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四大水利工程,有两个在秦国,难怪国力强大横扫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四大水利工程,有两个在秦国,难怪国力强大横扫诸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571 更新时间:2023/12/17 14:30:13

[var1]

但是也有些地方,却不是那么和谐,有的是土壤很肥沃,地形很平坦,可是却距离水源有点远;有的是容易发生洪灾,造成不可估量损失。所以在中国古代,当时的中国人就开始和大自然斗争,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大禹治水”了,虽然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也能从中看出中国古人和水的斗争是多么残酷。

在春秋战国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就已经比较成熟了(可见中国人的聪明,同时期绝大部分文明都只会刀耕火种靠天吃饭);水利工程修建的好,利国利民,千里沃土,能养活多少人口和增长多少粮食?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无法统计,毕竟有很多已经被毁在历史长河中或者更名了,但是现存于世的,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有那么四个,按照建造时间先后排序,不予排名。

1、楚国——芍陂

[var1]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迄今虽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孙叔敖是什么人呢?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许,孙叔敖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在史河东岸凿开石嘴头,引水向北,称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东岸开渠,向东引水,称为堪河。利用这两条引水河渠,灌溉史河、泉河之间的土地。因清河长90里,堪河长40里,共100里,灌溉有保障,后世又称“百里不求天灌区”。

[var1]

经过后世不断续建、扩建,灌区内有渠有陂,引水入渠,由渠入陂,开陂灌田,形成了一个“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这一灌区的兴建,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了楚庄王开拓疆土对军粮的需求。因此,《淮南子》称:“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楚庄王知人善任,深知水利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任命治水专家孙叔敖担任令尹(相当于宰相)的职务。

孙叔敖当上了楚国的令尹之后,继续推进楚国的水利建设,发动人民“于楚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在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又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芍陂建成之后,达到了“灌田万顷”的规模。

[var1]

芍陂建成后,使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更加强大起来,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三百多年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国被秦国打败,考烈王便把都城迁到这里,并把寿春改名为郢。这固然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也是由于水利奠定了这里的重要经济地位。芍陂经过历代的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东晋时因灌区连年丰收,遂改名为 "安丰塘”。如今芍陂已经成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溉面积达到60余万亩, 并有防洪、除涝、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

2、魏国——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

[var1]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约公元前422年),这表明司马迁认为引水渠为西门豹所凿。而《吕氏春秋·乐成》认为,该渠为魏襄王时(约在西门豹后100年)邺令史起所建。《汉书·沟洫志》亦采用此说。经考证,后人一般认为“西门豹溉其前,史起灌其后”。

西门豹的建造方法是“磴流十二,同源异口”。“磴”就是高度不同的阶梯。在漳河不同高度的河段上筑12道拦水坝,这就是“磴流十二”。每一道拦水坝都向外引出一条渠,所以说是“同源异口”。据记载,每个磴相距300步,连续分布在二十里的河段上。根据地形考察,这二十里河段应当是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以下的二十里河段,渠口开在拦水坝的南端,12条渠都在今安丰乡境内。

[var1]

如今的西门祠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 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var1]

而魏国也正是因为兵精粮足,采取的了较长一段时间的霸主地位,当时的魏国应该是魏国的最巅峰时期,还将秦国的一块地抢了。

1959年国家在漳河上动工修建岳城水库,安阳市随后开挖漳南总干渠,引库水建成大型灌区——漳南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120万亩,代替了古灌渠。

3、秦国——都江堰

[var1]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var1]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var1]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4、秦国——郑国渠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当时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自然条件因素外,另一个因素是政治军事的需要。

[var1]

昔日郑国渠如今模样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var1]

这一年是秦王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var1]

春秋战国时期四大水利工程,有两个都在秦国,在那个时期,制约人口发展的最主要原因除了战争就是粮食,有充足的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国家也就越加强大,秦王赢政哪怕知道郑国是由疲秦的因素在里面,也毅然而然的决定修建,可见那个时期的君主,对于修建水利工程有多么迫切和执着。

也难怪秦国能从春秋时期的西戎蛮夷到后来的立足五霸七雄,将荒野的关中地区建立成了一片沃土,以管窥豹,历代的秦王修建过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肯定不少。

更多内容,请关注黑白历史(微信公众ID:heibails)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四大军事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军事思想如今影响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战国军事家简介,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成就

    [var1] 战国四大军事家,主要是指其在军事思想上的建树,也就是所谓的兵法书了,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来看看这四人都是谁吧: 战国四大军事家之孙武[var1] 孙武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

