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太祖驾崩,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立他的儿子,反而让宋太宗继位?

宋太祖驾崩,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立他的儿子,反而让宋太宗继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432 更新时间:2024/2/5 6:28:19

作为北宋的开国皇帝,大宋王朝第一代最高权柄的实际掌门人,为什么宋太祖没有把自己的儿子培养上皇位,反而亲手把皇帝宝座让给了弟弟呢?

宋初的“千年悬疑”。

公元976年10月19日,宋太祖赵匡胤召见自己的亲弟弟赵匡义入朝面圣,并把他留在宫中,一起喝酒。

由于两人为了隐蔽,所以并没有召见其他人,而是仅有两兄弟共处一室。

期间两人到底经历了什么,谈论了什么事情,现代人已经无法得知了。

但《唐宋野史》中对此有一些记载。

当时的宫中侍卫们虽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他们都看到了宫内有烛影在激烈的晃动,两人中的一个随即离开了座位,好像在躲避攻击。

之后,里边更是传出了类似玉器撞击地面的声音。

虽然有侍卫表示自己好像隐约听到了类似“好自为之”的声音,但由于距离太远,所以其他侍卫均表示没有听到。

史书原文如下: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这也就是宋朝历史上著名的

“斧声烛影”

事件的由来。

他的皇后宋皇后得知此事之后立刻命太监王继恩引赵德芳(宋太祖之子)入宫。

显然,虽然事出突然,但是宋皇后还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

但是还没等王继恩奉命出宫,赵匡义就已经闻讯前来了。

宋皇后自知无能为力,只能妥协,说出了那句话“吾母子之名,皆托于官家。”

PS:因为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多用“官家”自称,所以宋皇后这样称呼赵匡义很明显是有“让位”的意思。

关于这件事情民间还流传这么一个版本,那就是王继恩出宫之后,不仅没有找赵德芳,反而是给赵匡义通风报信去了。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我们可以明确的是:

当看到赵匡义的那一瞬间,宋皇后就放弃了最后的挣扎,让出了“继承权”。

随着事情的继续,赵匡义最终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图为宋太宗

可这次皇位的轮替是非常不符合礼法的,因为宋太祖的两个儿子尚且健在,不管是哪个儿子继承大统,都轮不到弟弟上位。

那为什么赵匡胤的心腹们最终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呢?

他们为什么没有站出来支持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继位呢?

首先,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有心腹,不然他当不上皇帝,只是这些心腹大多都被他以“杯酒释兵权”的名义遣散回家养老去了。

还在朝中的最大的心腹就是他的弟弟赵匡义。

而且当时赵匡义的地位很高,不仅被封为“晋王”,位居丞相之上,而且他的官位也是百官之首。

要是赵匡义铁了心要争皇帝的宝座,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草包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甚至双方的级别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1.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心腹纷纷下岗回家。

说到底这件事情其实也是赵匡胤自己自作自受,活该。

如果他不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底,他怎么可能当得上皇帝,以石守信、高怀德为首的大将们,哪个不是他忠心耿耿的手下?

可这件事情怪就怪在赵匡胤并不信任他们。

因为赵匡胤本人就是靠“皇袍加身”夺来的皇帝,来路本身就不正。

图为黄袍加身

他用这种低劣的方法夺取后周的天下后,自然害怕其他人也用同样的方法夺取自己的天下。

因此赵匡胤就对自己的手下起了疑心,但就为了这么点事就把他们全杀了也不好,甚至还没杀完之前,赵匡胤本人就可能被他们拉下马了。

于是赵匡胤就找了个机会,在酒宴上说出了自己的疑虑,虽然众位大臣都把头磕破了,说绝对不可能,但赵匡胤还是不相信。

无奈之下,众人只能交出了兵权,回家专心“享福”去了。

因为他们是被赵匡胤夺去了权力,所以对这件事情大多也有些不满。

回到家之后,很多人都表现

十分蛮横不讲道理,名声更是很差。

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子保兴、保吉。---《宋史》

因此宋太宗夺权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站出来帮助宋太祖的儿子一把。

就算他们念及旧情,有这个心,但也没这个力气。

因为长期解甲归田的他们,早就丧失了对军队的掌控权,又在朝堂中的影响力几乎为零。

2.赵匡义手段很高明,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虽然宋太祖暴毙而亡这件事情有些猫腻,宋太宗有些脱不了干系,但当时的人们可没有思考的时间。

