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仁宗的政治举措有哪些?

元仁宗的政治举措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518 更新时间:2024/1/17 0:16:12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是我国元朝时第四位皇帝。在位9年。享年35岁。

在元朝历代皇帝中,仁宗是最有文化底蕴的,一位较有作为之君。史书称他“遵世祖通儒术。用汉臣,求言图治”。他是继忽必烈之后推行“汉法”比较积极的元朝皇帝。应该说,元仁宗为了维护、巩固蒙古贵族政权在全国的统治,还是有所作为,勇于改革创新的。

一是即位之初,整顿朝政。

公元1311年正月,武宗海山病死,爱育黎拔力八达以皇太子身份执政。

他整饬吏治,废除武宗时设立的尚书省,仍恢复原来的中书省,并以“祸国殃民”之罪将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和平章乐实、右丞相保八等武宗一朝的当政人物处死,安排中书省班子,恢复各地的行中书省,惩治地方赃官污吏,严禁诸王、贵戚的扰民行为。停用至大银钞,减裁冗员,整顿朝政。然后在大都大明殿正式登基,帝号“仁宗”。年号皇庆。以明年为皇庆元年。

二是重用汉官,推行汉化。

元仁宗对汉文化的喜爱,他和他的臣僚(特别是蒙古和色目臣僚)对儒家政治学说和汉人历史经验的渴求,还可以从爱育黎拔力八达下令翻译或出版的著作的数量和性质上反映出来。

翻译成蒙古文的汉文著作包括:儒家经典《尚书》;宋人真德秀(11781235年)撰写的《大学衍义》;与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有关的两部著作,吴兢(670749年)撰写的《贞观政要》和太宗本人为他的继承者撰写的《帝范》;司马光(10191086年)撰写的伟大史书《资治通鉴》。

在元仁宗赞助下出版的汉文著作包括:儒家经典《孝经》;刘向撰写的《烈女传》;唐代学者陆淳研究《春秋》的论著以及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虽然以上所列,在爱育黎拔力八达同意下出版的汉文著作,反映了他可能认识到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和倡导大众道德的责任,而翻译著作的选择,则显示了他的实用主义目标。

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并希望蒙古人和色目人能够诵习该书的译本。说明他显然希望蒙古和色目精英,包括他自己,能够学习儒家的政治学说和汉人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唐太宗的教诫,能把国家管理得更好。

三是恢复科举,培养人才。

科举考试是中原王朝甄选统治精英的主要途径,关系重大,所以在忽必烈朝就不断围绕恢复考试问题展开过争论,但是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为改善通过承荫得官者的教育水平,皇庆二年,仁宗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

蒙古和色目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可能是为了减少儒官的竞争,由地方机构胥吏出身的官员可以出任的最高职务自四品官降为五品。仁宗皇庆开始推行的考试制度,应被看作为施行平等任官机会的汉人观念和作为征服王朝的元朝的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结合。

因此,爱育黎拔力八达恢复科举考试制度,既有文化意义,也有社会和政治意义。把儒家学说作为甄选精英的标准,给汉族士人入仕提供了一条正常的道路。这对江南的士人更为有利,因为直到此时他们多被排除在官场之外。此外,考试制度也鼓励蒙古人和色目人学习汉学,特别是那些不属于贵族家族的人,并由此加速了征服者的汉化。

四是加强中央集权。

元仁宗按照中原传统方式对元朝政府的改革无法走得太远,因为他不能削弱蒙古诸王的行政权、司法权和经济特权来加强中央集权。

尽管忽必烈已经推行了中央集权的政策,蒙古诸王仍然拥有对他们领地(投下)相当多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权。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权力是政治冒险,因为这将面临蒙古和元帝国一条最基本原则的正面挑战。所以,尝试削弱诸王权力的改革未果。

五是延祐经理,核实田亩。

延祐经理也是仁宗推行改革的重要经济措施之一,是要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来甄别隐占,考较田粮。

延祐元年冬,遣张驴等人分道经理江浙、江西、河南三省田粮,“诏江南东、西道及浙西道民先自实土田”。由于当时各地吏治腐败,“郡县并缘以厉民”,因此“经理考核多失其实”。奉行过当的结果,“自实土田”演变为括田的暴政,有些地方甚至撤毁民庐,“夷墓扬骨”以虚张顷亩。延祐经理的惨烈,于“赣为甚,宁都又甚”。

