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仁宗朱高炽为何被称为史上最可爱的胖子?

明仁宗朱高炽为何被称为史上最可爱的胖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886 更新时间:2024/2/7 17:43:27

在明朝历史上,朱高炽尽管在位不满一年就暴毙,但却为何被称为“仁宗”皇帝?

关于这个问题,由汤唯和朱亚文主演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倒是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部剧来走近朱高炽,走近历史上著名的明仁宗。

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靖难之役后被册立为太子。不过,他在四十六岁登基后不满一年就因心脏病而猝死,传位给了儿子朱瞻基,为明朝的“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大明风华》剧中,朱高炽由著名演员梁冠华所饰演,他的角色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形神兼备。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是一个两百多斤的大胖子,而且因胖致病,腿脚行走不便。据《明史》记载:

患足疾,中官翼之,或时失足。

但是,这个大胖子却是一个有智慧、有情意、有谋略和有胆识的人物,在明朝众多的皇帝中是非常难得的一位。

成祖皇帝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和朱高爔。因为四子朱高爔仅出生一个月就夭折,所以后世的史料中对他鲜有提及。

朱高炽生性沉稳,爱静不爱动,从小就循规蹈矩,而且体胖患有疾病。因此,他自小就不受性格张扬和崇武抑文的朱棣所宠爱,总也瞧不上这位长子。

不过,其二弟朱高煦却生得英姿飒爽,性格骜不驯,特别类同其父朱棣。据《明史》记载:

朱高煦性凶悍,貌奇伟,美髭髯。

出于对次子的偏爱,朱棣在南征北战过程中一直都带朱高煦在身边。而朱高煦也不辱使命,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越来越获得了朱棣的青睐。

好在,太祖皇帝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心地善良和以文见长的胖孙子朱高炽非常喜欢。而且,朱元璋历来坚持“立嫡立长”的观念,遂坚持将朱高炽册立为燕王的世子。

个人认为,太祖朱元璋以自己的绝对皇权和父权,亲自确立了朱高炽的燕王世子地位,才是他在日后太子位上长期摇晃但却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因为,朱棣已经推翻了建文皇帝朱允炆,他实在不愿再违逆父亲的意愿。

一、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位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开始大肆分封诸子和诸孙,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朱姓藩王,而且势力越来越大。

朱元璋在世时,这些藩王还算老实,谁也不敢造次。但是,随着朱元璋的过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根本无法驾驭自己的叔叔大爷们。

在这些藩王中,以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和镇守大宁的宁王朱权实力最强,各自都拥兵十余万人。

尤其是,燕王朱棣不仅军功卓著,而且野心勃勃,在诸王中一呼百应,地位非常尊崇,俨然已经成为了建文皇帝的最大威胁。

为了清除藩王势力,年轻的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鼓动下,开始逐个削除诸藩势力。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和湘王朱柏等藩王,都纷纷被削。

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向南京进军,史称“靖难之役”。

攻陷南京后,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史称明太宗。关于这点,《大明风华》的编导非常严谨负责,并没有像其他的历史神剧一样口口声声称朱棣为成祖皇帝。

因为,“成祖”的庙号是从嘉靖皇帝时才改尊的。而在他之前,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太宗”。

二、朱高炽多次留守主政

在“靖难之役”初期,燕王朱棣的形势并不算乐观,处在了南方政府军和北境边防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北平以南,有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朝廷讨逆大军;北平以北,山海关一线的边防军也对燕王虎视眈眈。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朱棣在经过权衡后,决定主动出击,集中主力先北后南。

和之前作战一样,朱棣还是带自己的次子朱高煦出征,留下长子朱高炽留守在北平,稳固自己最后的大本营。

朱高炽以万余的老弱残兵,顽强守住了北平,为燕王解除北方的军事威胁赢得了时间。

在此役大胜之后,朱棣第一次对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刮目相看,当众夸赞他的功绩和能力。

