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内阁揭帖,私下传纸条为何成为朝堂的重要权力

明朝内阁揭帖,私下传纸条为何成为朝堂的重要权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17 更新时间:2024/3/13 20:07:07

明仁宗登基后,为了便于自己处理政务以及扩大信息来源,他希望内阁也能主动奏事。但又不能让阁臣像六部堂官一样上呈题奏书,因为这样会造成管理、执行权力的重叠,妨碍并降低六部处理朝政的能力和效率。

仁宗就取了个“巧”,让阁臣通过“传递纸条”这种非正式的方式来和自己交互信息 – 这就是内阁揭帖的雏形。

赐义(蹇义)与臣(士奇)各一章,且各赐小素揭帖百,俾述所言,葢求益于下之切也……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十六》

其后随着“票拟批红”制度的形成,内阁的角色和职权也被定型。但是揭帖这种非正式的方式不但没被取消,还被加强并成为内阁定制。原因无它,对于皇帝和阁臣们来说 – “好用”。

首先,内阁阁臣虽然通过兼职外朝部司职务的方式获取了奏事权,但只是部分,因为奏事范围不能超出所兼职务的职责限制。而阁臣需要与皇帝沟通的事务涉及皇朝的方方面面,因此还是揭帖更好用一些。

其次,不像朝会明朝没有皇帝召见阁臣的固定制度。见或不见、多久一见全凭皇帝喜好,而明朝的皇帝普遍不怎么想见内阁成员。从正统朝开始皇帝们不仅再也没有亲临文渊阁,连续几个月甚至数年不召见阁臣也成了态(包括很多人认为勤政的孝宗)。

皇帝不传召阁臣但每日政务仍需处理,因此皇帝和阁臣之间就需要保有一个稳定、可靠的沟通渠道。这个时候“不正规”且不受外朝干扰的揭帖就展现出它的方便和易用性。

最后,古代推崇“以礼治国”,为凝聚民心,皇帝和朝廷总是刻意地维持一种“上下同心,以求大治”的形象。因此不是必须撕破脸的矛盾,一般就不会将矛盾表露出来。基于此,政务处理时就非常忌讳“否定”和“拒绝”。

皇帝如果公开“拒绝”了臣属的某项提议,不仅会被认为是不同意他的方案,更会被认为皇帝是不信任该官员以及对其能力的不认可,所以被“拒绝”的官员往往都要辞职。反过来如果臣属的处理意见与皇帝相左,轻则被认为不能明了圣意,重则会被认为是“挟君”。

另外皇帝的决定必须“不容置疑”,这在维护皇帝至上皇权的同时也带来了尴尬。皇帝的决定错了怎么办,是臣子冒着大不敬的罪名公开质疑皇帝威权,还是等着日后看皇帝笑话?

所以内阁在票拟前,通过揭帖了解皇帝的态度和想法,并设法弥合皇帝和内阁、外朝之间的矛盾分歧,才是更为稳妥的方法。这类似现今的先沟通、协调、解决问题,最后再把正常流程过一遍。

除了好用,揭帖的“私密”性也备受皇帝和阁臣的喜爱。

皇朝特有的“阴阳”文化,导致一些话和事大家只能心里明了,不能摆上台面,更不能通过公文去讨论和处理。

揭帖只是阁臣因“私”皇帝的密奏,不需要转各科给事中发抄并对外公开。因此很多不便于公开讨论的话题和内容,阁臣与皇帝就可以通过揭帖顺畅沟通。这种方式下一些敏感的事务,阁臣能更为稳妥的处理,皇帝的意志也更容易被贯彻和执行。

而且皇帝们也通过“揭帖”发现了一个“甩锅”的好方法。

皇帝开始不再通过“朱批”来直接表露自己的意见,而是通过内阁揭帖来操控阁臣。这样既可以让自己的意愿得以执行,又可以把责任推给内阁。对于看不到揭帖的外界而言,皇帝毫不质疑内阁票拟,反而是充分信任和尊重内阁大学士们的贤君风范。