几乎是皇位空出来之后,座位还没冷,赵匡义就一屁股坐了上去,声明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并正式登基称帝。

宋太祖时期,赵匡义就位列三公之上,地位仅次于哥哥赵匡胤了。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宋史》

最最最重要的是赵匡义坐上皇位后,手段极其高明,“打一拳给两个甜枣”,让周围的人都很满意。

1.册封哥哥长子赵德昭为百官之首、京兆尹,还给了他武功郡王的称号。

另一个侄子赵德芳也被封为了山南西道节度使。

做完这些之后,他觉得还不够,又册封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齐王,同样位居百官之上。

这一套拳打下来,侄子和弟弟的反对声明显低了下来。

2.一律都是皇子、公主。

不论是赵匡胤、赵廷美还是自己的儿女,赵匡义都给了他们皇子、公主的待遇和称号,没有任何区别。

正是因为如此,赵匡胤的儿子才有了叔叔赵匡义可能传位于自己的假象。

处理完家事之后,赵匡义又开始着手处理朝堂上的问题。

3.加官进爵,并恩荫子孙。

对于赵匡胤留在朝堂上的旧臣,比如薛居正卢多逊等人。

赵匡义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加官进爵,甚至就连他们的子孙,赵匡义也没有忘记,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

赵匡义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只要跟着自己走,哥哥赵匡胤给不了的东西,自己会加倍给予。

这帮人在接受赵匡义的封赏之后,“吃人嘴短”,也就再也没有多说什么。

4.大赦天下,帮助士人。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赵匡义选择了大赦天下,不仅赦免了许多赵匡胤时期的犯罪官员,还将他们官复原职。

哪怕是在科举方面,赵匡义也不遗余力的展现自己。将科举入取人数提高了整整一倍,堵住了天下士子的悠悠之口。

赵匡义太会做人了,也太了解人性了。

等他这一套措施实行完,天下的人都受到了好处,又怎么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呢?

5.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政治城府太浅,与赵匡义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赵匡胤生前之所以没有着急选择继承人,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每天强身健体的武将,身体素质良好,怎么可能英年早逝呢?

因此他并没有确定继承人,甚至对自己的儿子也没有进行有意地提拔。

史书记载如下: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宋史》

虽然按道理以及惯例来说,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仍然健在,由他来做皇帝合情合理。

但问题是赵德昭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本事,他也不敢和叔叔赵匡义公开翻脸。

因为他当时连一个王爵的爵位都没有,手中的权力更是非常有限。

而且赵匡胤本来就是想要慢慢来,循序渐进,从基层开始,给儿子一个充分的成长空间,让他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接班人。

这件事情的后果很严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仅仅只有节度使身份的赵德昭根本不敢,也没有能力与常年身居高位已经被封为晋王的赵匡义对抗。

不仅赵德昭本人没有这个能力,他也没有一个像样的班底。

那哥哥赵德昭都不敢挑起这个头,弟弟赵德芳就更不敢了。

因此,对于已经是官场“老油条”的赵匡义来说,这两个草包兄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他的对手的。

6.金匮之盟打消众人顾虑。

虽然赵匡义能让所有人满意,但这并不代表大家对这件事情没有疑问。

在这个时候,宰相赵普站了出来,编了一个名叫“金匮之盟”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赵匡胤和赵匡义两兄弟在老娘杜太后那里达成了明确共识:

赵匡胤死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匡义,因为国家尚未平定,四海没有一统,大宋需要一个成熟的君主。

虽然这话说的有点不合理,但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却很符合,毕竟后周世宗柴荣就是因为继承人过于年幼才让他们老赵家钻了空子。

而且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那就是赵匡义百年之后要把皇位重新归还给赵匡胤的儿子。

因此,这件事情成了赵匡义最大的顾虑,也是赵匡胤地两个儿子最大的依靠。

而最终赵匡义长舒了一口气,笑呵呵地把家业传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赵恒。

年轻人,千万不要太天真啊。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宋书》《新宋书》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袁天罡推测唐朝国运:荡荡中原,莫御八牛;泅水不涤 ,有血无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道家的玄学便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一种文化也极大地影响了隋唐,甚至于玄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学说与唯心主义思想。贞观年间就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唐太宗曾向袁天罡询问大唐的国运如何,袁天罡则告诉他“猪上树时”,就是大唐灭亡的时刻。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诸又怎么会上树呢?李世