彻底消除了北平的困境后,朱棣终于可以整军南下,目标直指南京城,最终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而这些功绩的取得,除了朱棣的冲锋陷阵,也离不开朱高炽的后方留守。

三、朱高炽在争储之战中胜出

伴随着一次次的从父出征,甚至挽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和生死之间,朱高煦逐渐走上了历史的前台,逐渐萌生了取而代之的贪念。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棣曾这样勉励自己的儿子朱高煦: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这句话的寓意可就丰富了,任谁都不会无动于衷。何况,还是对于已经有了争储之心的朱高煦而言。

朱棣登基称帝后,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俩的储位之争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毕竟,皇位只有一个,具有明显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朱高炽是长子,而且已经被太祖朱元璋明确册立为燕王世子。他虽身体有疾,体胖不便,但却以仁爱和善良而著称,得到了朝中文臣的鼎力支持和忠心拥戴。

朱高煦是次子,按理说不应对皇位抱有非分之想。但是,他外形相貌类同其父,性格更加相近,都是那么的豪横,是朱棣最器重的儿子。

终于,朱高炽在激烈的夺嫡之争中勉强胜出,被正式册封为太子储君,每当朱棣出征时他都会监国理政。据《仁宗实录》记载:

元子仁贤,又太祖所立,定为嫡长。

后世多认为,朱高炽能被册立为太子,除了祖父朱元璋的疼爱外,还因为他有一个文武双全的儿子朱瞻基,尤其被朱棣疼爱。当时的内阁首辅解缙就以“好圣孙”为由,积极劝说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

四、汉王朱高煦继续争储

朱高炽虽然成为了太子,但他的弟弟汉王朱高煦并没有彻底死心,依就赖在京城不走,迟迟不肯外出就藩。

关于这点,《大明风华》的演绎也特别精彩,基本还原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情形。朱高炽的太子位很不稳固,时刻都得提防朱高煦的挑衅。

从朱棣的角度来看,他尽管册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依然隐隐担心他的文弱难以驯服住两个弟弟,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的靖难之役。

因而,对于汉王和太子的争夺,朱棣显得犹豫不决,一直难以取舍,任由兄弟二人缠斗。

(一)杨、耿之祸的牵连

在朱棣第一次御驾北征期间,太子朱高炽留守监国,大学士杨士奇等人协力辅政。

朱棣圣驾返京后,立即单独召见了杨士奇,间接询问太子在监国期间的施政表现和人心民意。据《明史》记载:

杨士奇对帝奏曰:太子存心仁爱,不负陛下托。

除了杨士奇的夸赞,朝中大臣们也纷纷上疏称赞太子朱高炽的表现。其中,大理寺右丞耿通就在上疏中提到:

太子事无大过误。

面对这些赞誉之言,汉王朱高煦自然暗自不满,开始有意诬陷太子,说他在监国期间笼络大臣,图谋不轨。

而生性多疑的朱棣,居然也对此产生了顾虑,担心太子结党营私,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毕竟,自己的皇位就是从侄子手中夺来的,所以显得尤为不安。于是,朱棣先后贬斥了杨士奇和耿通等人。

深谙政治的杨士奇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刚直不阿的耿通却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依然上疏弹劾朱高煦,终于触怒了朱棣,以“不臣之心”问罪耿通并将其分尸。据《明史》记载:

会文武大臣鞫之午门,帝曰:失出,细故耳,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

(二)铁杆支持者解缙之死

解缙是大明内阁制的创立者之一,还是太子府的属官和朱高炽的坚定支持者。

面对朱棣的长期犹豫和徘徊,解缙多次劝谏,希望汉王能够依祖制离京就藩。渐渐的,他惹得朱高煦由怨生恨,被视为了眼中钉,决心除之而后快。

汉王朱高煦暗中联络自己的党羽,开始组织言官弹劾解缙,理由是“洩禁中语”和“廷试不公”。对于这些弹劾,朱棣并没有完全相信,但为了平衡兄弟之间的矛盾,他还是罢免了解缙的首辅之职,贬到交趾任职。

