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陆游的蜀道之旅

陆游的蜀道之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307 更新时间:2024/3/13 20:07:15

剑门关 张海摄

陆游像

□许永强

陆游85年的人生历程中,有8年最富激情的时光是在蜀地度过的。8年时间,陆游第一次领略到了蜀道的雄奇壮美,汉唐蜀道线上建功立业、荡气回肠的壮美历史,改变了陆游的人生轨迹,扭转了他的诗风,也让其澎湃的爱国激情达到了高潮。

马秋风大散关

大散关自汉魏以后至宋代,一直是军事重地。秦汉时期,刘邦在这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三国时期,曹操经由此地西征张鲁诸葛亮也曾从大散关围陈仓;宋金、宋蒙对峙时期,大散关一直是战争的前线,也因陆游的诗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而广为人知。

陆游的一生中,曾有过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执戈渭水前、勒马散关下的八个月从军生涯,并对此终生不忘,他的诗作中,大散关共出现20余次,饱含着身临雄关意欲恢复故土的豪情与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

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从水路入蜀抵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正式上任夔州通判。

乾道七年(1171年)冬,陆游夔州通判任满,面临失业的危险。他向丞相虞允文写信求助,得以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中履新,官衔是“左丞议郎,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此时,南宋在秦淮防线上自西向东分布着三大战区,分别是川、荆襄和两淮战区,而川陕战区位于三大战区的最前沿。有机会来到抗金前线的军事指挥机关直接参加抗金斗争,对于“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的陆游来说,深感光荣与自豪。

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陆游怀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憧憬着南郑前线意气风发的未来,从夔州出发,取道万州、梁山军、邻山、邻水、广安、岳池、南充、阆中、益昌﹙利州﹚、大安等地,于三月十六日到达南郑。

在南郑,陆游以诸葛亮自比,向王炎“陈进取之策”。陆游并非只会舞文弄墨,在大散关前线,他执戟守关,亲临战阵,曾在风雪夜布置骑兵突袭敌营,活捉俘虏,还曾参加过渭水的强渡和大散关的遭遇战。他在《忆昔》诗中说:“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夜宿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四首》(其一):“渡河铁马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

空隙时间,陆游还训练兵士射猎和打马球。他曾“飞鹰上中梁”在中梁山打猎,定军山上的围猎,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蟠家山上也有陆游“雪密蟠山校猎时”的足迹。南郑周围虎害猖獗,陆游在出差途中,就亲眼看到过“道边新食人,膏血染草棘”的惨痛景象。这促使陆游把射猎活动与为民除害紧密结合,把猎虎作为射猎的主要对象。每次出猎,陆游总是翻山越岭,寻找虎迹,与猛虎搏斗。“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怒虎吼山争雪刃,惊鸿出塞避雕弓”“秋风逐虎花叱拨,夜雪射熊金仆姑”“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这些诗句真实记录了陆游秦岭打虎的惊人之举。为备战,南郑前线积极开展骑马技术与打球技巧相结合的军事体育项目马球,陆游在《冬夜闻雁有感》诗中追述他在南郑前线的打球生活是“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球场日打球”,骑着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出产的骏马,在南郑的球场上骑马打球。

由于南宋的内部矛盾,孝宗在主战和主和间徘徊。宋、金和议后,孝宗乾道八年九月,南宋朝廷一纸诏书将正在实施《平戎策》的王炎调回临安,实际上是让王炎远离抗金前线。十一月初,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

陆游从南郑西行经沔阳、金牛至三泉,然后乘舟至益昌﹙今广元市﹚,再陆行经剑门关、武连驿、梓潼、魏成驿、绵州、罗江驿、鹿头关,于年底到达成都。结束了自己终身萦系于胸的蜀道之旅。途中,陆游写道:“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抒发他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在王炎幕府的八个月是陆游一生亲赴前线实现抗金壮志难得的高光时刻,也是他报国激情及其创作猛烈喷发的时期。他留存至今的9300多首诗词中,就有300多首出自南郑的军旅生涯。

