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俅为何会发迹?其实施耐庵是故意出大宋的丑,细想一下真有道理

高俅为何会发迹?其实施耐庵是故意出大宋的丑,细想一下真有道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044 更新时间:2024/1/22 7:33:46

众所周知高俅是《水浒传》中最大的反派,同时也是作者施耐庵在书中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因为高俅这一人物对《水浒传》的创作有很大推动作用,原著中的高俅不仅与梁山上的许多人有着联系,甚至高俅牵扯着梁山整体的命运 。

▲高俅卖艺被人欺负

在原著中高俅是出场最早而且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一个反面人物,在高球刚出场时,他只是一个在东京街头靠着摆摊卖艺为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街头混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高俅在接下来随着情节的发展,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殿帅府太尉。

高俅到底有什么本事竟能够从一个街头混混而当上了朝廷命官?或许从高俅的晋升之路中,以及我们从社会各层对他的看法中,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百姓厌恶高俅

高俅在社会底层时,百姓很讨厌他

首先高俅的出场身份就是一个街头混混,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在一些大户人家中“帮闲”。所谓的“帮闲”就是帮人休闲,去帮那些富家子弟娱乐,以及教他们如何花钱败家。大家可以想一想就是这样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泼皮混混,普通的老百姓以及那些地主富人会喜欢他吗?

很显然高俅在刚出场时的日子并不是很好过,甚至还因为他在“帮闲”时被官府以教唆别人子弟堕落的罪名流放,并注销了高俅在东京的户口,要求东京城里的百姓一律不准留他在家里食宿。可见高俅还是一个街头混混时,他的日子不好过的原因就是东京城里的老百姓都不喜欢他,都把他当成瘟神一样的人物来躲避。所以由此可见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是非常讨厌高俅。

▲高俅初见端

高俅在社会中层时,小商人小官僚怕他

看到这个小标题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底层的百姓很讨厌他,为什么中层的官僚和商人反而会害怕高俅呢?其实这也反应出中层的小官僚和小商人的自私心理,在宋哲宗大赦天下之时,高俅也在大赦的范围之内,自然高俅也是重获了自由之身。

所以当初在流放期间收留他的人就写了一封信,将他推荐给东京城开药铺的董将仕,而董将仕一看到高俅就非常不喜欢,但碍于亲戚的面子不好拒绝,就将高俅有推荐给小苏学士,小苏学士当然也知道高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敢得罪他。所以小苏学士就又将高俅推荐给驸马王诜

▲端王邀请高俅踢球

因为董将仕是一个小老板而小苏学士是一个小官僚,两人都是属于社会对中层。从两人对高俅的态度和做法来看,很明显不喜欢高俅是肯定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在高球的面前表现出来,而是找了个借口将他送给了别人。

为什么不直接拒绝他呢?首先高俅都是有推荐信,两人要给对方面子,其次他们知道高俅是一个小人不能得罪,害怕小人会报复自己,所以对于这样的中层是害怕高俅。

▲端王登基

高俅在社会上层,人们反而很喜欢他

而就是小苏学士的一封推荐信,将高俅推入了社会的上层,也给了高俅发迹的可能。当时的驸马王诜一见到高俅就很喜欢他,所以高俅就留了下来。之后更是通过王诜认识了端王,高俅又因自己的足球踢得好,所以高俅又被端王从驸马王诜的手里抢走了,之后端王更是成了皇帝,高俅也被任命为殿帅府太尉。

就是这样一个在民间遭人唾弃,像垃圾一样的人物。到了驸马和王爷们所谓的“上层社会”里却很受欢迎,以至于出现了抢人的现象。作者这样写到底是想表达当时中下层人民“有眼不识泰山”,还是嘲讽当时的上层社会的昏庸腐败、贪图享乐?答案想必是一目了然。

▲高俅被封为殿帅府太尉

总结一下,作者施耐庵之所以能让高俅从一个街头混混晋升为殿帅府太尉,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通过社会各阶层对高俅态度的对比,充分地体现了当时北宋的上层社会贪图享乐和腐化的生活。

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北宋末年,出现了以梁山好汉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不在社会下层人民,而是当时的贵族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天下百姓。这也是作者对《水浒传》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暗示。

关于高俅发迹过程中,面临不同的社会阶层时,所受到不同态度的原因分析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觉得分析得有道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观点,同样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历史前锋,每日一更。更多精彩的历史和名著的解析持续更新中,欢迎大家关注阅读。下期见!