任职几年后,解缙依例要入京述职,恰逢朱棣北征残元未归,他只好在觐谒完当时负责监国的太子朱高炽后返回了交趾。

朱棣返京后,在汉王朱高煦的一再挑唆下,以“私会太子以不臣”的罪名,将解缙逮捕下狱,后来被残害致死。

以上的种种事件,都是汉王专门针对太子的陷害。朱高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隐忍,一步步化解危机,在赢得民心民意的同时,也赢得了朱棣的圣心。

五、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终于继位

1424年,如履薄冰二十年的太子朱高炽,终于在北京登基称帝。他改年号为洪熙,册立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太子。

由于朱棣当政期间长期对元蒙用兵,所以太子朱高炽多次临朝监国,对于国家大政方针非常熟悉,是永乐时期帝国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和具体执行者。

登基后,朱高炽立即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甚至就连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儒也都予以了平反,最大限度的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缓和了尖锐的矛盾。

自此开始,大明王朝结束了建国初期的积极政策,开始转向含蓄守成,以内政为主。

朱高炽执政期间,任命“三杨”先后辅政,分别是杨荣、杨士奇和杨溥,极大地促进了内阁制度的完善。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和文化上,明朝的发展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六、明仁宗朱高炽仓促病故

仁宗皇帝虽然登基执政只有十个月的时间,但他因在担任太子期间多次监国主政,消耗了太多的心力,所以没过多久就突发心脏病过世。

在他之后,太子朱瞻基登基,也就是宣德皇帝。他延续了自己父亲的一贯风格,将“仁宣之治”推向了高峰。清代大学士张廷玉在《明史》中盛赞朱高炽: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自看过《大明风华》后,每次提到明仁宗朱高炽,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梁冠华胖乎乎的身影。

基本上,笔者认同“明朝不明,圣君甚少”的观点。而在这些君主中,朱高炽绝对可以算作一位不可多得的圣君,他的“仁宗”之名实至名归。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用两万蒙古骑兵征服西辽,西辽为何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西辽又是一个幸运的王朝。成吉思汗攻打西辽的时候,并没有大开杀戒,使西辽免遭屠城厄运。 攻打西辽时,成吉思汗并没有亲自参与,他仅仅用了两万蒙古骑兵,让“四獒”之一的哲别带领,就将西辽征服。 西辽为何会不堪一击?并非西辽没有战斗力,而是西辽的统治者出现了问题。西辽也有辉煌的历史,鼎盛时期,向西域、漠北、

  • 咸丰从圆明园逃往热河前,肃顺的一条建议,让慈禧太后看出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咸丰为什么没有和慈禧放在一起,肃顺为啥不先下手,火烧圆明园肃顺被处决

    由此可见,肃顺还是善于识人的。可他为何未能识出慈禧太后的能力和毒辣的手段呢?并不是肃顺没有发现慈禧太后的厉害之处,而是慈禧太后早有防备。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前夕,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办公的时候,肃顺的一条建议,让慈禧太后看出危机,从而提高警惕,最终扳倒肃顺,将他诛杀,掌握了大清王

  • 成吉思汗攻打金国时,西夏为何不从背后偷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国是现在的哪里,成吉思汗为什么没攻下西夏,成吉思汗为何没有灭掉金国

    成吉思汗作为一代天骄,他能不担心一向不讲诚信的西夏人出尔反尔,对自己不利吗? 西夏虽然已经归顺成吉思汗,对他称臣纳贡,但从成吉思汗的战略部署来看,他从来就没有相信西夏人会对自己忠心耿耿。 我们来看成吉思汗驾驭西夏人的方法:一是在攻打金国前,成吉思汗就已经向西夏施加了压力。成吉思汗攻打金国前,除了西夏

  • 辛亥革命导源地湖北,为何没有像其他派系一样,出现鄂系军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辛亥军阀全文,辛亥革命势力分布图,辛亥军阀txt下载奇书网