喜欢“猜谜”的明世宗就是个中翘楚。而他的孙子明神宗则喜欢通过不回复内阁揭帖的方式,暗示内阁他不想处理的外朝事务。

所以皇帝们不但不取消原本不正式的内阁揭帖,反而愈发的看重它的作用。明朝的内阁也是依仗揭帖逐步加深与皇权的羁绊,进而成长为朝廷的中枢。

除了上述原因,阁臣们对揭帖欲罢不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是朝堂斗争的利器。

由于揭帖的内容不易受限制而且保密,阁臣们可以通过它来劝谏皇帝或就某项政务向皇帝提出建议。因为不公开,在皇帝正式决定前外朝朝臣不会知晓,自然也不会反驳和干涉了。因此阁臣通过揭帖更容易影响、甚至是控制皇帝在某事上的态度。

例如成化朝之后的开始的“阁部之争”,虽然内阁一直未能从吏部手中夺取“廷推”权。但是内阁一直在用揭帖向皇帝秘密举荐“贤能”,进而影响皇帝的决断。嘉靖朝的诸内阁大佬则通过揭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控制聪明皇帝的决定。

注:廷推指朝廷任命重要职务时由吏部组织各部司堂官公议,最终形成一份推举名单,皇帝则从该名单中挑出最终人选。内阁一直希望将“廷推”改为内阁票拟。

因为其保密性,阁臣也可以在对手浑然不知地情况下,通过揭帖不断地攻击、弹劾自己的政敌。当皇帝被影响并开始发难时,对手往往已经来不及做出反应了。

同样阁臣在预感到大风波时(例如外朝发起联名弹劾),也可以通过揭帖提前向皇帝剖白心迹、申辩救人,甚至是先行反击。这个时间差往往是致命的,因为先入为主更容易影响皇帝的判断。这其实也是明朝皇帝们都很反感外臣与近侍大臣勾连的原因。

正是因为揭帖具备这类威力,阁臣也可以通过它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很多情况下内阁大学士只需要暗示将就某事上呈揭帖,当事人往往都会收敛息声。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会被密告了什么、皇帝又是什么态度,无从准备将极其被动。

不过揭帖也会反噬内阁。

万历朝“国本之争”时,首辅申时行对朝臣、皇帝两方都不想得罪。因此他一边明着表示自己站朝臣一边,一边通过揭帖密告神宗自己支持他的册立意见。

时行方在告,次辅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明史·卷二百一十八》

好巧不巧,这个揭帖被和其它奏疏一起夹带到外朝发抄。两边讨好地申时行一下成了全朝公敌,被骂了个狗血淋头,最终不得不请辞致仕(大学士许国也被牵连一并辞职)。

此事导致内阁威信大受影响,此后内阁开始主动将一些揭帖公开发抄,用放弃部分权力的方式向外朝释放善意。但是此时朝堂斗争和党争已经白热化,你死我活才是各派系共同接受的结局,因此这点让步就没有任意义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华佗割开一人的肚子,鼓捣半天,筋疲力尽,就叫老婆打来一坛酒,自斟自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这可把他老婆吓坏了,华佗一向谨慎,从没有喝醉过,今天这是怎么了?莫非是得了什么急症?情急之下,她就学着华佗平时给人治病的样子,扎银针进行抢救。人中穴、百会穴、足三里挨个扎了个遍,可是华佗都没有反应,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摸了摸脉搏,跳动正常,这才稍微放心了些,估计他是真喝醉了。过了好久,华佗才醒过来。

  • 常茂:常遇春之子,朱标妻弟,朱元璋捧他20年,他却选择金蝉脱壳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乱世之中,想要称王,离不开强大的武力支持,朱元璋的成功,也离不开他手下猛将常遇春的付出。为此,他捧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二十年,谁知常茂最后却选择金蝉脱壳,离他远去,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子承父荫 得皇帝盛宠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赏从龙功臣,其中仅有六人位列国公。既为国公,那必是身经百战,资历深

