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到西汉时期儒法斗争之秦始皇

战国到西汉时期儒法斗争之秦始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823 更新时间:2024/2/12 21:32:41

斗争的结果,把吕不韦搞掉了。搞掉吕不韦的时候,秦始皇规定了一条法律:秦国今后谁要象吕不韦、女琴毒这样再干,就要严厉加以惩罚。这样以来,就使得秦国回到了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路线。

[var1]

具备条件

前面讲到,秦国原来己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始皇执政后,重新回到法家路线上,秦国统一的条件就成熟了。在搞掉吕不韦后,秦始皇经过几年准备,就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从公元前230年打起,到公元前221年,一共打了十年,中国统一了。这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还没有出现过的大统一。秦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根本的力量是人民群众,是一个阶级的力量,不是一两个杰出历史人物能够决定的。但是,个别的人物在历史上可以起加速或者延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在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以前,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但是秦并没有统一,而秦始皇登上舞台以后,秦就很快地统一了全国。这跟秦始皇个人的作用是有关系的。

[var1]

这就是他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一条法家路线,在战争中指挥比较正确,因而使得这个统一加速了。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原先是从打赵国开始的,计划从南北两路向赵国进攻。这次战争是秦始皇亲自决策,亲自指挥的。在古代史上这大概就可以称之为“御驾亲征”了。

当他到了太原以后,前锋部队已经向赵国方向进军。但是,当时臣下向他建议说,战争条件不成熟,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还没有达到激化的地步。秦始皇听到这个意见后,立即改变了战争计划。秦始皇善于听取一些好的意见,这是他指挥正确的重要原因。经过十年,统一战争结束了,新兴地主阶级终于在全国建立了统一政权。

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是法家在斗争中的一次伟大胜利。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又把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一整套新的封建的上层建筑,推广到全国去。从制度来讲,秦统一后,把六国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废除了,推行了郡县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大家知道,从奴隶社会以来,中国一直是分封制。

[var1]

统一后,秦始皇把全国都变成郡县制,管理郡县的是国家的官吏,不是世袭的贵族。这样一个制度与秦的空前的历史的统一是一致的。它保证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基本上是统一的局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制度,我们不能低估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不能低估它对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

为了保护这样的统一,秦始皇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这里再举一个长城的例子,大家知道,长城是代表我国历史文化的实物象征。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有长城。长城在古代很重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内地长城全部拆掉,这是为了维护统一。把原来北部的长城加固并连接起来,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由于他宣传,把修筑长城说得很坏,我们听到的“孟姜女;岑长城”就是一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怎么看?这个故事是经过很长时间形成起来的。它最先是反奴隶主的一个故事,形成于春秋时期,与秦始皇毫无关系。在奴隶制的分封制度下,各国之间都修长城,诸侯有城,大夫有城,城多得不得了。

[var1]

这是分裂的一种表现,这种城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人们是很反对的,所以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变了,变成孟姜女哭长城。如果从这故事的老根子来讲,是反奴隶制的。到以后,腐朽没落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就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法,把它变成了攻击秦始皇的故事。对此,我们应该持分析批判的态度。

新的制度

秦统一后,采取了新的制度,但是,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斗争仍然在继续。因为秦统一六国的胜利,正是奴隶主阶级的失败;新的郡县制度的实行,也是奴隶主阶级的失败。所有这些失败,必然引起奴隶主阶级及其思想代表儒家对于秦王朝的攻击,这样就产生了秦朝历史上儒法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实际原因,是由于儒家的猖狂进攻造成的。

大家知道,当秦始皇采取新的制度以后,有一次举行宴会,儒家的一个代表人物跳了出来,当着秦始皇的面攻击说:你采取这样的新制度,你必然要灭亡。因为其气焰十分嚣张!这样才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焚书是秦始皇手下的一个重要法家人物李斯建议的。就焚书的内容来讲,主要是两种东西,一种是儒家经典,前面介绍商鞅时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是法家的基本政策,这是一种措施。