    上图——鄂系军阀并没有出现像奉系军阀,直系军阀,皖系军阀都是比较著名的,以省级区域为划分依据的军阀派系,并且在清末到民国的这段时间内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奇怪的是,湖北地区人口数量巨大,工业基础雄厚,社会财富沉淀量不可小觑,又有大量新军驻扎,却没有发展出鄂系军阀,只能跟随着其他势力被动地参与到各种武

  • 成吉思汗带兵西征7年,西夏和金国,为何不端了大蒙古国的老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国是现在的哪里,成吉思汗打西夏主要的原因,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用了几年

    成吉思汗等于是将蒙古从金国的势力范围之内脱离出来单干了!你觉得金国人能忍吗?因此金国对刚成立的大蒙古国,没少发牢骚。除了金国以外,他们的盟友西夏,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金国一吆喝,西夏便要以马仔的身份一起去对付大蒙古国。不过很可惜,这个时候的西夏和金国,属于半斤八两的状态,都已经不行了!成吉思汗要想西

  • 不被明朝正史承认的皇后—明代宗继后肃孝杭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最有名的二位皇后,杭允贤,高志杭葛莉儿最后结局

    杭氏出身在民间,她本来只是郕王朱祁钰的一个普通侧室,但是母凭子贵,在婚后不久她就生下了朱祁钰的第一个儿子(这个孩子也是朱祁钰的独子),朱见济。在她生下朱见济的次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兵败被俘,国难当头,国不可一日无君,朝臣们经过商议决定拥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即明代宗。在明

  • 顺治唯一的女儿,擒鳌拜立下大功,康熙:我要写碑文纪念姐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顺治的八大议政大臣,鳌拜为何害怕多尔衮,小皇帝捉拿鳌拜

    1、出身低微的皇次女和硕恭悫长公主的父亲顺治帝是清朝一位非常有个性的皇帝,这位少年天子从小就接触一些宫女,养成了满洲男子好色的习气。而且,顺治还比较叛逆,对母亲孝庄安排的婚姻不太满意,后宫的蒙古后妃全部都成了摆设,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为顺治生下儿女的,大多都是一些身份低微的庶妃,其中就包括和硕恭悫长

  • 雍正一岁生日抓周,抓到毛笔胡乱画了一字,康熙看到脸色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在古代的皇室贵族中,这种习俗尤为流行,他们习惯通过孩子在抓周宴上的表现来确定他的贤愚,因此抓周礼又被称为“试儿礼”。在雍正皇帝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就为他举行了一场抓周礼,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雍正皇帝在抓到了一只毛笔之后随处乱挥,居然真的画出了一个可以辨认出的字,这让康熙皇帝脸色大变。这

  • 清末刺马案为何如此轰动?慈禧和曾国藩之间的博弈,最终慈禧妥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刺马事件真凶是谁,曾国藩为什么会被刺马,大刺客刺马

    马新贻,新任的两江总督,被刺的就是这位老兄。这个时候曾国藩带领湘军,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湘军的实力也达到了巅峰。就算是慈禧太后,都需要给曾国藩几分面子。但是慈禧太后不甘心啊,大好的江南,咋能就这么让给湘军呢?因此马新贻成为了慈禧太后手里的筹码。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

  • 建文帝朱允炆失踪后,明成祖朱棣是怎么样对待他妻儿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棣和朱允炆关系如何,朱棣与建文二龙相会,大明风华朱棣和建文见面背景音乐

    建文帝就一位妻,那就是皇后马氏,在建文四年那场蹊跷的大火中,马皇后葬身火海……然后呢?哪里还有什么然后?人都已经死了,还能有什么然后?自建文四年起,明成祖便彻底抹去了建文一朝,代之以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连建文帝的皇帝身份明成祖都不予承认,更何况马皇后的皇后身份?自永乐元年起,马皇后和建文帝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