族八旗之中的三旗之一相关人物多尔衮、曹雪芹其它七旗正蓝旗、镶蓝旗、镶黄旗等起源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

  • 清朝满族八旗之镶白旗历史介绍 镶白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镶白旗

    八旗-镶白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满洲八旗共有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