放翁诗情寓剑门

在戎马倥偬的川陕两地往返中,陆游两次途经奇丽雄险的剑门关,纵笔写下《剑门关》《剑门道中遇微雨》和《剑门城北回望剑关诸峰青入云汉感蜀亡事慨然》三首经典诗篇,抒发和真切表达“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的家国情怀和报国夙愿。

第一次是奔赴南郑时途经倚天似剑、横亘如城的剑门关,鞍马劳顿的陆游实地踏查“云飞不到顶”的巉岩绝崖,登高凭吊“鸟去难过壁”的峭山崎岭,面对大自然神奇伟力和人类厚重人文共同构建的这一世界奇迹,当即挥笔草就了旷世杰作《剑门关》:“剑门天险设,北乡控函秦。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首联生动摹写剑门关北控函秦的自然情状,表明宋军葆有攻守裕如的战略主动;颔联以比拟方式清晰界定川蜀和三秦的客主关系,阐明胜败存亡的主宰在于人的精神和人的斗志;颈联凭借隐喻修辞手段精确点绘了具有凄凉色彩的“栈云”和悲怆意味的“关柳”两个自然意象,以“栈云寒欲雨”喻示南宋所处的险恶状况,以“关柳暗知春”借指国运尚存微渺希望和一线生机,借此表达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战局好转的期许;尾联采用象征刻画客居他乡的诗人“鬓虽残、心未死”的澄明心境,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坚执信念。全诗将自然情境、时令景色、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紧密勾连,深彻寄寓陆游渴盼经略中原的殷殷报国情愫。

乾道八年(1172年)秋,陆游因公务赴阆中,从南郑出发,西行经沔阳、金牛驿抵三泉,然后乘舟取嘉陵江水路,经九井滩、望云滩至利州(今广元市一带),再陆行经葭萌﹙今昭化﹚、苍溪至阆中。在阆中办完公事后,于十月中旬由原路返回汉中。此次蜀道之旅往返月余,有纪行诗《自三泉泛嘉陵江至利州》《再过龙洞阁》《三泉驿舍》等。

1172年十一月初,热血偾张的陆游携家眷从备军正酣的南郑返回歌舞升平的成都,再次途经壁立千仞、断峰高耸的剑门关,落寞而懊恼的陆游于郁闷和压抑中,写下被后人广为称颂赞誉的千古名篇《剑门道中遇微雨》,这是陆游蜀地诗作乃至其整个诗词创作中的精品,也是他抒发哀愁、释放悲愤的重要诗篇:“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征尘”“酒痕”,体现诗人对纵马疆场的真切留恋和对醉酒人生的深恶痛绝,表明诗人内心充满无尽的凄楚和感伤;第二句追忆和回首诗人多年巡游蜀地与备战三秦,但很多时候是在销蚀心魂徒生忧愁,表明“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孤苦与悲寂;第三句以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深沉浩叹和彻骨诘问,呈现作者不愿空负诗名的无奈与不甘;第四句以貌似平淡洒脱的笔触和似幻如梦的意境,道出诗人“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幽怨和惆怅。“细雨骑驴入剑门”,与其说展示的是孤独寂寥的身影、呈现的是诗意朦胧的画面、蕴含的是心中的洒脱与超然,不如说是在霏霏淫雨中,将作者身世之悲和沦落之苦深深浸润于剑门关的沧桑变故和历史烟云里,陆游的这种怅惘、伤怀和激愤永续更传、亘古不变。

几乎是在草成《剑门道中遇微雨》的同时,远望巍然高耸的剑山和直插云霄的峰峦,悲情难抑、诗性酣畅的陆游,奋笔书写了题为《剑门城北回望剑关诸峰青入云汉感蜀亡事慨然》,进一步抒发“中原久丧乱,志士泪横臆”的愁肠和忧伤。全诗即景抒情,借古喻今,提醒和告诫南宋朝廷如果不修战备、苟且偷安,就会像懦弱无为的蜀汉一样丢掉江山社稷,历史的悲剧就会在南宋君臣身上重演。

