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马将军赵云追随刘备的原因

白马将军赵云追随刘备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949 更新时间:2024/2/8 10:42:24

在人们的心目中,赵云是一位常胜将军,长坂坡在百万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一战赢天下。但鲜有人分析,赵云是为何而战的。熟读《三国》,赵云虽是武将,但更有文人风彩。他的白马长枪,实际上是为“仁政”天下而战的。赵云可以说是三国里最雅的“儒将”。

三国时期,因为宦官当政,皇帝昏庸,黄巾战乱,广大人民流离失所。不但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军阀也各自为战,皆有觊觎之志。曹操曾做了一首诗《蒿里行》,其中描写那时的境况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据统计三国总计郡县编户人口才为7672881人,现代学者加上考虑到被世家门阀荫庇的佃客、部曲还有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居于汉地的少数民族等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至多3000万人,为东汉人口峰值的百分之四十。

在这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赵云做为一名有报负的战将,是有济国安已之志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赵云是河北正定人,第一任主公,是来自河北迁安的公孙瓒。公孙瓒和赵云一样,也是大帅哥一枚,史载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年轻时在涿郡当小吏时,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公孙瓒成为一方军阀时,赵云投奔了他,同时依附他的,还有落魄时投奔他的同学刘备(二人同师事过卢植)。公孙瓒问赵云:“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赵云回答的很干脆。我投奔的不是你,追随的是“仁政”。但公孙瓒显然不是他心目中的“仁政”所在。南朝范晔在《后汉书》记载“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公孙瓒最过份的地方,是杀死了深受人民爱戴的刘虞,刘虞为人品德高尚,在任上执行民族团结的政策和轻赋免役的爱民政策,在东汉末年朝野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但公孙瓒因为与刘虞政见不合害死了他,这也是公孙瓒丧失人心土崩瓦解的开始。当赵云发现公孙瓒并非他心目中的明主时,去意已决,以兄长去世需要料理的理由辞职不干了。

在公孙瓒帐下,赵云与刘备曾有一段短暂的“同事”关系。这段关系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暗通款曲,阴有扶保之意。因为这段因,结下了赵云二次出山扶保刘备的果。事实上,既便在刘备帐下,追随的也不是刘备个人,而是刘备所施的“仁政”。故赵云不仅是军人,是战将,更兼象一名“谋士”。只不过因为刘备帐下诸葛亮、庞统法正刘巴、张芝等文人之光太盛,掩盖了赵云这名武将的“文人之光”而已。

赵云以武将身份最有名的两次建议,一是助刘备夺取益州时,刘备亦欲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以收买人心。但赵云不同意,他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赵云比别人想得更深更广,分赐战将田园金箔,收的只是少数战将的人心,但让益州百姓安居乐业,将田宅房产归还给他们,收的却是益州一州的民心。胸襟大小,一目了然。刘备听从了赵云的建议,稳坐益州蜀汉江山五十年。

赵云第二次建议,是刘备意欲东伐孙吴时,赵云不同意刘备的做法,他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刘备不听,坚持伐吴。故赵云未跟随刘备伐吴,后有夷陵之败。此战之后,蜀汉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

做为一名出色的武将,赵云不仅“浑身是胆”,而且腹有良谋,这是一般的武将做不到的。不仅如此,赵云还是一名非常自律的良将,平定桂阳时,原桂阳太守赵范与赵云八拜结交,意欲将有倾国倾城美貌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但赵云拒绝了。赵云非不是不爱美女,而是另有家国情节。正象当年霍去病所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样,赵云的理由是“大丈夫功成名就,何患无妻”,这时侯赵云认为自己没有功成名就呢,故不考虑婚事。而潜在的理由是“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事情最后果然验证了赵云的看法。

在成都武侯祠中,赵云虽为武将,却身穿文官服,成为武侯祠一景。为何?因赵云文武俱备也。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赵云之谓也。赵云是去世后才封侯的。同为武将,曾在战场上唯一击败老年赵云的姜维最懂赵云,可以说与赵云是惺惺相惜,英雄爱英雄。他亲自谏议给赵云封侯,向后主刘禅建议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赵云做为一名出色的武将,一生追求“仁政”,最后得“柔贤慈惠”之顺平侯美名,也算“求仁得仁”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是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上的刘备是个敏感脆弱的文弱书生模样,是个仁义之君,但是遇事总是会哭哭啼啼,看着并不像是一代雄主。既然刘备如此懦弱,无能,他又怎么能收服关羽张飞,又让诸葛亮甘心认主的呢?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并不那么懦弱,相反,他的能力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刘备他的身份很多人都知道,大家都叫他刘皇叔嘛,这个是后话