参考资料《水浒传》

更多文章

  • 都是清君侧,靖难之役能成功,朱高煦却惨败,是缺少了这一股势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高煦立过什么功,大明靖难,明靖难功臣一览表

    这样子的做法固然是减少了众皇子之间的争权风险,但是同时也引发了另一个争端,藩王在各地为王,手里面握着一定量的兵权,割据一方。于是在公元1399年8月,燕王朱棣,痛斥建文帝违有违朱元璋的祖训,并且说建文帝听信谗言,非明君,便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声响,开始了自己的起兵造反之路,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

  • 崇祯刚登基的时候,李自成和张献忠发展如何?他们当时还是好青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献忠说李自成长得丑,张献忠李自成门神画,李自成和张献忠打过吗

    很可惜的是,崇祯元年,这两位都还是奉公守法的好青年。李自成当时是一名驿站的驿卒,大小也是个公务员,是吃官家饭的人。后来犯了人命官司,这才跑去参军的。而张献忠这一年也是正经工作的,最初参军,退伍以后在延安府做捕快,好歹是有编制的治安管理人员。被革职以后,又跑去参军了。所以说崇祯元年的时候,这两位乱世英

  • 成吉思汗西征之迦勒迦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成吉思汗西征详细路线,小说成吉思汗西征下载,迦勒迦河之战真实视频

    《成吉思汗西征之迦勒迦河之战》 李晓伟迦勒迦河之战,是成吉思汗的两员大将哲别与速不台对以南俄基辅公国为首的俄罗斯联军所发动的一次进攻,以诱敌入、各个歼灭的典型战例载入史册,因而成为世界军事战争史上的经典。 两宋时期的俄罗斯,地盘很小,东到伏尔加河流域,西到卡马河流域,境内分为70个公国。其公爵都是俄

  • 北宋名将杨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公元986年这一天,北宋悍将杨业殉国。有很多人从小都是听着《杨家将》评书长大的,没人不知道杨继业或杨老令公。世世代代人民对忠臣勇将的纪念,把这段历史变成剧场史,越说越玄乎。为什么杨家将里面,杨六郎被描写的最多?因为杨业只有杨延昭这一个儿子,就是评书里说的那个杨六郎。杨业的一生非常悲壮,他原来不是北宋

  •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是谁?看看实际作为,其实并不是宋孝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宋最励志的皇帝,南宋皇帝墓,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南宋九帝,最末三位皇帝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宋末帝赵昺,皆是幼年登基,幼年退位或早夭,赵4岁登基,6岁降元;赵昰7岁登基,9岁而亡;赵昺8岁登基,8岁而亡。想想看,三个小孩子有何杰出可言呢?剩下六帝,宋度宗赵禥、宋理宗赵昀二帝皆是毫无争议的昏君,且还是南宋排名前两位的昏君。赵禥就是一个傻子皇帝,没脑

  • 前朝多以土葬为主,为何两宋时期火葬却十分流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是土葬还是火葬,河北火葬土葬新政策,咸宁通山县是土葬还是火葬

    中国的丧葬习惯大部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古就有"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说法,并且土葬不管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中都占有很大的丧葬比例,但是现代社会是因为近代社会随着西方丧葬思想的传入。人们丧葬意识的进步,逐渐开始减少土葬的比例,开始使用更加方便的丧葬方式,而在古代,没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丧葬风

  • 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灭十族的人,方孝孺究竟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方孝孺被灭十族为什么还有后代,唯一被诛灭十族的人,方孝儒诛我十族什么歌

    显然诛灭九族就是为了斩草除根,因为秦朝是被六国旧贵族起兵灭亡的。所以以后的统治者们往往热衷于诛灭九族,这样直接斩草除根,彻底除去了子报父仇、孙报祖仇的实力和人脉,不为自己留下一丝一毫的后患。明朝有这样一个人,他由于忠于建文帝朱允炆,不肯向朱棣就范,于是被朱棣诛灭十族(加上学生和朋友),这个人就是大名

  • 南京出土锦衣卫墓,发现“天之蓝”酒瓶,专家看完:10多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京锦衣卫墓发现蓝瓶,江苏出土的锦衣卫墓,南宋长颈瓶真相

    对于绝大多数盗墓贼而言,盗墓的初衷是为了财。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十分发达,有钱没钱的人在死后都会将自己的一些财物一同放入墓中,表达对已故之人投胎重生的美好祝愿。出于对丧葬文化的重视,墓地就如同发财宝地,所以很多盗墓贼为了发家致富,铤而走险去盗坟掘墓,可见其里面宝物的诱惑力有多大。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文化

  • 两宋战胜不了游牧政权,是因为没有骑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肃南游牧骑兵,两宋发展史,秦兵对付北方游牧骑兵

    纵观漫长的中国历史,其中曾涌现出诸多辉煌灿烂的王朝,周秦汉唐,无不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也正是因为这些朝代的出现,才使得整个中华文化变得更加丰富,中华文明也因此更显古朴。而在众多的朝代当中,宋朝则是其中相当特殊的一个。虽然同为大一统王朝,但宋朝却以其“出色”的军事实力成为其中的另类,直至灭亡也未曾在与

  • 历史上的高俅:从苏轼书童逆袭成宋朝太尉,从未带兵与宋江交过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高俅书童,高俅退役了搞笑段子,高俅之死视频

    应该说,高俅是施耐庵笔下刻画相当成功的一个文学反面人物,在传统戏曲中,高俅的反派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无人可挡的。老百姓们在听戏时,每每听到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三败高俅”,都会拍手叫好。然而到近代以来,人们对高俅的印象却有了改观,起因是1939年陕西省府谷县出土的一块珍贵石碑上的墓志铭。这是北宋末年一个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