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义和团运动的结局及影响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义和团运动的结局及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509 更新时间:2024/2/16 11:38:44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大多数传教士也就留在了大城市,但仍有少数具有献身精神的勇敢传教士历尽千难万险深入中国内地,传播基督教义。只可惜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他们的努力几乎没有结果。

百姓与传教士关系越来越紧张,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思想冲突。

基督教义中的“无父无君”“众生平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三纲五常的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在今天看来,显然前者比后者先进,但那个时候的国人可不会这么认为。

譬如基督教提升妇女地位的努力就极大地触怒了某些根本不把妇女当人看的中国男人。在湖北荆州,有一个满洲妇女诵读《圣经》时让她老公发现了,老公就真的一刀把老婆送上西天去见上帝了!

随着老百姓和传教士的冲突愈演愈烈,习惯性的摩擦也就进化成了根深蒂固的仇恨,并最终酿成全面的流血对抗。

到了1897年的时候,山东的一些农民朋友最先发难,开始自发组团跟洋人对着干。没想到,这让白莲教、大刀会等江湖秘密组织发现了趁势而起的机会。

这些江湖大哥、绿林好汉可比农民朋友们聪明得多,知道拳头、锄头干不过握有先进武器的洋人,不可蛮干,要巧干。

于是,大哥们决定使用掩耳盗铃式的恐怖“神功”。他们特意研发出“铁布衫”和“金钟罩”等秘密武功,据他们自己宣扬,只要自己念动咒语,身上就像裹上了一层钢甲,刀枪不入。

除此之外,大哥们还找到了一个很有感染力的政治口号:“扶清灭洋”。

在大哥们的带领下,“灭洋”队伍迅速扩大,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工人、流氓无赖、官军、富绅甚至公贵族纷纷找到了“组织”,几十万人马画神符、喝神水、练神功,装神弄鬼,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杀洋人、灭洋教风暴,非常拉风!非常血腥!

在他们眼里,所有的洋人都要杀,所有沾着洋字的都要去除。

凡是信基督教的中国人以及跟西方事物沾边的中国人,如戴西洋眼镜的人、穿西装的人、会说英语的人、留过学的人,统统地都被做掉了。

举个例子,有一个知县因为用了美国制造的铅笔,不仅自己丢了小命,还连累了家人男的直接杀,女的先奸后杀,一个都没有放过。

至于外国大使馆更是他们工作的重心所在!这些人认为大使馆是洋人的巢穴,只要能把使馆摧毁,洋人就会彻底地被斩草除根。

此外,跟西洋有关的一切东西,如洋楼、铁路、电线、电灯、钟表、火车也都被焚烧和破坏。

在这场运动中,上千外国传教士以及不可计数的中国平民百姓和官员死亡!

这个饱含愚昧、落后色彩的政治军事宗教组织,史称“义和团”或“义和拳”。

义和团最初的动机是单纯的,他们是淳朴的中国农民,他们具有自发的民族感情,自觉地对抗外国人和做外国人奴才的中国人。他们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知识,他们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他们所敬奉的神灵全是《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上的角色。

如果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后来发生在中国身上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不幸的是,他们的爱国热情落到了愚昧的大小野心家手里,于是他们变成了可怜可恨、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排外的狂热暴徒。

当然,义和团的行为有人憎,也有人爱。

在那些愚昧的顽固保守派看来,义和团的做法值得兴奋、值得期待!一来他们觉得义和团的做法算是向洋人报仇,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二来不懂科技的他们可能真的相信世上存在“刀枪不入神功”,于是公开支持义和团,还把团民称作“义民”。

而在那些洋人看来,义和团自然是十恶不赦。洋人被杀的事件不断发生,列强也不断地向清政府施压,要求慈禧镇压义和团。

一边是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早请示晚汇报的打工仔,一边是气势汹汹的洋大爷。慈禧太后进退维谷,非常纠结。她能出什么招呢?

她环顾左右,这才发现曾国藩李鸿章奕訢这些头脑清醒的能臣早已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在身边,她身边尽是些唯唯诺诺的庸臣。这时,她才发现自己也老了,已不能再像三十年前那样准确地判断形势,自己是多么需要一个能干的朋友啊!

慈禧万不得已之下,只能使出绝招以静制动,等等看再说。

正是老佛爷这种走着瞧的心态,助长了“义民”们的“革命气焰”,事件越闹越大、越闹越凶。

标签: 义和团运动

更多文章

  •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 夏商的官职制度是怎么样的 夏朝商朝官职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夏朝,商朝

    夏、商的君主称“后”和“王”,而在王的周围,权力最大的要算是“史”,即甲骨文中所出现的“卿史”和“大史”,古书中有时也称作“巫”。他们是神权的体现者,负责把

  • 周朝的官职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周朝

    周代,巫史的地位大大下降,担任中央政府最高职务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他们辅佐周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是周王朝的中枢职官。而担任这些职务的一般都是有威望的贵族。如姜尚在武王时便曾为太师,协助武王灭商。周公也曾担任太师,并在成王年幼的时候摄政7年。周公的儿子伯禽也

  • 将相制是什么官职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将相制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君主地位的极大提高和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已退居次要地位,只有君主的臣仆越来越受到重用。某些君主的臣仆侍从已由主管君主的私人事务而发展到管理国政,并被委以重任,于是在中央政府中便出现了以相、将为主的官制。战国时各国在国君之下都分设相、将。正如《尉缭子&midd

  • 三公九卿制简介_三公九卿制是什么制度_三公九卿制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公九卿制

    秦统一中国后,其中枢职官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汉承秦制,又继续发展为“三公九卿”制。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禀承皇帝意旨处理国政。丞相一般设两人,以右丞相为上。以宦官充任丞相者为“中丞相”。对某些有威望的丞相朝廷还尊称为“相国”,

  • 三省六部制简介_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_三省六部制实行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三省六部制什么时候实行的?本文来详细说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政府执行政务的总机关。晋称尚书台为尚书都省,刘宋称尚书寺,一名尚书省。至南北朝梁代遂改称尚书省。尚书省的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yè)。这样,尚书省便相当于西

  • 二府制是什么制度_二府制制度简介_二府制是哪个朝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二府制

    宋代中央是由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号称“二府”。北宋神宗以前的一百多年,中书、尚书、门下三省虽仍然设置,但都不预朝政,形同虚设,全非宰相之职。在三省之外,另设宰相的办公机构于禁中,称为“政事堂”或&ld

  • 辽金元的官职制度简介_辽金元的官职制度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辽金元

    辽的中央机构特点是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个系统。北面官掌朝廷大政及契丹本部,南面官理汉人。两套机构都由皇帝统辖。北面官设北、南宰相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机构和职官的名称。两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及总知军国事、知国事等长官。北宰相府长官由皇族耶律氏成员担任,南宰相

  • 大学士和内阁制是什么制度_大学士和内阁制制度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学士

    明初中枢职官沿袭元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并规定不再设丞相,由皇帝亲理国政。但由于政务繁忙,便由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草拟诏谕。成祖时,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人值文阁,参预机务,处理六部政务,称为内阁。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人阁大学士们也多是元老旧臣,号称“辅臣&rd

  • 周朝的官职有哪些_周朝的官职制度_周朝官职分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朝

    周代,巫史的地位大大下降,担任中央政府最高职务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他们辅佐周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是周王朝的中枢职官。而担任这些职务的一般都是有威望的贵族。如姜尚在武王时便曾为太师,协助武王灭商。周公也曾担任太师,并在成王年幼的时候摄政7年。周公的儿子伯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