陆游深受王炎的信任和支持,尽管意气风发的陆游率军秣马厉兵,尽管踌躇满志的陆游登上秦岭、指点长安、遥望中原,但苟且偷生的南宋政权担心重战端招致报复,一纸诏书将陆游贬谪到成都担任闲官,从此“光阴全付绿樽中”,盘槊横戈、衔枚夜行的军旅生涯戛然而止,“戎装鞍马出剑门”的政治抱负也将终结,以“塞上长城”自许的陆游,只有借助剑门关来纾解胸中块垒,只有依托剑门关来排遣心中忧愁。

亘古男儿一放翁

蜀道之旅改变了陆游的人生轨迹和诗歌创作风格,从戎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他在蜀道留下的诗歌充满着建功立业、开拓进取的精神。

《南郑马上作》:“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气象尚峥嵘。迷空游絮凭陵去,曳线飞鸢跋扈鸣。落日断云唐阙废,淡烟芳草汉坛平。犹嫌未豁胸中气,目断南山天际横。”向往汉唐气象,建功立业,是陆游蜀道之旅的主要收获。《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送范舍人还朝》:“公归上前勉书策,先取关中次河北。”陆游认识到应当以蜀道沿线为根据地,将汉唐的“天府之国”川陕地带作为收复中原的“本根”之地。直到晚年,六十九岁时的陆游仍说:“何由亲奉平戎诏,蹴踏关中建帝都”。

陆游比较完整的蜀道军旅生活虽然只有短暂的九个月,但却影响了他的一生。《观大散关图有感》中“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气概,是陆游意气风发的生活写照,也是其人生最得意的时期。陆游在《次韵子长题吴太尉山亭》一诗中赞赏张縯和吴挺“文雅风流”的同时,还格外告诫朋友要不忘收复关中失地。到成都后,这种恢复中原的信念并未减弱。他在阆中南池拜过汉高祖庙,写下了《唐长庆中南池新亭碑在汉高庙侧亭已失所在矣》等诗。陆游对诸葛亮遗迹更为崇敬,有《筹笔驿有武侯祠堂》赞美孔明,批评谯周;在南郑有“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在成都有《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等诗。他从诸葛亮坚持北伐、志在统一的事功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和战略上的契合点。“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所表达的兴复汉室、完成统一的思想,恰好是陆游涌动在心头的爱国情怀!

在中国文学史的壮美历程上,蜀道始终呈现出迷人的色彩。陆游则是蜀道文学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陆游的蜀道之旅,不仅造就了其人生及诗文的巅峰时期,而且将蜀道文学带进了一个奇峰突兀、雄浑大气的新境界。蜀道给陆游留下了太多的思念,他的蜀道诗文无不充满爱国激情和报国之志。1178年,陆游接到调令,离蜀还乡任职,结束了长达8年的蜀中宦游生活。

标签:

更多文章

  • 明朝内阁揭帖,私下传纸条为何成为朝堂的重要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明仁宗登基后,为了便于自己处理政务以及扩大信息来源,他希望内阁也能主动奏事。但又不能让阁臣像六部堂官一样上呈题奏文书,因为这样会造成管理、执行权力的重叠,妨碍并降低六部处理朝政的能力和效率。仁宗就取了个“巧”,让阁臣通过“传递纸条”这种非正式的方式来和自己交互信息 – 这就是内阁揭帖的雏形。 赐

