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思宗杀袁崇焕或为自卑感作祟,袁崇焕的性格也导致被杀

明思宗杀袁崇焕或为自卑感作祟,袁崇焕的性格也导致被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676 更新时间:2023/12/18 23:32:21

袁崇焕“对不对”,这要看以什么“标准”来评判。

从明思宗角度说,肯定“对”。不然,明思宗也不会于大敌当前的时刻,杀了这位数一数二的抗清名将。

对构陷袁崇焕的兵部尚书梁廷栋来说,杀袁崇焕无疑也“对”。否则,他不会与朝廷首辅温体仁以及御史高捷、袁弘勋等紧密勾连,必欲置袁崇焕于死地而后快。

对叛卖袁崇焕的谢尚政来说,杀袁崇焕同样“对”。因为,他诬告袁崇焕,便可一跃当上福建总兵,已然利欲熏心哪还管袁崇焕曾是平生待他恩义最深的主帅。

即便就当时京城那些不明真相的百姓来说,杀袁崇焕,大约是“对”的。《明季北略》记载: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绑缚刑场,还没行刑,已被扑上去的“百姓”咬去了浑身之肉,以致露出了内脏:“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明《石匮书后集》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刻间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但是,世间总有“公理”和“大义”在。

袁崇焕

若从“大势”“大局”来看,对于“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大明朝,对于渴望能有和平安定日子过的绝大多数百姓,杀袁崇焕不仅不对,而且大错特错。

可以说,杀袁崇焕,无异“自毁长城”。袁崇焕被“凌迟”的同时,明朝灭亡的丧钟,就已经敲响了。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清兵偷袭北京。十月二十八日,袁崇焕得此讯后,旋即赶回北京护城。十一月十一、十二、十三,其所率之部与清兵大战数阵皆胜。二十日,袁崇焕领兵抵达京城,与清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恶斗整日,胜负不分。

十二月初一日,明思宗召袁崇焕和祖大寿进宫,不问军情,即以擅杀毛文龙将袁崇焕逮捕入牢。

当时,朝廷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有两条——一为“叛逆”;二是“擅主和议”。

“叛逆”的“罪状”,唯一的证据是擅杀毛文龙。就袁崇焕来说,他的确无权未经批准诛杀毛文龙。但程本直《漩声》记载,在明思宗当年六月十六的圣旨中,已说过毛文龙罪大恶极,袁崇焕杀他“杀得好!”“不必引罪。”袁崇焕入狱后,一些毛文龙故旧想借机为其“翻案”。明思宗亦均驳回,仍称毛文龙“罪有应得”。可见,这个“证据”,不过是一借口。

关于“擅主和议”,确为袁崇焕给朝廷的谏议。但其谏议同时,与清兵作战丝毫没有怯懦和退缩,反而骁勇善战,多次大胜清兵。袁崇焕之正常谏议,如若不妥,本当受到朝廷贬斥,然而不但没有,明思宗反为其“加太子太保衔”,从“二品”升至“一品”,赐蟒袍、玉带及银币。可知,这个“罪名”也属于“莫须有”而已。

袁崇焕

二年(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主事,正六品。不久,王化贞所率大军在广宁覆没,举朝震惊。此时,袁崇焕却一人一马,私自去了关外前线。

当上司、同僚、家人还在为其突然“失踪”而懵懂慌张之际,袁崇焕已经从阵前回来了。他向上司禀报:“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这就是袁崇焕的个性。这种个性,也为他的惨烈结局埋下了伏笔。