  • 明代以前的祝寿观念是怎样的?古人给父母过生日有什么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代给皇帝祝寿送什么好,古人生日有什么讲究吗,古人是怎么过60大寿的

    根据收集到的相关史料和后人论述可知,明代以前的祝寿观念发生了由感谢父母到庆贺生者本人的历史性转变。笔者在本章节主要从为父母祝福到为自己祈福这两个方面来阐述明代以前的祝寿观念如何,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缘由,从而了解祝寿文化在明代之前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孝的观念:为父母祝福中国人的祝寿风气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

  • 专业化发展的职业,唐代乳母的挑选与职责以及其身份地位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朝时期,不管是皇家贵族,还是寻常的百姓,乳母来喂养乳儿都是一件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唐朝时选择乳母都会有一定的标准的,一般来说主要是掖庭官婢,还有的会去专门的雇佣乳母,当然也有一些会选择自家的亲属来担当乳母,毕竟知根知底才能放心将孩子交给她们。唐高宗唐朝乳母的职责也相当多,除了要喂养乳儿之外,还

  • 再现“城摞城”,宋国故城考古现唐代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内的唐代墓葬出土的墓志砖□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陈海峰 陈曦 实习生 刘硕 文图本报讯3月25日上午,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了解到,位于宋国故城南城墙北坡上新发现6座唐代墓葬,在清理第5座墓葬时,从墓封门的位置发现了两块保存完整的墓志铭,根

  • 《显微镜下的大明》原著的一句话,折射出了大明王朝悲哀的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明王朝的伟大之处,显微镜下的大明,显微镜下的大明最后大结局

    何茂才的话有几分是对的,因为了解明朝的人都知道,明朝的官的俸禄是很低的,而且还要用来应付整个衙门的各种开支,明朝任何一个官都不太可能靠着这点俸禄养活自己一大家子。。。。除非像海瑞那样,一年到头连肉都吃不起的。但赵贞吉也没有说谎,因为无论是历史上的赵贞吉,还是《大明王朝》里的赵贞吉,都可以称得上是清官

  • 平安史之乱,陪跑武则天、唐中宗等七朝,80多岁高龄寿终正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安史之乱的祸根,武则天死后几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武则天的叛乱故事

    每当国有危难,他总是在第一时间举手站出来力挽狂澜。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单骑退回纥……这样一位有勇有谋、战功赫赫的大功臣,是怎么样做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最终以80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的呢?要知道历代帝王对功臣大多是持重用但多疑的态度, 尤其对手握实权的大臣将帅更是如此

  • 清廉法院·清廉故事天天说丨白居易的廉洁小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清廉法院清廉故事天天说开栏语本期分享的是白居易的廉洁小故事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

  • 朱元璋要杀外甥,却见马皇后穿了件破衣服,当场落泪:不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早已深入人心。皇帝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属下,如果有人居功自傲,招惹到了皇帝,那么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纵观历史,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位比较"擅长"清算功臣的皇帝。朱元璋在手下诸多能人的帮助下,击败了天下间各个反动势力,也击败了元朝军队,最后登上了明朝开国皇帝的宝座。他的出身

  •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简述唐代道士与家庭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等因素,信众与道士日益增多。而道教对当时的民众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世俗道士的形象与之相应的是,唐代时期对于道教的法律和道教戒律,也是在不断完善的,但相对来讲仍未完备。除此以外,道士们还通常因其世俗家庭中的角色,同样有着世俗生活中的一些权利义务。除却进行宗教活

  • 开局仅靠一个碗,后来逆袭成皇帝,如何评价朱元璋这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可朱元璋鸿鹄之志,不甘后人,势必要让这天地变颜色,谱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史诗巨作。岁月是个撕书人,这本厚厚的书记录了朱元璋的一生,随着岁月的掠过,这本书变得越来越薄,直到末尾,剩下最后一页,上面有一行字——天道后起者胜!明太祖 朱元璋淮右布衣,历尽磨难,统一方夏,开创二百年基业庇佑后世子孙。《明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