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钟离眛简介:钟离眛最后为什么选择自杀?

钟离眛简介:钟离眛最后为什么选择自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91 更新时间:2024/1/11 6:37:34

季布很幸运地免除一死,还当了个小小的芝麻官,虽然这个郎中令和当年在项羽手下的“右臂”相比相差太远,但好歹算是保全了性命。

要知道他是一个败军之将,一个亡国之臣,一个不折不扣的甲级战犯,能被赦免死罪就已经是老天开眼了,还能继续当个一官半职就更是祖上积德了。

同为甲级战犯的钟离昧的待遇就完全不同了。

此时说起钟离昧来,还有一个人物就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用兵如神、大名鼎鼎的楚王韩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钟离昧和韩信不得不说的故事。

当年韩信父母早死,韩信选择了钓鱼这项职业来谋生(副职是乞讨),而就是在钓鱼时,韩信认识了“老乡”钟离昧。

钟离昧选择钓鱼和韩信不一样,韩信靠钓鱼谋生,他钓鱼却是“以待天时”。他学姜太公,把鱼钩弄成直的,常常这样一坐就是大半天。

当时韩信就不解了,问道:“你这样怎么钓得到鱼啊。”钟离昧开始并没有理他,韩信问多了,他才看了两眼这个面色菜黄但双目有神的翩翩少年,说道:“昔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最终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鱼,我为何不能学他也来这里钓一条大鱼呢?”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原来钟离昧一直在这里“以待天时”啊。

韩信三岁就开始学习兵法,于是他说起用兵之道亦是有板有眼、头头是道。钟离昧因此对他刮目相看,于是两个志向远大的青少年,常常一谈起行军打仗的事来就没完没了。就这样两人成了好朋友。

不久机会来了,陈胜吴广平地一声响雷,吹响了革命起义的号角,钟离昧和韩信两人先后都参加到革命起义中去了。陈胜“壮志未酬身先死”后,两人又相继都投靠到了项羽部下。

到了项羽部下,他们的待遇却完全不一样。在那种战乱的年代,钟离昧凭着勇猛凶悍的表现脱颖而出,很快就得到了项羽的重用。

而韩信满肚子的经纶却因为深藏在肚子里暂时得不到发挥,只担了个小小的职位。时间一长,韩信就失望了。后来主动炒了项羽的鱿鱼,投靠刘邦去了。

于是两个原本相约共进退的好兄弟就各事其主了。楚汉相争的结果是项羽战败身亡。曾经显赫一时的钟离昧成了败军之将,而曾经毫不起眼的韩信却成了大英雄。

项羽死后,钟离昧也和季布一样过起了东躲西藏、四处流浪的生活。后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听说韩信当了楚王,于是决定来投靠韩信。

韩信念其当年兄弟之情,毫不犹豫地就收留了他。然而,在追缉钟离昧重赏的通告鼓诱下,有个别知情人士偷偷地告诉了刘邦。

这下刘邦自然就要韩信交出钟离昧来了。韩信知道有人告发他了,但他此时顾及兄弟之情,还是不愿意献出钟离昧的

。他知道刘邦那里还无证据,于是说自己这里并没有钟离昧,如果不信可以来调查。刘邦当时确实无凭无据,但通过这件事,他对韩信更多了一分疑心。

前面已经说过,刘邦“月夜煮酒论英雄”时,认为天下的英雄除了自己之外,唯项羽和韩信耳。项羽已死,韩信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于是又是抢他的兵权,又是调换他的封地,如果不是激起民愤,他还真想直接就把他咔嚓掉,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刘邦毕竟是聪明人,他知道做事情只能一步一步来,如果把韩信逼急了,一旦拉起反动的大旗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把韩信降为楚王后,他的心里才略感踏实些。

然而,此时韩信窝藏钟离昧的事又让他寝食难安。他心里整天就琢磨这么一个问题,韩信这小子是不是真想造反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刘邦于是决定对韩信展开全面的调查。当然,刘邦为了不打草惊蛇,没有来“明察”而是决定“暗访”,他派人去暗中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

每月十五,韩信都要出巡一次。这几个侦探一听就来神了,那就调查韩信的出巡活动!他们分工细密,记录的记录(类似于现在的文秘干的工作),摄像的摄像(限于当时条件有限,用手工来绘制实景),采访的采访(哪里闲人多就往哪里挤)。

调查的结果是,韩信这次出巡的规模和气派一点都不比秦始皇出巡场面小。

当年秦始皇那次出巡可是把刘邦震得云里雾里,从那以后他有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理想:那就是想做秦始皇那样的一国之君。

因此,此时已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刘邦,看到一个小小的楚王出巡场面居然可以和秦始皇相比,你说他心里能好受吗?刘邦在心里做了一个总结:韩信确实是有造反之心。

刘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就把文武群臣召来议论这件事了。这下那些文武大臣个个主动请缨,口号一致:朗朗乾坤,清平世道,韩信那小子居然如此放荡不羁,臣等愿带兵去讨伐。

面对群臣一浪高过一浪的出兵请求,刘邦自然很是高兴了。他正要指定一个人出任征讨韩信的大将时,这时陈平出面及时制止了。他说论行军打仗连战神项羽都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朝廷中又有谁是他的对手?

