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猛将吕布用的真的是戟吗?

三国猛将吕布用的真的是戟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763 更新时间:2024/2/12 21:33:01

那么,历史上的三国名将,都使用那些武器呢?和《三国演义》中记述的武器,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渊源呢?

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通常人们都认为吕布为三国第一猛将。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吕布在当时也是赫赫有名的勇武之士,和他的坐骑赤兔宝马并称为:“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可见其当时之威名。

但是,史籍记载中的吕布却并没有诸如“三英战吕布”之类的事迹,而他的武艺,更多体现在远程武器上。《三国志》说他“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也就是说吕布和当年叱咤塞外的“飞将军”李广一样,是一位精通弓骑兵技战术的将领。

所以,吕布最惯用的武器,非弓箭莫属。

通过出土的东汉弓实物和壁画,我们可以知道在三国时代,中国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长梢角弓制作技术,现在通常称之为汉长梢弓。这种弓的弓片更宽,弓身更长,尤其是弓两端细长的弓梢,为其典型特征。

这种设计奠定了中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角弓在之后一千多年里发展的基调,并且迅速淘汰了原有的短梢角弓。因为这种弓的稳定性、精确度较之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可以选择更大的拉力。

吕布也将这种武器的精度发挥到了极致。《三国志》记载,袁术派遣纪灵带领三万步骑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权衡利弊,决定去营救刘备。便带领一千步兵,两百骑兵前往作战区域,从中斡旋。

他邀请纪灵等人到他帐中,然后命令士兵在营门外举一支戟,和纪灵等人约定:“如果我一箭能够射中戟的小枝,你们双方便即刻停战。”

随即吕布搭箭开弓,果真一箭射中了戟的小枝。在场的诸将都不禁赞叹“将军天威!”

这个故事《三国演义》也有描述,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辕门射戟”。当时吕布带了一千二百人安营扎寨,即使以最近距离推算,他和那支戟也有至少三十米的距离,一箭命中戟的小枝,这样的首发命中率放在现代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射手。

熟悉古代骑兵战术的人都知道,重骑兵,古代也称甲骑具装,主要使用长柄武器,身披重甲,负责正面冲击敌人;轻骑兵主要使用弓箭,负责机动中发扬远程火力。两者互相分工配合,无往不胜。

而吕布作为一名出色的“骑射手”,使用长柄武器的机会自然不多。在史籍中简短的记载了吕布和郭汜的一次单挑,明确记载了吕布用长矛刺伤了郭汜取得了胜利,成功用个人武艺换取了双方罢兵的结果。

但是这里也能看出长矛并非吕布所擅长,马上使长矛,重在一个精准,一击致命,方为高手。而吕布只是将郭汜刺伤,而很快郭汜的左右随从就成功地将郭汜营救,可见郭汜受的也并不是重伤。

在这之前,吕布还曾经“手刃”刺死了董卓,史书明确说了“刺”,使用长矛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既然史籍里明确说了吕布用的是矛,那么,为什么小说演义中的吕布是使用戟的呢?总要有个原因吧?

的确,《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说吕布使用戟,还真有依据,只是吕布用的戟,在今天看来绝对属于奇门兵器,和后世常见的戟极为不同。

《三国志》中曾经记载,吕布曾经让陈登曹操那里求官,结果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一气之下,“拔戟斫几”。直接翻译为白话文便是:拔出戟砍了桌案。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只有“拔剑”、“拔刀”的说法,戟作为一种长柄兵器,怎么会用到“拔”这个动词呢?吕布当时正在生气,一定是坐在桌案旁边,随手抄起家伙就砍了桌案,如果是长柄武器,怎么也得先离席站起来,再去砍吧?

除此之外,《三国志-吕布传》还有一处关于戟的记载:

董卓性格刚愎自用,曾经因为一件小事心中愤懑,“拔手戟掷布”。

这里也提到了拔戟,而且点出了真相:手戟。

戟,原本是一种长柄兵器,早期的戟就是讲矛头和戈头绑在一根炳上,可钩杀,可刺杀。

到了后世,戟成为一种单独的兵器,一个近似L型或者“卜”型的金属头,配上一个长柄。

而手戟,便是这种长柄兵器发展而来的投掷兵器,在东汉末到三国这段时间非常流行。手戟近似于一个“卜”字型,看上去像是短柄的戟或者戟头。

这种设计,其实非常符合弹道学的原理。投掷武器要想获得精度,要么向箭一样,设计成长杆状,配上箭羽使用;要么像子弹一样,不停地旋转。

手戟投掷的时候,一手持炳,将其旋转着投掷。手戟在空中自转,很容易维持弹道的稳定。其原理和使用方法,与澳大利亚的回旋镖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图:澳大利亚土著人发明的回旋镖已经风靡世界

如果旋转投掷出去的是一柄常规的匕首,击中时,其刀刃接触目标的概率是不会超过50%的,但是设计成一个如同戟头一样的“卜”字形或者“L”字形,其刀刃接触到目标的概率则会大大提升。

吕布身为一名精于骑射的猛将,自然也会对其他远程兵器有所研习,在当时,他使用手戟的威名应当也不亚于他使用弓箭的威名。

然而到了南北朝时代,因为战场环境的变化,手戟被淘汰并且慢慢失传,到了明初,罗贯中已经不知道手戟为何物,故而误传吕布使用的是“方天画戟”。实际上,“方天画戟”这种形制,直到宋朝才出现。