照常理,袁崇焕擅离职守,本该革职查办。或许是朝廷太过忧急彷徨,急需人才,他不降反升,获任兵部佥事,被派往前线,助守山海关。

袁崇焕从家乡广东及广西,共招募调遣九千兵员,很快开赴山海关。

到任后,他提出“关外守关”策略,因之与辽东主帅王在晋发生争执。袁崇焕便径直去向朝廷首辅叶向高投诉、申请,仍不被理睬。

袁崇焕

这件事,再一次“暴露”了袁崇焕自身的“毛病”,即“固执”“一意孤行”且“不按规则”办事,这是导致他后来结局的“叠加根源”。

好在很快,孙承宗取代王在晋担任辽东主帅。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孙承宗同意了袁崇焕“关外守关”策略,派其与副将满桂助守宁远。

之前,明军防守范围,只在山海关八里之内。而宁远一下将战线推至关外二百余里。

袁崇焕驻守宁远后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加固城防。将城墙高筑至三张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墙厚三丈。此项工程耗时一年,却让这座城将满清重兵拒于城外三十一年。假若不是吴三桂开门纳敌,真还不知道清兵何时能够攻破此城。

第二件,在孙承宗大力支持下收复辽河以西失地。于天启五年(1625年),先后将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等要塞重新至于掌控之中,又自宁远向北推进了二百里。

第三,于天启六年(1626年),与十三万清兵进行了“宁远大战”。以一万抵十三万,血战三日。袁崇焕带去的三千广东兵士几乎牺牲殆尽。清军也蒙受巨大损失,努尔哈赤受重伤,他对诸贝勒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半年后,努尔哈赤背疽复发,抑郁而死。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过这一个大败仗。谈迁说:“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藤县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清人所修《明史·袁崇焕传》中也说:“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可见满清对袁崇焕何等敬佩且忌惮。这也是皇太极偷袭北京与袁崇焕血战不胜后,设计诬陷其“通敌”的根本原因。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受挫退到京南的南海子。故意让被俘虏的两名在城外养马的太监杨春、王成德,听到清兵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的“耳语”,说“皇上和袁督师已有密约”云云,然后假意疏忽,放杨春十一月三十日逃回京城,并将“偷听”到的讯息禀告了崇祯。

第二天,就发生了明思宗召袁崇焕进攻并将其拘捕入狱的事情。

明思宗是否真的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呢?

一开始或有可能。

当时,袁崇焕可使用的兵力,只有九千骑兵。明思宗已被清兵吓破了胆,一再催促袁崇焕立刻与皇太极开战。以九千对十万,无异是以卵击石,所以,袁崇焕只守不攻。这令明思宗万分不满。一旦听到杨春禀告的消息,立马将袁崇焕投入大狱,似可理解。

袁崇焕

问题在于,后来护驾军队源源赶来,清兵退去,而袁崇焕的“案子”拖了八个多月才最后裁决,事情的真相和曲直,是完全可以搞清楚的。

只能说,明思宗就是要杀袁崇焕,无论“通敌”真假,无论有无证据,在明思宗心里,袁崇焕“死定了”。

金庸先生在《碧血剑》中说过一句极精辟的话:“他对袁崇焕又佩服、又害怕,内心有极强的自卑感。杀袁崇焕,是自卑感作祟。”

明思宗在位十七年,换了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的“大学士”五十个;换了十四个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这种“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其中九人被杀、自尽或下狱;杀死或逼迫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共十一个;杀死或逼死的“巡抚”十二个,等等。

对肱骨重臣尚且如此的这种皇帝,还讨论什么“他杀袁崇焕对不对”?

大明到了崇祯这朝,不亡都难。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宣宗驾崩后有更换新君的说法,但遗诏和《皇明祖训》确保英宗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22岁的建文帝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即位,尚且被认为主少国疑。而此时距离靖难战争结束,也不过才30多年。这大好的江山,难道就要交到朱祁镇这样一个黄口小儿手中么?为何大明不能吸取教训选一位成年亲王来继位呢?其实这个事情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却也不复杂。之所以不别立一位亲王继位,有两个障碍。而之所以放

