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前唐朝和叛军兵力多少

安史之乱前唐朝和叛军兵力多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748 更新时间:2024/1/20 14:00:14

755年十一月初九,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三镇官兵以及同罗、契丹、室韦等游牧部落组成的军队,浩浩荡荡杀向长安,“安史之乱”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在战争初期,安禄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率主力经河北南下,一路上未遇到有效抵抗。直至十二月十三日,叛军已相继攻克汴州(今开封)与东都洛阳,切断了南方向长安供应物资的运输线。之后,安禄山又继续率军向西挺进,并在潼关与唐军主力进入对峙阶段。那么问题来了,“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唐朝军队和叛军兵力对比如何?

要回答上面提出的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从当时唐朝全国的总兵力开始说起。从现存资料来看,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整个帝国的在册兵员为574733人。当时全国共设置了十大藩镇,合计兵力486900人。也就是说,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的兵力约为帝国总兵力的85%,而且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有战争经验的边防军,战斗力比那些戍卫京师的宫廷卫队不知道要强出多少。

在十大藩镇中,安禄山管辖的三个藩镇拥兵183900人(范阳91400人、平卢37500人、河东55000人),相当于整个帝国兵力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安禄山之所以敢发动叛乱,主要还是因为家底够厚,经得起折腾。

当然,这些兵力数字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由于战争、伤病等原因,兵员变动相当频繁。但全国在册兵力总数,以及各藩镇的兵力人数,都大体上维持着各自的上限。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所率的主力部队人数约为15万,同时他在范阳、营州、代州等叛军基地留下的兵力约为5万人。也就是说,当时安禄山手中的总兵力大致在20万人左右。

那么唐朝方面有多少军队呢?毫无疑问的是总兵力肯定要多于叛军,但由于朝廷事先没有准备,在得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后才仓促应付,因此吃了很大的亏。

当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正好在长安向朝廷汇报工作,于是唐玄宗就派他前往洛阳(当时洛阳尚未被攻陷)组织防务。封常清临时招募了一支6万人的军队,可事实证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封常清的新兵在那些久经沙场的叛军面前不堪一击,洛阳很快就失守了。无奈之下,封常清只好率残部退守潼关,这里是京师长安的门户,得失至关重要。封常清在潼关与他的老上司、唐朝名将高仙芝会师。叛军虽然尾随而至,但在两名久经沙场的老将指挥下,潼关守军上下一心,成功将叛军挡在了关外。

然而,唐玄宗却听信了监军边令诚的谗言,以为高仙芝、封常清畏敌如虎,且克扣士兵钱粮。于是下令将两位老将处死,此举对潼关守军的士气打击极大。之后,唐玄宗任命安禄山的死对头,陇右、河西二镇节度使哥舒翰前往潼关统领全军。

当时潼关汇集了陇右、河西、朔方等藩镇调集过来的军队,加上之前高仙芝、封常清招募的新兵,总兵力达到了20万人。与此同时,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在井陉关(今河北省井陉县)一带拥有一支超过10万人的大军。河北中部和东部地区有十七个州组成了约20万义军,宣布效忠朝廷。因此,即便不把义军人数算在内,唐朝方面能直接与叛军对抗的兵力也已达到了30万人。而且从安西、北庭等藩镇撤出的大量军队也正赶往长安勤王。

此时就算是毫无军事经验的人也能看出,朝廷正处于明显有利的地位。一方面是兵力人数远高于叛军,另一方面是已经对叛军形成了夹击的态势。只要不出意外,安禄山覆灭将是几个月内的事情。然而对这一时期历史稍有了解的人想必都会知道,不久之后,形势却彻底逆转。安禄山挥师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一场原本几个月就能平息的叛乱最终却打了整整八年。那么究竟是谁将唐朝手中的这一副“好牌”给打烂的呢?夜读史书将在另一篇文章《哥舒翰统兵20万,为什么打不过兵力远不及自己的安禄山叛军?》中进行分析与讲述。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标签: 安史之乱

更多文章

  • 古代百越民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百越

    百越之地是现在哪里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

  • 享国276年的明朝出现了哪些造反的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藩王

    历代封建统治王朝中,有的王朝都出现藩王造反的现象,如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开国之初分封了宗室亲王,之后宗室亲王造了反。还有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也分封自己宗室子弟到全国各地去。这个朝代就是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和他的大臣们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r

  • 明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妃干政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后妃

    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历史上每个朝代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太后专权问题,这一方面源于传统的“孝”文化,另一方面则源于外戚对皇权有巩固作用,因而极容易获得权力。然而,唯独明朝没有出现过太后专权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朱元璋留下的遗训,后宫干政阻力较大鉴于传统的&ld

  • 春秋末期东南吴国灭亡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国

    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对于这一成语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有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

  • 韩琦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琦,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次年(1070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

  • 南宋服饰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宋

    南宋的服饰和南宋的文化,流行思想关系很大。宋朝以来,崇尚理学,理学以学古克己为念,帝王的思想趋于古板刻板化,君导民,导致民间服饰以实用简朴为主,所以宋代服饰翼宽松为主,须遮全身,但不能如唐代一般可袒胸露乳,宋人对纲常礼徳的遵守也很好的体现在服饰上。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面

  • 西汉建立起完善的选官制度的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汉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正式建立察举制,汉朝至此有了相对完善的选官制度。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元光元年距离西汉建立(前202年)已经过去了将近七十年。那么西汉为什么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选官制度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五年(前202年),刘邦在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家分晋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光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不过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并没有以某个朝代的建立为全书的开端,而是以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端。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要说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黄旗历史介绍 正黄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正黄旗

    正黄旗介绍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典籍记载《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康熙的爱

  • 清朝满族八旗之镶黄旗历史介绍 镶黄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镶黄旗

    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