标签:

更多文章

  • 战国到西汉时期儒法斗争之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斗争的结果,把吕不韦搞掉了。搞掉吕不韦的时候,秦始皇规定了一条法律:秦国今后谁要象吕不韦、女琴毒这样再干,就要严厉加以惩罚。这样以来,就使得秦国回到了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路线。[var1]具备条件前面讲到,秦国原来己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始皇执政后,重新回到法家路线上,秦国统一的条件就成熟了。在搞

  • 看看汉朝有庙号的七位皇帝,你就知道含金量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皇帝庙号一览表,整个西汉只有4位有庙号的皇帝,汉朝有庙号的皇帝五个

    汉朝七位有庙号的皇帝今天淮下书生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七位拥有庙号的汉朝皇帝。第一位,刘邦:庙号太祖,谥高皇帝。汉高祖只是习惯性称呼,真正的庙号是汉太祖。太祖代表了既是始受封,也是始受命。后世的唐高祖李渊只有始受命,没有始受封,始受封的是李渊祖父李虎。汉太祖刘邦刘邦作为汉朝开国之君,必然要进入太庙、拥有庙

  • 康熙祭拜孔子,看见碑文后迟迟不动,大臣遮住一个字,他立即跪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由于变故发生得太突然,顺治在生前根本没有想着要立太子,毕竟他还那么年轻,而他的孩子们还那么小。但是生命有时候就是这么脆弱,以至于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便已经到达了终点,尤其是对于顺治来说,生命的过早终结,着实太过惋惜,他贵为一国之君,却只能望洋兴叹,徒留遗憾。[var1]他纵然掌握着天下,但也没有办法

  •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元气大伤,为何司马懿至死都没趁机攻打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明明没有了诸葛亮的蜀国不仅军心大乱,民众也因为常年征战十分不满。且从实力上来看,经过北伐失利后的蜀国,国力空虚群龙无首,且没有武将能够接替老一辈蜀汉名将的担子,随便打打就能拿下,没看钟会跟邓艾仅一次出击就打得蜀国投降了吗?但为何司马懿自从诸葛亮去世后,至死都没出兵攻打蜀国?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不敢

  • 魏蜀吴各自的第一谋士是谁?司马懿排不上,这3位才是社稷之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今天“史书凌轩阁”就用这篇文章来聊一聊魏蜀吴各自的第一谋士是谁,“鹰视狼顾”的司马懿根本排不上,这三位才是真正的社稷之臣。社稷之臣在评价哪些人是魏蜀吴三国的第一谋士之前,咱们得先明确一下什么是“谋士”,以及什么是“社稷之臣”。在大部分读者心中,谋士是可以跟“军师”划等号的。其实不然,谋士的层次要远高

  • 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十万大军到底能有多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序言 在三国时期,曾爆发过数场精彩的战役......——其中有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有夷陵之战。这些战役都集中了超过10万人的战斗,而且都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就连他们的文艺创作作品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但话又说回来,若我们结合同时代的背景,无论是东边的罗马帝国,还是西边的日本,他们的战争规模似乎都没

  • 战国七雄中有5国曾频繁迁都,为何这2国那么稳,鲜有迁都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七雄的首都现状,战国七雄为什么不向外扩张,战国七雄各个国家的国都

    自古以来,迁都都不是一件小事。一个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中心所在,迁都之举关系重大,甚至可以决定国家的兴衰。而在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迁都却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情,战国七雄中有6国都曾频繁迁都,这些诸侯国难道不知道迁都的影响吗?当然知道,但是他们频繁迁都是有原因,有些诸侯的迁都是有所图谋,而有些诸侯的迁都

  • 司马懿:平定辽东,夺权曹魏,杀伐果断,可谓后三国时代第一强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魏司马懿简介,司马懿为什么能夺曹魏天下,司马懿为何夺曹魏江山

    他在后三国时期,与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相爱相杀,与诸葛亮生前一直斗法斗到了诸葛亮逝去,诸葛亮逝去之后,司马懿就成为了后三国时期的首席军政界的第一强人。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笔者将结合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司马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一,司马懿是一个擅于用兵的将帅之才。司马懿在平定

  • 此人打仗比李世民还猛,若不是他暴病而亡,唐朝早就被他给灭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薛举出身高贵,家业殷实。薛家非常富有,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在北方称雄。薛举强壮健硕,在射箭方面非常有天赋。薛家对隋朝十分忠诚,在大业年间担任金城校尉一职,隋朝势力变弱,无法镇压泛滥的流寇,且金城政府腐败无能。薛举被任命为将领,他假意配合县令,在金城起兵,扣押县令等人,在金城建国成为西秦霸王。隋朝末期建立

  • 包拯去世时为什么用21口棺材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其实包拯的家人这么做也实属无奈,因为包拯在世时得罪过很多的达官贵人,以及有权有势的人,他在世时没有可以奈何的了他,而他过世了,这些人肯定不会放过他的,用这21口棺材的目的是为了混淆那些打算破坏包拯墓的人的。包拯的家人也是效仿三国时期的曹操的72疑冢,所以提前准备这多口棺材,在出殡当天先后从合肥的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