  • 明宣宗与孙皇后青梅竹马故废黜胡善祥,但孙皇后对明朝有再造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恭让章皇后胡氏出身胡善祥真实身份是锦衣卫百户胡容之女,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命各宫推举皇太孙妃人选。胡善祥大姐胡善围当时是宫中女官,便推荐以贤惠闻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宫备选,太子妃张氏见其忠厚善良,举止庄重,便选定其为皇太孙妃。仁宗即位后,皇后张氏再次亲点胡善祥为太子妃,洪熙元年(1

  • 明孝宗和纪妃分开后由万贵妃抚养,万贵妃的黑料由明末宦官谈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史书中万贵妃最大的罪名就是迫害皇嗣,热衷于给后宫妃嫔打胎。在任何一个朝代,皇嗣都是重中之重,而明宪宗本人对此更是印象深刻。当年他叔父景泰帝朱祁钰,就是因为没有儿子,轻易就被自己老爹篡夺了皇位。有此前车之鉴,他又为何放任万贵妃胡来呢?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史》造假。万贵妃:明宪宗一生所爱万贵妃是青州

  • 明军战斗力强悍和元朝的内讧是朱元璋北伐成功的重要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至正十七年(1357年),北方红巾军发动“龙凤北伐”。虽然这场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元廷掌握的官军在战争期间也被红巾军打残。后来,由于官军已不成体系,所以一直到元朝灭亡前,支撑起元廷的武装力量,都是拥护元朝的团练武装。元末朝廷要靠团练维持统治的情况,就类似于后来的晚清政府。晚清时期,清廷掌握的八旗、

  • 明军与朝廷离心离德与明思宗的多疑导致各将领和藩王坐视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明朝在顺治元年(1644年)的覆亡,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极度的惋惜。一方面,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南迁或者将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为依托,继续延长明朝的国祚,以图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弱点,不愿意背上“逃跑”骂名的他和几位皇子全部都最终被困死在了北京

  • 明代宗虽非皇位第一继承人但仍为公推所得,明英宗复辟也无可厚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典型反面教材!明英宗朱祁镇的“名气”全仰仗于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眼看着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逐步崛起,并不断在大明周边进行骚扰侵略索求利益。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在宠臣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最终兵败被俘,沦为阶下囚。堂堂大明皇帝成为了俘虏,对于刚

  •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出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光义杀赵匡胤真实故事,赵匡胤传奇赵光义扮演者,赵光义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啊知乎

    而历史中比较扑朔迷离的一件事就是赵匡胤正值盛年时突然暴毙,那他的弟弟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斧声烛影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后世在司马光的记载中道出玄机。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北宋盛世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是经历五代十国到北宋的军事家、政治家,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年轻时正值乱世,他毅然去到北方打拼

  • 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原来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做了这样的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的功绩足够为他洗白了,永乐年间的经济、军事力量,已经百姓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在明朝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没有过,包括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后的清朝更是不值一提。朱棣和朱元璋的功绩比起来很难分个高下。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朱元璋没有立朱棣为太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不仅如此,

  • 朱棣没能找到朱允炆的踪迹,太监却凭一个特征认定老和尚是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那是中国皇帝中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十分高,他创造的制度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清朝。他恢复了民族平等,进行地方改革,到了晚年期间,甚至废掉了特别残酷的刑罚。他甚至还为那些有志向的人才创造机会。因为古代遵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按理说朱元璋应该把皇位传给长子朱标,但是因为朱标英年早逝,而且他对朱标

  • 美国版“王振”与金融界“土木堡”:耶伦戏精上身 银行业连环炸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振 土木堡,08年美国银行股市值,十大经典金融风暴

    王振与耶伦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南侵明朝,明边军不敌,千里加急求救。明英宗和其宠信宦官王振,想要复刻其祖父朱棣北逐蒙古的伟业,不顾群臣反对,短短两天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明军势大,八月一日到达大同之时瓦剌退兵回避,准备吸引明军进入埋伏。王振原以为胜券在握,结果收到大同宦官郭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