再说人家还没有反,这样派兵去征讨不是逼他造反吗?接下来陈平献上一计:在云梦泽举行一次巡狩比赛,到时候召集天下诸侯来狩猎。

这云梦泽离楚地很近,韩信自然要来拜见大王,到时候便可以出其不意地拿下韩信了。

这样的鬼主意正合刘邦的心意,于是,他马上写好诏书传到各诸侯那里,说他要到云梦泽去狩猎,要他们到时候去那里见面。

韩信接到诏书后就犯难了,凭他的才能和智慧,他已经料到这是刘邦对自己有所行动了。就在他忧心忡忡时,他的部将开始为他出馊主意了。

他们说大王要想确保云梦泽之行的安危,必须先主动交出钟离昧才行。

交出钟离昧可以免除刘邦的疑心。韩信听他们说得也不无道理,但是却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中去了。

是啊,此次云梦泽他不去就是违抗圣命,是要杀头的啊!而如果去了,只怕凶多吉少。但如果真要他献出自己年少时“鱼水之交”的好兄弟,他亦不忍啊!

韩信左思右想,最终在情义道德和功名利禄面前选择了后者,他决定交出钟离昧,以确保自己的安全。想通了后,他就直接召来了钟离昧,然后说出皇帝召他到云梦泽狩猎的事。

“是不是因为我躲藏在你这里,让你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钟离昧觉得有愧于韩信,于是他这样弱弱地问了一句。

“唉……”韩信没有正面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其实韩信的态度和语言已足以表明他的立场了。钟离昧又不是傻子,自然明白他的真实想法了。

在功名利禄面前,什么友情什么道义,根本就不堪一击。钟离昧冷笑道:“我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我现在布衣一个,死不足惜,但我担心的是你啊。

汉帝猜忌于你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啊!他是一直嫉恨你的丰功伟绩,担心你功高震主啊!”

韩信默默地听着,一言不发。

钟离昧最后说:“一旦我死了,刘邦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你。”

韩信这时铁了心,还是一言不发。

“唇亡齿寒误以晚,明年今日谁来祭?”钟离昧长叹一声,不再劝说,也不等韩信来动手,拔刀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至此,项羽手下的左膀右臂一死一活,活着的季布继续升官发财,死去的钟离昧竟然是被昔日好友相逼致死,可悲!

韩信逼死钟离昧后,满以为献上钟离昧的人头就可以彻底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猜疑,然而到了云梦泽后他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他一相情愿的想法。他向刘邦请安,刘邦二话没说就叫人把他给拿下了。

直到这时韩信才如梦方醒,他还能说什么,说什么也没有用了,他只能发出十八个字的感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就这样韩信被刘邦扣押了。这个时候朝中大臣都个个居安思危,竟然没有人敢为清白的韩信求情。

就在韩信危在旦夕之时,一个叫田肯的大学士(相当于现代的博士生)进朝,他当着大家的面就盛赞天子圣明。

乍一看,你也许会认为他是个溜须拍马的小人,无非是想得到刘邦的“垂青”而极尽吹嘘之能事。

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他进献的话吧:“陛下拿住了韩信,又在关中这样的险峻之地建都,当真是连环妙计啊!可喜可贺,可赞可庆,可欢可乐,大汉江山从此可以稳如磐石了。”接下来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1.秦地地势险要,以华山为屏障,以黄河为城池,易守难攻,哪个不识相的诸侯想要起兵造反进攻秦地,那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2.齐地那是一个好地方啊!其经济、政治、文化都明显高出其他地方一筹,陛下一定要派自己的嫡系子孙去统治,这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其实这两个例子,都涉及一个人:韩信。秦地是当年拜将后的韩信为刘邦打的第一仗,也是非常漂亮的一仗,平定三秦使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而齐地也是韩信一手打下来的,后来韩信就被封为齐王。拥着这样一块好地方,韩信如果真有异心,想造反的话早就反了,哪里会等到如今天下已定的时候再来造反呢?