[var1]

另外就是六国原来的历史书也要焚烧的,只有秦国的史书可以保存,这是因为六国的历史书里,包含了大量对秦国进行攻击的东西,包含了许多儒家的观点。当秦始皇搞了焚书以后,奴隶主阶级又改变了手法,他们开始在下面制造舆论。

这种活动原来是公开的,当秦始皇采取了措施以后,他们就把这种活动转变成地下活动。秦始皇清查了地下活动,查出有四百六十个孔老二的徒子徒孙,在攻击秦始皇的新制度,于是秦始皇就把他们压制了,采取的刑法是坑杀,坑就是活埋。这里要说明一下活埋这种刑法的问题。

刑法这个东西和其他东西一样,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果大家看过西藏农奴制展览的话,就可以知道,西藏的刑法比起内地就残酷得多。

西藏的喇嘛在念佛的时候,拿的是用农奴的骨头做的珠子,喝水用的碗是人的头盖骨。在制度落后时,在古代,刑法总是比较残酷的。如果将来大家有机会,到河南安阳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到,那地方许多商代奴隶主的墓,有很多奴隶被活埋,多的达到几百奴隶。

[var1]

因为奴隶主认为在活着有好多奴隶侍候他,死后仍要很多奴隶侍候。长安县有个车马坑,就是奴隶主在死的时候把两架完整的车、马和驾车的奴隶活埋在那里。可见活埋的刑法在地主阶级以前,奴隶主阶级就采用了,而且成千成万的奴隶被活埋。

秦始皇在全国对奴隶主势力搞朝政,不过只坑杀了四百六十个儒生。而在奴隶主制度下,一个奴隶主死后,有的就埋几百,而且还是无辜的劳动人民。一个奴隶主死了就埋几百,全国要埋多少?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个儒生,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证明秦始皇镇反还不彻底。这从来不是仁慈的。

我们主要应看其性质,看是哪一个阶级对哪一个阶级管理。如果秦始皇不实行这一制度,让奴隶主阶级阴谋得逞的话,那就不是几百个奴隶被活埋,而是成千上万的奴隶被活埋。只要我们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对焚书坑儒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场斗争是有进步意义的。有人抓住焚书坑儒攻击秦始皇,就是为了攻击无产阶级。

[var1]

结语

总起来看,秦始皇在儒法斗争中干了三件大事情,即:消灭了吕不韦、缪毒的势力,使秦国重新回到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路线;领导秦国的新兴地主阶级,用十年时间统一了中国,把新的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焚书坑儒,对奴隶主阶级及其思想代表儒家,从思想上实行了统一管理。所有这些,对于巩固新兴的封建国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正是经过了这一系列的儒法斗争,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制度在我国基本上确立下来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更多文章

  • 看看汉朝有庙号的七位皇帝,你就知道含金量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皇帝庙号一览表,整个西汉只有4位有庙号的皇帝,汉朝有庙号的皇帝五个

    汉朝七位有庙号的皇帝今天淮下书生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七位拥有庙号的汉朝皇帝。第一位,刘邦:庙号太祖,谥高皇帝。汉高祖只是习惯性称呼,真正的庙号是汉太祖。太祖代表了既是始受封,也是始受命。后世的唐高祖李渊只有始受命,没有始受封,始受封的是李渊祖父李虎。汉太祖刘邦刘邦作为汉朝开国之君,必然要进入太庙、拥有庙

  • 康熙祭拜孔子,看见碑文后迟迟不动,大臣遮住一个字,他立即跪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由于变故发生得太突然,顺治在生前根本没有想着要立太子,毕竟他还那么年轻,而他的孩子们还那么小。但是生命有时候就是这么脆弱,以至于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便已经到达了终点,尤其是对于顺治来说,生命的过早终结,着实太过惋惜,他贵为一国之君,却只能望洋兴叹,徒留遗憾。[var1]他纵然掌握着天下,但也没有办法

