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何会任用蒙古人?那些蒙古人又为何愿意为朱元璋所用?

朱元璋为何会任用蒙古人?那些蒙古人又为何愿意为朱元璋所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683 更新时间:2024/1/17 11:18:33

双方关系可谓是势同水火,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的麾下有一群被称为“达官”、“达人”的蒙古将士,他们为朱元璋的大业立下汗马功劳。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或许还能理解,可朱元璋素以猜忌心重而闻名,他怎么会放心任用蒙古人?这些蒙古人又为何愿意为朱元璋所用?

明朝“九边”防线

一、朱元璋为何用蒙古人?

1、强化自身的实力

单从军事角度来说,明军和蒙古军的最大差距在骑兵的战斗力上。蒙古骑兵可是曾经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骑兵,首先,他们是生长在马背上的民族,精于骑射;其次,他们主要以奶制品和肉制品为食,身体素质较好;最后,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比较寒冷的北方,对北方的作战环境拥有更强的适应性。朱元璋如果想要在骑兵上与蒙古骑兵较个高低,见效最快的途径无疑是打造出一支自己的蒙古骑兵军团。

朱元璋为了这个目标,力排众议,将俘虏或归顺的蒙古人按照卫所制进行管理,既有为蒙古人单独设立的卫所,也有让蒙古人和明军混杂在一起的卫所。另外,朱元璋为了充分发挥出蒙古兵的战斗力,常常让蒙古军官担任卫所指挥使,有时甚至还让蒙古军官到五军都督府任职,毕竟蒙古人更懂蒙古人。比如洪武元年率军加入明军阵营的豁鼻马,徐达等人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方才轻松打赢太原之战。

朱元璋命徐达等人率军北伐

洪武二十年,蒙古全国公观童率部投入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得观童犹如刘备张松,明军在观童的帮助下,先是迫使北元辽东主将纳哈出出降,后又成功穿过大漠,在茫茫草原上找到了北元主力,一举破之,取得了光耀史册的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市贝尔湖)大捷。在朱元璋的榜样作用下,明朝历代皇帝均比较重视蒙古兵的作用,比如燕王朱棣凭借朵颜三卫的强大战力,赢得了靖难之役。

朱棣上位后对蒙古人的封赏力度远超其父,动辄以王爵相赠,比如他曾封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为忠勇王,其目的主要在于巩固麾下蒙古人对明朝的归属感和对他的忠诚度。很多人都知道朱棣拥有战力彪悍的“三大营”,其中在他历次御驾亲征期间发挥突击作用的是“三千营”,而“三千营”几乎全部是由蒙古骑兵组成。直到明末,明军体系中的蒙古兵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关宁铁骑,有“三桂所部皆蒙古锐丁”之说。

由蒙古骑兵组成的“三千营”

2、削弱蒙古人的整体实力

国与国之间的对决,往往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长期过程,如果能有一种方法,既能削弱敌人,又能增强自己,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高帝刘邦就是深谙此道,把项羽阵营的韩信陈平英布等人都变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使得自己由弱变强,最终赢得楚汉之争。满清也是如此,像洪承畴、祖大寿和吴三桂等人均成为了满清入主中原的“带路先锋”。

朱元璋作为历史上创业最难的开国皇帝,斗争经验比刘邦他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积极遵循“千金买马”的逻辑,大力招降和吸纳蒙古人,以求让北元这个“瘦死的骆驼”变得更瘦。既然要招降,最起码得尊重被招降者的权利,保证被招降者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如果没有比较好的条件和起码的诚信,即使有第一波蒙古人归顺了,第二波,第三波还会来吗?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自从意识到要想彻底消灭北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开始着手实施招抚政策,给予了被招抚者丰厚的条件。纵观整个洪武年间,归顺朱元璋的蒙古人不下数十万,下到平民,上到宗王,比比皆是,仅纳哈出的归顺就前后带来了20余万人。洪武元年,田保保和脱列伯等蒙古将军率领数万兵马叛投朱元璋。

洪武三年,北元镇西武靖王卜剌纳和吐蕃宣慰使锁南普等人以所属吐蕃诸部归顺朱元璋。从洪武二十年到二十一年是北元“归顺潮”的高峰期,每个月都有北元重量级的人物率部归降朱元璋,按史书上说的,这些人不是“前元名将”,就是“前元重臣”,再不就是“前元贵胄”,比如元顺帝孙子里八刺和北元太尉沙布丁等人。

明初形势图

二、这些蒙古人为何愿意效力朱元璋?

