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明明早已识破空城计,为何还要退兵!冢虎终究略胜于卧龙啊

司马懿明明早已识破空城计,为何还要退兵!冢虎终究略胜于卧龙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528 更新时间:2024/1/22 15:07:01

人们常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诸葛亮在一次面对司马懿的十万大军时,并未选择跑路,反而以一场空城计逼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堪称史家绝唱。

号称冢虎的司马懿真的没有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吗?他既然看出了诸葛亮的计谋,为何还是选择退兵了呢?诸葛亮曾对这一事情做出了解释,倘若司马懿没有退兵,那他将必死无疑。

空城计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楚文王的弟弟喜欢上了自家的嫂子文夫人,为了获取文夫人的开心,他不惜派兵攻打郑国。郑国是当时的小国之一,根本难以抵挡楚国的进攻,就在国家危难之时,上卿叔詹献上了一出计策。

他命令城内的士兵埋伏起来,然后城内百姓依旧按照往常一样上街采买。公子元派出的侦察兵向公子元报告了这一反常的事情,令公子元不禁疑惑起来。他知道城内必有伏兵,郑国派去寻找支援的人也在路上,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想到自己已经攻下了郑国大部分城池,文夫人一定十分欢喜了,也没在继续探究,直接下令退兵了。上卿叔詹的这一计谋成功保住了郑国的国都,空城计也在此时载入了史记。反观诸葛亮所使的空城计却与叔詹有许多的不同。

诸葛亮在街亭失守之后,就被司马懿的大军一路追赶。此时的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带兵去往了西城,于是他亲自带兵前往,想要将诸葛亮一网打尽。

此时的诸葛亮身边已无将领可用,是必败之局。诸葛亮也知道自己如果和司马懿进行硬碰硬,那是完全没有胜算的,他此时身边只有几千士兵,根本抵挡不了十万大军的司马懿。但此时的他却并不慌张,他只命令手下做了两件事情。

  1. 就是将城门打开,命令几十名士兵做平民打扮,在城墙附近进行洒扫。第二,便是他自己登上城楼,拿出自己的古琴焚香等待司马懿大军的到来。很快,诸葛亮的这些安排便传到了司马懿的耳中。司马懿虽然以多疑著称,但他也知道此时的诸葛亮在故弄玄虚。

为何诸葛亮笃定司马懿不敢攻入城中,杀了自己呢?其实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本人有多厉害,只是因为诸葛亮看到了隐藏在司马懿背后的杀机,而他确定司马懿也明白自己如今的处境。

司马懿作为魏国大将,此时坐在皇位上的并非是当初宠信他的曹丕而是多疑的皇帝曹叡。曹叡十分忌讳司马懿手中的军权,而这也是司马懿的最大顾虑。

他深知,魏国最大的对手就是蜀国,如果他现在就将蜀国的军师诸葛亮一举拿下,那么蜀国自然也无法抵挡魏国的军队,很快就会被魏国军队所灭。

蜀国一灭,魏国的心头大患没有了,作为大将军的自己也没了用武之地。手中好不容易拿到的军权也要还到皇帝的手中,然而这并非是司马懿想要看到的。

当今皇帝曹叡原本就十分忌讳司马懿一家,在他眼中,司马懿一旦掌握了军权,对魏国根本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但现在的魏国手中并无大将可用,所以才会允许司马懿带兵对战诸葛亮

他明白只要自己现在将诸葛亮斩杀在城中,一定可以千古留名,但自己也就离死期不远了。而他也知道诸葛亮这一空城计对自己的意义,若是他选择退兵,那么将会受到天下人的耻笑。一番思量之下,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只好选择将计就计,带领大军撤退了。

果然,诸葛亮大摆空城计一兵未发就赢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使得司马懿成为了当时所有人耻笑的对象。而魏国皇帝曹叡在得知司马懿这件事情之后,也以为他是个惜命怕死之人,对他放松了警惕。

为有对阵空城计的两人才知道这一战真正的意义。诸葛亮确实赢了,他不仅赢在了对时局的分析上,还赢在了司马懿的顾虑上。而司马懿确实是因为身边有着太多的斥肘导致他不得不选择退兵,明知自己会被世人耻笑,但为了报名,司马懿选择了忍辱负重。

其实空城计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两位军事家的心理博弈,看的并非是眼前的成败,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影响,对整个大局的成败。而最后诸葛亮未能完成刘备的嘱托,完成统一天下的心愿,反倒是蛰伏已久的司马懿最后统一了天下。

标签:

更多文章

  • 霸王项羽举的鼎有多重,连司马迁都羞于记载,网友:我也能举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那在当时,为什么司马迁没有说鼎的重量呢?到了秦末时期,项羽作为当时最厉害的诸侯之一,发生了很多著名的战役。秦朝的灭亡与和项羽有分不开的关系。关于项羽这个人,我们想到的一般也就是英勇无双这样的形容词。作为当时的西楚霸王,他也的确是成就了自己的威名。关于霸王举鼎这件事情,在民间也流传得非常之广。有传言称

  • 大明朝的二十位惊世书画墨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有人说,中国明代文坛有些低迷,只能说,你不了解大明朝。虽不如李唐雄壮亦无赵宋般意韵,但是大明朝依旧星光璀璨,文人墨客或儒雅谦逊或风流狂放,不是一般朝代可比拼的。绵延近三百年,无数风流人物事迹震撼当时,故事传至今世。这里,我们选取20位惊世墨客人物,并呈献其书画墨宝与朋友们共赏之。- 朱元璋-明王朝的

  • 朱标死后,朱元璋不论选朱允炆还是朱棣,蓝玉都必死,除非选晋王朱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蓝玉为什么忠于朱标,朱标之死和朱棣的关系,朱标妻子蓝玉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朝开国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他的死因可能是因为在洪武二十三年生的一场不轻的病,大致是因为身体虚弱而起的慢性病。而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因为巡视关中舟车劳顿,当地气候又较南京不同,所以导致旧疾复发,最终不治病逝。朱标死后仅仅1年,在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又发生一场“超级大地震

  • 韩非被杀应为秦始皇之意,李斯只是执行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史记》只用了两句话就把韩非的死归咎于李斯,历来都认为李斯是嫉妒韩非的才华,害怕自己失去秦王的“独爱”,而想尽办法杀害韩非。真的是这样吗?韩非与李斯师从于荀子,韩非拜师晚于李斯,算是师弟。在七国纵横的时代里,以口舌称道,然而韩非有口吃,嘴不行,但是十分善于著述。在韩非没来之前,李斯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

  • 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关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1356年3月,朱元璋趁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对江南元军发起攻势之时亲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一眼就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为了安抚军心,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第二天,降

  • 韩信心中仍有分封之念,与刘邦的政策大相径庭,悲惨结局已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事实上韩信被刘邦改封为楚王时就已经丧失了兵权。此后多年,直到被杀,韩信都是光杆司令。自污也没有用。萧何可以靠自污自保,是因为他当时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必要通过作践自己,向刘邦证明,自己这个丞相对汉室没有威胁。也绝无二心。而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就丧失了人身自由。此后多年,韩信一直是大门

  • 韩信当楚王后对帮过他的亭长、漂母和使其受胯下之辱的人均行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范雎成名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仇必报。他羞辱了陷害他的须贾,追杀鞭笞他并让宾客在他身上撒尿的魏齐。而举荐曾帮助他来到秦国的王稽和郑安平。范雎可以说是恩怨分明了,那么,成名之后的韩信,又是怎么对待微时帮助他和羞辱他的人呢?下乡南昌亭亭长韩信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既没钱做不了小官吏,又没有谋生手段,做不

  • 韩信崭露锋芒后便被刘邦视为潜在威胁,其命运始终被刘邦夫妇掌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身为叱咤风云的将军,韩信创造了无数纵横捭阖的过往,最终却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或是与刘邦裂土分茅,坐镇一方诸侯,而是被一个女人(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死的没有一点儿尊严。其实韩信被以何种方式处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反抗的余地?他的亲兵为什么不来救他?这可能是一部分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因

  • 从细节看本质:宋江一人饮酒醉,酒桌上可看出宋江并非清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一、重建的浔阳楼,按照名著描绘的样子,也在楼前树了一根望竿,上书“浔阳江正库”。浔阳即长江的旧称。“库”在宋代是官方经营的酒楼,正库是浔阳地方官营酒楼的总店,与“正库”相对应的“子库”,就是分店了。酒在宋代属于官方专卖之物,在浔阳地方私人酒店,必须从浔阳楼正库去买酒,再进行销售。二、宋江一人去浔阳楼

  • 韩信在背水一战的同时设置奇兵给赵军极大心理压力故可获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楚汉争霸”时期,为挽回战略颓势、扭转不利局面,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方针,命韩信、张耳等人率兵开辟北方战场。在击败魏王魏豹、平定魏地后,韩信率兵于汉三年(前204年)“后九月,破代兵”,攻占代地。代地被攻破后,代王赵歇率残兵逃入赵地。同年十月,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