  •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元气大伤,为何司马懿至死都没趁机攻打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明明没有了诸葛亮的蜀国不仅军心大乱,民众也因为常年征战十分不满。且从实力上来看,经过北伐失利后的蜀国,国力空虚群龙无首,且没有武将能够接替老一辈蜀汉名将的担子,随便打打就能拿下,没看钟会跟邓艾仅一次出击就打得蜀国投降了吗?但为何司马懿自从诸葛亮去世后,至死都没出兵攻打蜀国?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不敢

  • 魏蜀吴各自的第一谋士是谁?司马懿排不上,这3位才是社稷之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今天“史书凌轩阁”就用这篇文章来聊一聊魏蜀吴各自的第一谋士是谁,“鹰视狼顾”的司马懿根本排不上,这三位才是真正的社稷之臣。社稷之臣在评价哪些人是魏蜀吴三国的第一谋士之前,咱们得先明确一下什么是“谋士”,以及什么是“社稷之臣”。在大部分读者心中,谋士是可以跟“军师”划等号的。其实不然,谋士的层次要远高

  • 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十万大军到底能有多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序言 在三国时期,曾爆发过数场精彩的战役......——其中有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有夷陵之战。这些战役都集中了超过10万人的战斗,而且都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就连他们的文艺创作作品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但话又说回来,若我们结合同时代的背景,无论是东边的罗马帝国,还是西边的日本,他们的战争规模似乎都没

  • 战国七雄中有5国曾频繁迁都,为何这2国那么稳,鲜有迁都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七雄的首都现状,战国七雄为什么不向外扩张,战国七雄各个国家的国都

    自古以来,迁都都不是一件小事。一个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中心所在,迁都之举关系重大,甚至可以决定国家的兴衰。而在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迁都却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情,战国七雄中有6国都曾频繁迁都,这些诸侯国难道不知道迁都的影响吗?当然知道,但是他们频繁迁都是有原因,有些诸侯的迁都是有所图谋,而有些诸侯的迁都

  • 司马懿:平定辽东,夺权曹魏,杀伐果断,可谓后三国时代第一强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魏司马懿简介,司马懿为什么能夺曹魏天下,司马懿为何夺曹魏江山

    他在后三国时期,与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相爱相杀,与诸葛亮生前一直斗法斗到了诸葛亮逝去,诸葛亮逝去之后,司马懿就成为了后三国时期的首席军政界的第一强人。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笔者将结合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司马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一,司马懿是一个擅于用兵的将帅之才。司马懿在平定

  • 此人打仗比李世民还猛,若不是他暴病而亡,唐朝早就被他给灭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薛举出身高贵,家业殷实。薛家非常富有,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在北方称雄。薛举强壮健硕,在射箭方面非常有天赋。薛家对隋朝十分忠诚,在大业年间担任金城校尉一职,隋朝势力变弱,无法镇压泛滥的流寇,且金城政府腐败无能。薛举被任命为将领,他假意配合县令,在金城起兵,扣押县令等人,在金城建国成为西秦霸王。隋朝末期建立

  • 包拯去世时为什么用21口棺材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其实包拯的家人这么做也实属无奈,因为包拯在世时得罪过很多的达官贵人,以及有权有势的人,他在世时没有可以奈何的了他,而他过世了,这些人肯定不会放过他的,用这21口棺材的目的是为了混淆那些打算破坏包拯墓的人的。包拯的家人也是效仿三国时期的曹操的72疑冢,所以提前准备这多口棺材,在出殡当天先后从合肥的七个

  • 杨广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竟然不是为了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花费巨大的资金,征调不计其数的民夫,开凿这么长的运河,历朝历代的朝廷其实首要考虑的便是军队运输的需求。其次是加强地区间的交通,更好的促进经济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所谓隋炀帝劳民伤财开挖京杭大运河只为了自己享受生活,这样的评价可能并不公允。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古代的贡献有多大?从历史来看,中国集中开凿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