很明显,田肯的两个例子是在提醒刘邦注意“三不要”:不要忘掉韩信的功劳,不要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把韩信推向断头台,不要让天下人心寒。

由此可见田肯说话的技巧有多高了。刘邦自然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于是决定放了韩信,只是把他降为淮阴侯。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臧荼生平简介:臧荼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就在刘邦通缉要犯、消除一切不安的因素时,此时已是燕王的臧荼居安思危,不等刘邦找上门来,就自己先造反了。他造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刘邦对项羽残余势力的追杀过于凶狠。他当年毕竟是项羽一手提拔为燕王的,后来他虽然无奈之下投靠了刘邦,但还是心怀疚意的。而韩信被抓后虽然没有处死,但一贬再贬,这让他这个项羽的“老

  • 张良为什么能够活到最后:功成身退的留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摘自《孟子》相对于韩信的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张良就显得深沉和老练多了。自从刘邦当了皇帝,他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了。据说张良闭门不出原因是因为练武功去了,他练的是养气辟谷之术。按理说他都一大

  • 刘邦从轻儒到尊儒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从当了皇帝,刘邦可谓是日理万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就在他不断地考核部下对他忠不忠诚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宫中礼仪问题。他手下这些功臣们,倚仗打江山时的劳苦功高,每次入朝宴会,个个都是放纵不羁,场面闹哄哄的像赶集,有时候谈功论战,有时候说朋道友,更有甚者当众脱鞋挠脚……后经人提

  • 楚汉争霸: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必败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鸿门盛宴结束三天后,项羽带领四十万革命军浩浩荡荡地闯进了咸阳。也许是对暴秦的痛恨,也许是为项梁复仇,也许是习惯性屠杀的使然,总之,他一进城放纵手下杀人放火,强取掠夺。他还冲进宫中杀了公子婴和秦诸公子宗族。收取货宝美女,然后点燃了皇宫,这座无数百姓用血泪铸成的阿房宫就这样毁于一旦。阿房宫的大火烧了三个

  • 匈奴简介:马背上的民族 匈奴有哪些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调寄李白

  • 项羽为什么要杀义帝?义帝威胁了项羽称霸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分封后,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欣喜和鼓舞的,但也有人不满。第一个不满的就是刘邦。早在分封之前,就刘邦的问题,项羽和范增进行了数次的研究和讨论。范增认为,巴、蜀二郡道路艰峻,原本是流浪者居住的地方,让刘邦去那里,既不会背上违背约定的罪名,又困住了刘邦这条蛟龙。项羽这次听取了范增的意见,把刘邦封为汉王,往那鬼

  • 谋士张良为保刘邦,火烧栈道,领兵流浪!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邦虽然被赶到巴、蜀一带,但项羽心里还是不踏实。他把目光停留在刘邦的第一谋臣张良身上。刘邦之所以能先他一个月到达关中,就是因为张良为他提出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高级战略。从而以不战屈人之兵迅速攻城拔寨,势如破竹般拿下秦朝老巢咸阳。再加上项羽已听闻张良是当年用兵用计如神的姜太公的《太公兵法》传人,

  • 刘邦后宫简介:刘邦最看重的三位夫人是哪三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这里主要讲三个女人,刘邦后宫的三个女人。后宫第一夫人:吕雉。吕后是刘邦的元配夫人,当年身为富婆的她委身下嫁刘邦,后又在楚汉之争中被项羽擒至楚营中达三年之久,但好在最终在“求和阴谋”中成功逃出了魔爪。都说人是会变的,刘邦当了皇帝后,吕雉也完成了蜕变,由一个村妇变成了一个皇后,言谈举止竟很有风度,不愧是

  • 韩信忍胯下之辱:欲戴王冠,必受其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应该说韩信的童年是快乐的,他父亲是一个熟懂兵法、军法、剑法的“三法大师”。三岁那年,韩信显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来,开始喜读兵法和剑术。到了六七岁时兵法和剑法都有模有样了。九岁那年,对于韩信来说,他的天倒塌了一半。他的父亲突患疾病丢下他孤儿寡母撒手而去。韩父见义勇为慷慨大方,把家里原本殷厚的家底几乎都救

  • 彭越真的谋反了吗 彭越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前面已经说过,当初刘邦在彭城兵败逃到下邑后,召开了一次总结大会。会议上张良根据形势的需要提出了三步走的计划。他建议刘邦把三个很重要的人才都搞定,才能与强大的项羽抗衡。这三个人分别是:韩信、彭越、英布。果然,刘邦搞定这三个人后,最终打败了项羽,夺得天下。然而,随着形势的转变,当初他最得力的三虎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