  • 华佗割开一人的肚子,鼓捣半天,筋疲力尽,就叫老婆打来一坛酒,自斟自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这可把他老婆吓坏了,华佗一向谨慎,从没有喝醉过,今天这是怎么了?莫非是得了什么急症?情急之下,她就学着华佗平时给人治病的样子,扎银针进行抢救。人中穴、百会穴、足三里挨个扎了个遍,可是华佗都没有反应,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摸了摸脉搏,跳动正常,这才稍微放心了些,估计他是真喝醉了。过了好久,华佗才醒过来。

  • 常茂:常遇春之子,朱标妻弟,朱元璋捧他20年,他却选择金蝉脱壳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乱世之中,想要称王,离不开强大的武力支持,朱元璋的成功,也离不开他手下猛将常遇春的付出。为此,他捧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二十年,谁知常茂最后却选择金蝉脱壳,离他远去,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子承父荫 得皇帝盛宠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赏从龙功臣,其中仅有六人位列国公。既为国公,那必是身经百战,资历深

  • 司马懿明明早已识破空城计,为何还要退兵!冢虎终究略胜于卧龙啊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人们常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诸葛亮在一次面对司马懿的十万大军时,并未选择跑路,反而以一场空城计逼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堪称史家绝唱。号称冢虎的司马懿真的没有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吗?他既然看出了诸葛亮的计谋,为何还是选择退兵了呢?诸葛亮曾对这一事情做出了解释,倘若司马懿没有退兵,那他将必死无疑。空城计

  • 霸王项羽举的鼎有多重,连司马迁都羞于记载,网友:我也能举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那在当时,为什么司马迁没有说鼎的重量呢?到了秦末时期,项羽作为当时最厉害的诸侯之一,发生了很多著名的战役。秦朝的灭亡与和项羽有分不开的关系。关于项羽这个人,我们想到的一般也就是英勇无双这样的形容词。作为当时的西楚霸王,他也的确是成就了自己的威名。关于霸王举鼎这件事情,在民间也流传得非常之广。有传言称

  • 大明朝的二十位惊世书画墨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有人说,中国明代文坛有些低迷,只能说,你不了解大明朝。虽不如李唐雄壮亦无赵宋般意韵,但是大明朝依旧星光璀璨,文人墨客或儒雅谦逊或风流狂放,不是一般朝代可比拼的。绵延近三百年,无数风流人物事迹震撼当时,故事传至今世。这里,我们选取20位惊世墨客人物,并呈献其书画墨宝与朋友们共赏之。- 朱元璋-明王朝的

  • 朱标死后,朱元璋不论选朱允炆还是朱棣,蓝玉都必死,除非选晋王朱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蓝玉为什么忠于朱标,朱标之死和朱棣的关系,朱标妻子蓝玉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朝开国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他的死因可能是因为在洪武二十三年生的一场不轻的病,大致是因为身体虚弱而起的慢性病。而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因为巡视关中舟车劳顿,当地气候又较南京不同,所以导致旧疾复发,最终不治病逝。朱标死后仅仅1年,在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又发生一场“超级大地震

  • 韩非被杀应为秦始皇之意,李斯只是执行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史记》只用了两句话就把韩非的死归咎于李斯,历来都认为李斯是嫉妒韩非的才华,害怕自己失去秦王的“独爱”,而想尽办法杀害韩非。真的是这样吗?韩非与李斯师从于荀子,韩非拜师晚于李斯,算是师弟。在七国纵横的时代里,以口舌称道,然而韩非有口吃,嘴不行,但是十分善于著述。在韩非没来之前,李斯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

  • 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关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1356年3月,朱元璋趁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对江南元军发起攻势之时亲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一眼就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为了安抚军心,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第二天,降

  • 韩信心中仍有分封之念,与刘邦的政策大相径庭,悲惨结局已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事实上韩信被刘邦改封为楚王时就已经丧失了兵权。此后多年,直到被杀,韩信都是光杆司令。自污也没有用。萧何可以靠自污自保,是因为他当时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必要通过作践自己,向刘邦证明,自己这个丞相对汉室没有威胁。也绝无二心。而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就丧失了人身自由。此后多年,韩信一直是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