  • 三国太史慈简介太史慈的生平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太史慈身高高,长得帅,而且臂力大,被誉为是一大射箭高手。不过,太史慈虽然有这么好的武艺,但他最想做的不是去欺负别人,而是匡扶正义。年少,太史慈闯了祸,逃跑到了辽东。后来,太史慈选择了投奔同郡之人,扬州刺史刘繇,可惜不被刘繇重用,只令太史慈侦视军情。当时孙策共有十三从骑,皆是黄盖、韩当、宋谦等勇猛

  • 勇武刚烈的马超不受刘备重用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魏蜀吴三家都不乏猛将,要说在战场上,作为主将,敢拼敢冲,敢于亲冒镝矢,屡次亲身犯险这样的人并不多,马超可以算一位,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马超投降刘备以后,处境一直很尴尬,不受重视(小说《三国演义》里,马超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历史上或无“五虎将”之说),最终在刘备即位后第二年,满怀遗憾

  • 揭秘:历史上刘备推辞称帝的真正用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备称帝前,属下大臣搞了一大堆天象符瑞和图、谶明征,以说明刘备续汉是天意,但尽管如此,刘备还是推辞不许,是诸葛亮给他说了东汉初年故事,刘备这才接受了帝号。那么,刘备的这番推让是真心还是假意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完全占有了汉中之后,在群臣的推举下,自称汉中王。第二年,魏国的曹丕称帝,蜀汉

  • 三国夷陵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夷陵之战是蜀汉政权正式建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也可以说是蜀汉历史上损失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战后蜀汉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国力大幅度下降。但这一战也改变了当时三国的格局,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场战役的起因还是因为荆州,赤壁大战后东吴收复荆州,后被刘备“借”去。东吴方面曾经与刘备协商要求刘备归还荆

  • 刘备东征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羽被杀,荆州丢失,令刚刚步入巅峰的蜀汉帝国两线作战、统一全国的战略梦想化为泡影。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权衡及部署,刘备率部东征,揭开了夷陵之战的序幕。其结果大家都知道,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仓皇逃回白帝城,不久病逝。经此一役,蜀汉帝国元气大伤,纵然诸葛亮鞠躬尽瘁,也只能死而后已。回眸这段历史,有不少人

  • 夷陵之战中刘备失败的五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备是三国时期很牛的人物,当年走投无路时连曹操和袁绍对他都非常佩服。刘备徐州被吕布夺走,带着关羽张飞来到许都,曹操奉为上宾;后来徐州再度被曹操夺走,刘备一个人仓惶逃走,袁绍父子格外重视,袁绍甚至出迎二十里。这个时候刘备虽然走的是下坡路,可在诸侯心目中,仍然是个英雄。刘备是个英雄,连曹操也这样说:今天

  •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做为一场重头戏来写,而他们之间也发生了很多次经典战例,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等,似乎是诸葛亮总在吊打司马懿,而司马懿惧而不战。然而历史真是这样吗?实际上,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北伐,直到第四次才遇到司马懿,而他们的交手记录也略显沉闷,根本没有演义里写得那么精

  •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三笑一哭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曹操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实在太多。在顺境中人的劣根性表现比较多,但在逆境中,更能展现人物性格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在赤壁一战,他被周瑜的一把大火烧得大败亏输。即便是在败退中,他都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特有的军事素养,虽然他的这些军事素养给其招来更大的失败,但其冷静思考的

  • 曹操为何杀杨修而留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来在讨论杨修之死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常常被忽略,这个事件就是曹操立嗣事件及其结果。曹操长子曹昂早年随征死于宛城,曹氏政权逐渐做大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便成为曹氏内部两大势力集团斗争的焦点。在立嗣事件中,杨修和司马懿是两个焦点人物,然而命运结局却判若云泥。司马懿不仅辅助曹丕抢来嗣子之位,更是将曹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