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靖难之役结束,朱允炆的作死之旅也画上了句号。
有人说,如果朱允炆赢了靖难之役,那明朝有可能成为继秦、隋之后第三个二世而亡的大一统王朝。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了明朝初年最大的疑团,我们至今谈到也津津乐道。
明惠帝 朱允炆
朱允炆是不是被宫中大火烧死了
宫中大火,朱允炆不知所踪。世人普遍认为火中焦尸不是他,《明史》中也明确提出朱允炆出逃的可能性,且南京明故宫地下的密道确实存在,关于朱允炆出逃的说法有很多。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本纪·卷四》
由此看来,朱允炆极有可能出逃了。
那朱元璋真的知道后来发生的这些事,已经提前为朱允炆留好后路了吗
其中,朱元璋事先为朱允炆准备好袈裟、剃刀、密道的说法,广为流传,但杜撰的可能性极高。
明太祖 朱元璋
朱元璋杀尽功臣名将,要的是明朝顺利传承,他绝对不想儿孙兵戎相见,在他死前,朱棣就已经是诸王之长了(秦王于洪武二十八年死,晋王洪武三十一年死),而且他功劳大,能力强,如果朱元璋觉得朱棣将来会反,那直接传位朱棣就可以稳定江山,或者心狠手辣直接解决朱棣,岂不是更省心罢了。(而不是现在叔叔和侄子争的你死我活,自己还要为孙子留下生路)
明成祖 朱棣
朱元璋儿子二十六个,孙子近百,怎会为了一个孙子而不要其他儿孙了,赞同这种说法的人太高估朱允炆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了。汉初吕后可以为了儿子刘盈筹谋一切,因为刘盈是她唯一的儿子,但同时,刘盈只是刘邦众多儿子的一个而已。
朱允炆究竟去往何方
史料记载,朱棣疑似水陆两路追查朱允炆下落,即郑和下西洋和胡灐寻访张三丰,时至今日,依然只是疑似,除了自焚说,朱允炆的具体去向还有泉州出海说、三清山入道说、东明寺、大观堡龙池寺为僧说等。是否是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业而编造,有待考证。
郑和下西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
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明史·本纪·卷四》
明清两代为朱允炆多次更改谥号,清乾隆年间为其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朱允炆和刘盈都是惠帝,刘盈虽文弱,但懂得萧规曹随,比朱允炆强多了。
本可以安稳地做个守成皇帝,非要跟着文臣儒生,不切实际地推翻自己爷爷朱元璋留下的各个政策制度,最后也以自己落魄出逃,失去江山为代价画上了个句号。
到底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千秋大计误了朱允炆还是朱允炆误了爷爷的千秋大计,朱棣给了二者最好的一个解释,朱元璋为朱允炆安排的这个千秋大计——成功地帮朱棣上了位。也因此让大明继续绵延二百余年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