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文字狱的影响 文字狱杀害了多少读书人?

清朝文字狱的影响 文字狱杀害了多少读书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13 更新时间:2023/12/7 4:37:23

在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都有因文字而获罪的人,这是历代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统治者从文人的作品中断章取义地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所造成的冤狱被称为“文字狱”。

由文字狱而引发的冤狱,轻的下狱、流放,严重的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遭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虽说每一个朝代都有文字狱,但是最恐怖的要数清朝,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为甚。

清朝建立之后,对于明朝的那些知识分子,主要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收买,一是绞杀。下面要讲到的这几起文字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康熙年间,浙江湖州富人庄廷,从小文采出众,胸怀大志,总想干一番事业,年少时就考进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可惜天妒英才,他得了一场大病过后,双目失明。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让他屈服,反而让他更加坚强,立志要做左丘明司马迁那样的人物。

他花重金从老乡朱国祯的子孙那里买来一部未完成的《明史》,想在此基础上写一部完美的《明史》。他聘请了一批文人,组成一个写作班子。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书开始编写没有多久,庄廷就一命呜呼了。

其父庄允诚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带领写作班子继续编写。后来这部《明史》完成并公开出版,销量还很好。可没想到,正是这样一部《明史》引发了一场文字狱。

书中直呼清朝皇室名字。例如把努尔哈赤的爷爷直接称呼为觉昌安,而没有称其为景祖翼皇帝;没把努尔哈赤的父亲称为显祖皇帝,而是直接称呼为塔克世;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另外,还把清朝的建立说成“兹患”,称清军为“贼”“夷”。

这些全都是清朝统治者所忌讳的。顺治十八年(1661年),有人将其告发。当时庄廷、庄允诚均已死,被戮尸。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对以及买书、卖书、刻字、印刷的人,包括当地地方官吏,七十余人被斩杀,还有几百人充军边疆。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庄廷《明史》案”。

到了雍正年间,又出了一桩“查嗣庭试题狱”。查嗣庭,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进士,后得隆科多赏识,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担任江西乡试主考官。

有人举报,当年考题中所出《易经》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知矣”与《诗经》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前用“正”字,后用“止”字,前后联系,其中寓意暗合汪景祺“正有一止之象”及年号有“正”字皆非吉兆之说。

雍正帝当时正打算铲除隆科多党羽,遂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望”等罪将主考官查嗣庭逮捕下狱。查嗣庭在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死在狱中。他凡年满十六岁的儿子均被判斩刑,十五岁以下的流放。

到了乾隆皇帝时,文字狱更加大行其道。乾隆时期文字狱发生一百三十余起,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成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其中就包括“王锡侯《字贯》案”。

清乾隆年间,有个举人叫王锡侯,自幼聪明过人。他学问渊博,懂训诂,善诗文,会观天,通气象,一生写下了十多部书。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他认为《康熙字典》收字太多,便想出“以义贯字”的方法,把音或义相同的字汇于一处,编写出了一部名《字贯》的新书并很快出版。

乾隆四十二年,也就是《字贯》出版后的第三年,王锡侯的仇家王泷南指控王锡侯诋毁《康熙字典》,另刻《字贯》实为狂妄不法。后来乾隆翻阅了《字贯》,认为该书在凡例中将“圣祖、世宗庙讳及朕御名字样悉行开列,深堪发指”。

此事一出,王家数十口一并被拘下狱,不久便在京师全部被斩首。凡为王锡侯写过序、唱过赞歌的人一律予以制裁;对在办理《字贯》案件时“漫不经心”的官员也都给予处分。此案造成中国历史上一桩特大的文字冤案,王锡侯也成了封建专制的牺牲品。

在大兴文字狱的年代,从一般百姓到朝廷重臣,都难以逃脱文字狱的罗网。文字狱的大行其道在社会上造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让那个时代的文人不敢关心时事,从而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标签: 文字狱

更多文章

  •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义和团运动的结局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义和团运动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大多数传教士也就留在了大城市,但仍有少数具有献身精神的勇敢传教士历尽千难万险深入中国内地,传播基督教义。只可惜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他们的努力几乎没有结果。百姓与传教士关系越来越紧张,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思想冲突。基督教义中的“无父无君”和&ldquo

  •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 夏商的官职制度是怎么样的 夏朝商朝官职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夏朝,商朝

    夏、商的君主称“后”和“王”,而在王的周围,权力最大的要算是“史”,即甲骨文中所出现的“卿史”和“大史”,古书中有时也称作“巫”。他们是神权的体现者,负责把

  • 周朝的官职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周朝

    周代,巫史的地位大大下降,担任中央政府最高职务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他们辅佐周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是周王朝的中枢职官。而担任这些职务的一般都是有威望的贵族。如姜尚在武王时便曾为太师,协助武王灭商。周公也曾担任太师,并在成王年幼的时候摄政7年。周公的儿子伯禽也

  • 将相制是什么官职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将相制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君主地位的极大提高和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已退居次要地位,只有君主的臣仆越来越受到重用。某些君主的臣仆侍从已由主管君主的私人事务而发展到管理国政,并被委以重任,于是在中央政府中便出现了以相、将为主的官制。战国时各国在国君之下都分设相、将。正如《尉缭子&midd

  • 三公九卿制简介_三公九卿制是什么制度_三公九卿制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公九卿制

    秦统一中国后,其中枢职官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汉承秦制,又继续发展为“三公九卿”制。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禀承皇帝意旨处理国政。丞相一般设两人,以右丞相为上。以宦官充任丞相者为“中丞相”。对某些有威望的丞相朝廷还尊称为“相国”,

  • 三省六部制简介_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_三省六部制实行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三省六部制什么时候实行的?本文来详细说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政府执行政务的总机关。晋称尚书台为尚书都省,刘宋称尚书寺,一名尚书省。至南北朝梁代遂改称尚书省。尚书省的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yè)。这样,尚书省便相当于西

  • 二府制是什么制度_二府制制度简介_二府制是哪个朝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二府制

    宋代中央是由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号称“二府”。北宋神宗以前的一百多年,中书、尚书、门下三省虽仍然设置,但都不预朝政,形同虚设,全非宰相之职。在三省之外,另设宰相的办公机构于禁中,称为“政事堂”或&ld

  • 辽金元的官职制度简介_辽金元的官职制度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辽金元

    辽的中央机构特点是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个系统。北面官掌朝廷大政及契丹本部,南面官理汉人。两套机构都由皇帝统辖。北面官设北、南宰相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机构和职官的名称。两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及总知军国事、知国事等长官。北宰相府长官由皇族耶律氏成员担任,南宰相

  • 大学士和内阁制是什么制度_大学士和内阁制制度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学士

    明初中枢职官沿袭元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并规定不再设丞相,由皇帝亲理国政。但由于政务繁忙,便由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草拟诏谕。成祖时,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人值文阁,参预机务,处理六部政务,称为内阁。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人阁大学士们也多是元老旧臣,号称“辅臣&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