  • 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不如司马懿的儿子有作为?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三国,恐怕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一对旗鼓相当的对手,自从刘备死后,曹魏、蜀汉两国之间的斗争,几乎就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斗争,两人斗智斗勇,针锋相对,为大家上演了三国中最为精彩的对手戏。不过,两人在各自阵营的起点并不一样,诸葛亮从始至终都是刘备手下至关重要的智囊,不但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

  • 关羽兵败后,为何宁肯受辱被俘,也不自尽以保名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关羽死后被追封为什么,关羽兵败为什么不逃,关羽因为哪项原因最终被擒

    当时刘备军事实力最强,如果东吴和蜀联手,那曹魏基本就交代了,问题是回过头东吴没有任何能力去和蜀国抢地盘,而一旦让蜀占领曹魏的八州外加蜀国原来的地盘那东吴失败是早晚的事情,孙权权衡后才夹击了蜀国。至于杀关羽以现在的眼光看当然是昏招,但是孙权应该是想嫁祸于魏,希望蜀魏继续厮杀,斗的两败俱伤,可是又不敢把

  • 商鞅变法的唯一存世孤品,刻有秦始皇的诏书,如今被国家禁止出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本姓卫,由于是卫国皇室之后,又称公孙鞅。卫鞅在秦孝公在位期间,因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在“商地”,因此获名“商鞅”。在秦国崛起过程中,商鞅变法是如何也绕不开的。卫鞅学成法家之学之后,来到当时的秦国,试图大展宏图。魏国丞相公叔痤很赏识卫鞅,任命他为自己的家臣,但还没有来得及向魏惠王荐举卫鞅,公叔痤就

  • 三国猛将吕布的兵器,并不是方天画戟,而是一件普通的兵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吕布的方天画戟是最厉害的兵器吗,吕布的方天画戟怎么做,吕布女儿接手父亲的方天画戟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经典的四大名著,这两部鸿篇巨制,一部写庙堂,一部写江湖,都值得细细品味。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认为年少时不要学《水浒传》里面的梁山好汉热血冲动;年老时行将就木,应该放下心机城府,没必要学三国里面的各种阴谋诡计。真的如此吗?少不读水浒,是因为读不懂水浒。宋江为了

  • 原来长坂坡护主另有其人,后竟率蜀国七百白毦兵逼退万余吴国追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支部队长期以来不为人熟知,文献资料见于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至蜀国中都护李严的书信中。文曰“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指出了白毦兵的性质。这个“到所督”,指的就是白毦兵的头领陈到了。[var1]陈到,字叔

  • 刘备一生犯下5大错,杀错1人,救错1人,收错1人,看错1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错救一人刘备之所以能够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小贩,成长为一方霸主,就是因为他非常善于团结众人,深得一帮好兄弟的信任与爱戴。然而在营救另一个猛将时,刘备却犯下了大错!当时刘备在徐州期间,曾和吕布有过一段甜蜜时光,在此期间,关羽和张辽相识相知,并并想要招揽张辽。对于关羽的这种心思,刘备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于是在

  • 国小民弱,毫无存在感,他凭什么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决定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韩国是战国七雄里最先强大起来的一批,当时三家分晋后,实力大弱,急需提升,而韩国南面是楚国,西面是秦国,都打不过,另外两个相邻的就是魏国和赵国,一家分出来的,更不可能相攻了,当时韩国要强大,只有瞄准身边唯一一个实力

  • 刘备明明有4个儿子,却为何选扶不起的阿斗做皇帝?诸葛亮心知肚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说起刘禅,大家无不嗤之以鼻,因为据史书记载,刘禅这个人不仅昏庸无能,而且贪生怕死,一点也没有刘备的血性,当年蜀汉之所以快速灭亡,正是因为刘禅不敢战,主动投降!而在投降之后,面对司马炎的嘲讽奚落,刘禅也表现得唯唯诺诺,一点也没有刘备的风范,还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令人嗤笑。刘禅表现得如此差劲,所

  • 为何秦始皇一统六国却唯独放过这个小国?这小国究竟有何逆天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为什么没能一统六国,秦始皇一统河山纹身,秦始皇一统六国的音乐

    但是秦始皇自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到秦二世继位公元前209年,这十一年的时间里,秦始皇并不完全算是一统天下,一直有一个小国独存,虽然是作为附庸国的存在,但是显然秦始皇要的是一统,而不是附庸,那是什么原因放过这个小国呢?[var1]这个小国,就是在战国时期一直没什么存在感但是却又处处都有它存在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