仁宗通晓儒术,熟知佛教“明心见性”之理,其为人和蔼,对近臣贵戚以礼相待,平时生活不尚豪华,较为俭朴,从不巡游,也不沉溺于酒色。又罢土木工程百余处,又禁诸王、大臣营建私第,精简禁卫。《元史》评价:"纵其一生,他还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明、清两代史官评价:“仁宗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释典,尝曰:‘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又曰:‘儒者可尚,以能维持三纲五常之道也。平居服御质素,澹然无欲,不事游畋,不喜征伐,不崇货利。”“武仁授受之际,无可议者,仁宗初政,首革尚书省敝政,在位九年,仁心仁闻,恭俭慈厚,有汉文帝之风。

标签: 元仁宗

更多文章

  • 匈奴有自己的文字吗? 他们是否也有史书资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匈奴

    说到匈奴其实真的是和秦汉前前后后打了几百年啊,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我们华夏是有文字和史料记载的,那么匈奴他们有没有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事情一起来探秘寻找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一定别错过了!匈奴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当然也不会有自己的史书。匈奴是游牧民族,比起农业民族,游牧民族的经济特点是&ldquo

  • 清朝晚期的同治中兴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同治中兴

    说起清朝的盛世,很多人都会想到康乾盛世。但是清朝后叶还有一次同治中兴。那么什么是同治中兴?同治中兴为什么会失败呢?下面带着这些问题,跟随小编一起看一看吧!什么是同治中兴?指的就是封建末期接触资本主义改革的历史趋势而出现的短暂的经济发展社会和平的阶段。这个时期许多的措施实行使得许多中国人接触并深受西方

  • 清朝为什么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

    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大多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然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却反其道而行之。那么,清朝为何不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清朝皇子是如何继承皇位?清朝皇帝和历史上王朝一样实行世袭。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11帝都是他的子孙。但是袭位方式与历代不大同。历代由皇帝的嫡长子继位,并且要先预立为太子。清朝不守这个规矩,

  • 清朝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文字狱

    虽然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而明清最为出名。据说,明清两朝因所谓的“文字狱”牵连甚广,动辄数万人陪葬。那么,清朝为何大兴文字狱?文字狱又有哪些故事呢?清朝统治者一面开科取士,笼络汉族读书人,软化他们的抗清意识;一面用“文字狱”来打击、压制具有强烈抗清意识的

  • 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满人汉人叫法需区别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

    说到清朝的这个叫法其实真的是很有说法的,其实清朝正式的名称也是有说法的,不仅仅是叫清朝了,那么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真正的清朝正式的名称叫什么吧,话说满人的叫法和汉人的叫法晚清不一样的,到底是怎么样的别错过了!清朝的国号发生过好几次变化,要说他的正式名称,不同时期不一样,而且同一时

  • 明朝国号的由来 “大明”国号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

    公元1368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国号定为大明?得从明教说起。明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所以也叫摩尼教。摩尼教认为世界上存有两种对立的力量,叫做明暗两宗,明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黑暗,是恶,是欲。公元694年,摩尼教传入我国,被称之为明教。公元845年,

  • 明朝中期张居正“一条鞭法”简介 一条鞭法施行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居正,一条鞭法

    在一条鞭法实施以前,明朝传统的赋役制度是将赋和役分开征调的。赋以田为对象,分成夏税和秋粮,向田主征收;役的对象是人丁,官府需要力役时,按户出丁,轮流应役。官府分别把每户的田地和户口,记录在鱼鳞图册和黄册上,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随着土地兼并的扩展,户丁逃亡,田地隐匿,使得这两个文册的记载十分混乱和失真

  • 明朝中期壬寅宫变简介 壬寅宫变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次失败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当时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古人还有以蕉叶待露的习俗。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

  • 扬州十日简介 扬州十日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

  • 称帝后的朱元璋为何要废掉宰相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

    宰相自古就是皇上的得力助手,可是到了明代,宰相制却被朱元璋废掉了,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历史上,宰相的权力被描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说明宰相的权力是很大的。那么,在明代以前,宰相制为何一直存在着呢?原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在中央与地方上的关系上,是不断扩大中央的权力,在中央政权内部,是不断强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