  • 司马懿明明早已识破空城计,为何还要退兵!冢虎终究略胜于卧龙啊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人们常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诸葛亮在一次面对司马懿的十万大军时,并未选择跑路,反而以一场空城计逼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堪称史家绝唱。号称冢虎的司马懿真的没有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吗?他既然看出了诸葛亮的计谋,为何还是选择退兵了呢?诸葛亮曾对这一事情做出了解释,倘若司马懿没有退兵,那他将必死无疑。空城计

  • 霸王项羽举的鼎有多重,连司马迁都羞于记载,网友:我也能举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那在当时,为什么司马迁没有说鼎的重量呢?到了秦末时期,项羽作为当时最厉害的诸侯之一,发生了很多著名的战役。秦朝的灭亡与和项羽有分不开的关系。关于项羽这个人,我们想到的一般也就是英勇无双这样的形容词。作为当时的西楚霸王,他也的确是成就了自己的威名。关于霸王举鼎这件事情,在民间也流传得非常之广。有传言称

  • 大明朝的二十位惊世书画墨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有人说,中国明代文坛有些低迷,只能说,你不了解大明朝。虽不如李唐雄壮亦无赵宋般意韵,但是大明朝依旧星光璀璨,文人墨客或儒雅谦逊或风流狂放,不是一般朝代可比拼的。绵延近三百年,无数风流人物事迹震撼当时,故事传至今世。这里,我们选取20位惊世墨客人物,并呈献其书画墨宝与朋友们共赏之。- 朱元璋-明王朝的

  • 朱标死后,朱元璋不论选朱允炆还是朱棣,蓝玉都必死,除非选晋王朱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蓝玉为什么忠于朱标,朱标之死和朱棣的关系,朱标妻子蓝玉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朝开国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他的死因可能是因为在洪武二十三年生的一场不轻的病,大致是因为身体虚弱而起的慢性病。而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因为巡视关中舟车劳顿,当地气候又较南京不同,所以导致旧疾复发,最终不治病逝。朱标死后仅仅1年,在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又发生一场“超级大地震

  • 韩非被杀应为秦始皇之意,李斯只是执行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史记》只用了两句话就把韩非的死归咎于李斯,历来都认为李斯是嫉妒韩非的才华,害怕自己失去秦王的“独爱”,而想尽办法杀害韩非。真的是这样吗?韩非与李斯师从于荀子,韩非拜师晚于李斯,算是师弟。在七国纵横的时代里,以口舌称道,然而韩非有口吃,嘴不行,但是十分善于著述。在韩非没来之前,李斯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

  • 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关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1356年3月,朱元璋趁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对江南元军发起攻势之时亲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一眼就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为了安抚军心,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第二天,降

  • 韩信心中仍有分封之念,与刘邦的政策大相径庭,悲惨结局已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事实上韩信被刘邦改封为楚王时就已经丧失了兵权。此后多年,直到被杀,韩信都是光杆司令。自污也没有用。萧何可以靠自污自保,是因为他当时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必要通过作践自己,向刘邦证明,自己这个丞相对汉室没有威胁。也绝无二心。而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就丧失了人身自由。此后多年,韩信一直是大门

  • 韩信当楚王后对帮过他的亭长、漂母和使其受胯下之辱的人均行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范雎成名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仇必报。他羞辱了陷害他的须贾,追杀鞭笞他并让宾客在他身上撒尿的魏齐。而举荐曾帮助他来到秦国的王稽和郑安平。范雎可以说是恩怨分明了,那么,成名之后的韩信,又是怎么对待微时帮助他和羞辱他的人呢?下乡南昌亭亭长韩信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既没钱做不了小官吏,又没有谋生手段,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