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404年,朱高炽被立太子,朱高煦质问:父皇立我为太子,为何反悔

1404年,朱高炽被立太子,朱高煦质问:父皇立我为太子,为何反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522 更新时间:2024/3/7 12:18:51

靖难之初,朱棣起兵之时,2子朱高煦,杀伐果决,屡立战功。

朱棣非常喜欢,曾拍着他肩膀说:“你大哥身子骨弱,你要努力呀!”

这话,让朱高煦燃起熊熊斗志,在战场上为老爹冲锋陷阵。

然而,太子之位却与他无缘,还是传给了,他的哥哥朱高炽

他这叫一个憋屈啊!

(《明史》:“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

不过,他并没有泄气,他有自己的打算:太子之位不给我,那我就去抢。

从此,他暗戳戳地,耍起了花招。

他利用朱棣多疑的心理,花重金买通父亲身边人,让这些人在父亲耳边,不断念叨太子坏话。

尤其,在朱棣北伐,太子监国期间。这些人的话,很好的发挥了蛊惑作用。

朱棣相信了他们的话,认为太子有抢班夺权之嫌。

第1次交锋:

永乐10年,朱棣北伐回朝,对太子监国,搞了一次突然袭击。

他找茬,训斥太子,并杀掉了仗义执言的老臣耿通。

他的理由是:“太子犯错,只是小事,但是耿通你,离间我们父子,就是大错特错,得杀!”

这就是杀鸡给猴看,大权不容旁落,我管你有错没错。

即便如此,他对太子还是不放心。

有一天,他皱着眉头,问杨士奇:“你说太子监国,表现如何?”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暗藏杀机。

因为,你说太子积极肯干,说明太子有野心。但是,你说太子消极怠工,那太子没前途。

此时,估计杨士奇的脑路,在高速运转,他给出了一个满意答案:

“太子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合理意见,不合理的不会采纳,对于不恰当的要求,他会驳斥和批评。”

这句话足以表明,太子既礼贤下士,又与大臣保持距离。

这正是,朱棣想要太子所做的态度。

这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火,暂时偃旗息鼓。

不过,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第2次交锋:

永乐12年,朱棣又一次北伐归来,太子迎驾迟缓,朱棣暴怒。

朱棣认为:太子托大,如今就敢这么怠慢于我,将来还了得?!

朱高煦在他身边,煽风点火说太子坏话,他越加觉得:太子不是个东西。

天子一怒,太子的手下几乎全被下狱。“三杨”之一的杨溥,就在其中,在狱中整整呆了10年。

朱棣苦恼之余,又一次召见了杨世奇,他冲口就是一句:“难道太子真的有二心?要不然,他为什么接驾来迟?!”

杨士奇,冒着坐牢的危险,一下把责任揽过来:“太子是非常孝敬您的,之所以接驾来迟,是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工作。”

朱棣这才释然,心想:太子没有不敬之心就好。

就这样,杨士奇把悬崖边上的朱高炽,拉了回来。

第3次交锋:

永乐13年,朱棣打算让朱高煦,去青州就藩。

然而,朱高煦却赖着不走。

他还经常对身边人说:“你们看我如此英武非凡,像不像李世民?”

可是,朱棣可不想当,被拉下马的李渊icon,心中不免对朱高煦,有些猜忌。

这一次,他又叫过杨士奇,发问:“你听说,有关朱高煦不法的传闻吗?”

此时,杨士奇并没有说“知道”,但他的“不知道”比“知道”,更厉害。

他从容地回答:“人家把我看成太子的人,有什么话也不会和我说,所以我不知道。”

有句话说的好,高明的整人方法,就是先“夸”你,再“骂”你。杨士奇把这一语言技能,运用得炉火纯青。

他接着说:“但是,汉王(朱高煦)3番2次不肯就藩,现在要建都北京,他却执意要留在南京,陛下可要三思”。

(《明史》:“十四年,帝还京师,微闻汉王夺嫡谋及诸不轨状,乃问士奇。对曰:“臣与义俱侍太子,外人无敢为臣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潘,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朱高煦的势力都在南京,他想做什么?这动机不言而喻。

此时,朱棣不再犹豫,当机立断,打发老二滚蛋。

从此,朱高炽才坐稳了太子的位置。

杨士奇,是一个既懂变通,又有信念的人。他没有梗着脖子,仗义直言,把脑袋白白送掉。

而是,在关键时刻,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太子朱高炽,护住了太子之位。

当太子朱高炽,成为孤家寡人之时,他并没有做墙头草,而是坚定心中的信念,一心护住太子,力挽狂澜。

他在朱棣眼中,并非太子之臣,而是中间派,是因为他做事低调,做人稳妥,才赢得了朱棣的信任。

此人,做事机敏懂得变通,低调做事高调做人,让他屹立四朝而不倒,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资料来源:《明史》

标签:

更多文章

  • 名初时候,薛显也是个狠人。有多狠呢,就是从朱元璋底下做事,天天作死,朱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明初将领喜欢打梭哈,像常遇春、傅友德这种有事没事就自己冲进上万人的阵仗里梭哈一会,再冲出来。这是真的能打。而薛显,就是一个一直和常、傅类似,带人打冲锋的人,而且老朱一度把他列在了傅友德前面,常遇春也对这家伙很钦佩。北伐时候,徐达带主力,这几个人就打前锋。我家乡临沂,就是这家伙带着前锋部队冲锋解放的,

  • 东吴最大的弱点,导致东吴灭亡——世袭领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吴各个时期的兵力,门泊东吴万里船里的东吴是哪里,东吴巅峰时期有多强

    古代的时候,用吴作为国号,是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时期的东吴也是在这一领域。东吴在孙坚和孙策时代,东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两人都为东吴奠定了基础。到了孙权时期,东吴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东吴建立之后,在原来江东地区的地方上,门阀士族肯定是无法消弱的。毕竟东吴能够建立,与

  • 浅析初婚与再嫁:明代女子的婚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在明代,女子的婚姻一般有初婚和再嫁两种形式。初婚通常是在幼时就被定下,而成婚年龄则多集中在16到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岁,高于明代法定的婚龄线。再嫁问题则是明代女性婚姻中另一个重要的议题。明代女子的定婚年龄在明代,女子的定婚年龄往往是在幼时就被确定下来。这种早定婚的现象在明代社会中比较普遍,反映

  • 陆游的蜀道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剑门关 张海摄陆游像□许永强 陆游85年的人生历程中,有8年最富激情的时光是在蜀地度过的。8年时间,陆游第一次领略到了蜀道的雄奇壮美,汉唐蜀道线上建功立业、荡气回肠的壮美历史,改变了陆游的人生轨迹,扭转了他的诗风,也让其澎湃的爱国激情达到了高潮。壹 铁马秋风大散关 大散关自汉魏以后至宋代,一直是军事

  • 明朝内阁揭帖,私下传纸条为何成为朝堂的重要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明仁宗登基后,为了便于自己处理政务以及扩大信息来源,他希望内阁也能主动奏事。但又不能让阁臣像六部堂官一样上呈题奏文书,因为这样会造成管理、执行权力的重叠,妨碍并降低六部处理朝政的能力和效率。仁宗就取了个“巧”,让阁臣通过“传递纸条”这种非正式的方式来和自己交互信息 – 这就是内阁揭帖的雏形。 赐

  • 华佗割开一人的肚子,鼓捣半天,筋疲力尽,就叫老婆打来一坛酒,自斟自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这可把他老婆吓坏了,华佗一向谨慎,从没有喝醉过,今天这是怎么了?莫非是得了什么急症?情急之下,她就学着华佗平时给人治病的样子,扎银针进行抢救。人中穴、百会穴、足三里挨个扎了个遍,可是华佗都没有反应,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摸了摸脉搏,跳动正常,这才稍微放心了些,估计他是真喝醉了。过了好久,华佗才醒过来。

  • 常茂:常遇春之子,朱标妻弟,朱元璋捧他20年,他却选择金蝉脱壳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乱世之中,想要称王,离不开强大的武力支持,朱元璋的成功,也离不开他手下猛将常遇春的付出。为此,他捧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二十年,谁知常茂最后却选择金蝉脱壳,离他远去,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子承父荫 得皇帝盛宠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赏从龙功臣,其中仅有六人位列国公。既为国公,那必是身经百战,资历深

  • 司马懿明明早已识破空城计,为何还要退兵!冢虎终究略胜于卧龙啊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人们常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诸葛亮在一次面对司马懿的十万大军时,并未选择跑路,反而以一场空城计逼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堪称史家绝唱。号称冢虎的司马懿真的没有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吗?他既然看出了诸葛亮的计谋,为何还是选择退兵了呢?诸葛亮曾对这一事情做出了解释,倘若司马懿没有退兵,那他将必死无疑。空城计

  • 霸王项羽举的鼎有多重,连司马迁都羞于记载,网友:我也能举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那在当时,为什么司马迁没有说鼎的重量呢?到了秦末时期,项羽作为当时最厉害的诸侯之一,发生了很多著名的战役。秦朝的灭亡与和项羽有分不开的关系。关于项羽这个人,我们想到的一般也就是英勇无双这样的形容词。作为当时的西楚霸王,他也的确是成就了自己的威名。关于霸王举鼎这件事情,在民间也流传得非常之广。有传言称

  • 大明朝的二十位惊世书画墨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有人说,中国明代文坛有些低迷,只能说,你不了解大明朝。虽不如李唐雄壮亦无赵宋般意韵,但是大明朝依旧星光璀璨,文人墨客或儒雅谦逊或风流狂放,不是一般朝代可比拼的。绵延近三百年,无数风流人物事迹震撼当时,故事传至今世。这里,我们选取20位惊世墨客人物,并呈献其书画墨宝与朋友们共赏之。- 朱元璋-明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