1、蒙古人并非铁板一块

在蒙古人的圈子里,不光有上层和下层之分,还有传统蒙古人和中原化蒙古人之分。元朝早在建立之初便推行军户制度,其中由蒙古人充任的为“蒙古军户”,军户之上设“达鲁”进行日常管理。因为元朝的整个管理体系比较混乱,这些所谓的“达鲁”习惯性地压榨军户,像什么克扣粮饷那都不叫事。本来就没什么余粮的蒙古军户遇到战事常常还要自备出征的差旅费,史载元朝后期,常有蒙古军户卖儿卖女以筹出征路费的事情发生。

如此崩坏的军户制度,还指望蒙古军对元朝上层统治者有什么忠诚度可言?贯穿元朝的中后期,按制负责戍卫大都的“八卫”逐渐发展成了账面上了“八卫”,内里早已空虚,史载“无兵可用,乃集民夫。驱市民为兵”。另外,元朝末年还有个拗口的名词——“亚当吉”。所谓“亚当吉”,即从蒙古草原逃难到中原的蒙古人,元朝对于这些人的政策以强制遣返为主。可见元朝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有多深。

腐朽的蒙古贵族

传统蒙古人和中原化蒙古人之间的矛盾比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原化的蒙古人因为长期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和汉人的关系比较亲近,他们习惯与汉人大族联姻。传统蒙古人则始终信奉“以力服一切”,不知孔孟。传统蒙古人认为中原化蒙古人是“悖逆祖宗”,中原化蒙古人认为传统蒙古人是一群“野蛮人”。想当初元顺帝逃离大都时,只有6万户蒙古人随他而去,另外还有44万户蒙古人选择留下。

单从利益来说,中原化蒙古人的家族关系和家族财产都在中原,他们与其抛家舍业,跑到草原上去过自己不适应的生活,去和传统蒙古人争夺各种资源,还不如留下来,相比于草原上的“野蛮”,明朝的儒家文化更加让他们觉得安心。这里面的道理就像法国洛林等地区的人民不说法语,说德语,可又认同法国的统治。

蒙古人的中原化体现

2、朱元璋的政策好

朱元璋是聪明人,他在明朝建立之初就公开表示自己对蒙古人的态度和汉人是一样的,正所谓“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直到他去世之前,他都在不断重申相关宗旨,比如“即吾赤子”、“共享太平之福”等。朱元璋在得知徐达率军占领大都的第一时间就下旨,要求徐达等人在对待蒙古人上面必须做到“所司常加存恤”。

朱元璋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优待蒙古将官之外,对蒙古士兵也很关照,出于理解和尊重,朱元璋秉持“因俗而治”的方针,将蒙古士兵尽可能地安置在边地生活,因为边地适合蒙古士兵过他们所习惯的游牧生活,至于其中已经习惯农耕生活的蒙古士兵,朱元璋则非常人性化地将他们安排到河北、河南等地生活,并且把好人做到底,赐予他们稻种和耕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温饱问题。

为蒙古人专设的蒙古卫所

一面是腐朽没落且风险较大的北元,一面是欣欣向荣且安宁的明朝,这些蒙古将士在做选择的时候,很难不考虑明朝,毕竟蒙古人也是人,是人就想过安居乐业的生活。都说知易行难,画饼子容易,兑现难。朱元璋却能够说到做到,不打折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洪武年间归附的思台、薛台和火真三人,自从效力明朝后,一身才能得以展现,最后都成为了朱棣的靖难功臣,如果明朝对他们不好,他们岂能在明朝待如此长的时间?

朱元璋算是为子孙们开了个好头,从朱棣到朱瞻基等后继之君都能够对这些蒙古人保持一种友好的态度,上行下效之下,大家也都逐渐从心里接纳了这些蒙古人。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了明朝的这种和谐氛围,这些蒙古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把一颗忠心奉献给了明朝,他们甚至可以为了明朝而和自己的族人对抗。比如脱欢、答兰和阿鲁哥失里等将领。值得一提的是,在土木堡之变中,有不少蒙古将士对明朝做到了以死报国。

为明朝冲锋陷阵的蒙古骑兵

结语

综上所述,朱元璋以大智慧、大胸怀吸纳了众多蒙古人的归附,既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又持续削弱了北元的实力,一举双得。在朱元璋之前,汉武帝的麾下有不少匈奴人,其中包括金日裨这样受命辅政的名臣,唐太宗的麾下有不少突厥人,其中包括平定龟兹的名将阿史那社尔,忽必烈的麾下有大量的色目人和汉人。其中包括为他制定国号的刘秉忠

在朱元璋之后,多尔衮麾下有数不清的汉将、汉臣。这种现象放到现在来说,确实不好理解,可在当时是合理的,毕竟“民族国家”的概念一直到19世纪才开始出现。

参考文献:

《元史》

《明史》

《中国古代史》

标签:

更多文章

  • 朱棣手中的明军打得赢帖木儿帝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公元1404年,帖木儿亲率近五十万大军东征,意欲和明朝比个高低,顺便收复蒙古人的“故土”,可就在他准备亲赴前线指挥进攻甘肃的战役时,他不幸因病去世,他的东征之梦也化成了泡影。如果他真的率军踏上了了明朝土地,当时的永乐皇帝朱棣能打得赢他吗?中亚“跛狮”—帖木儿一、帖木儿帝国和明朝的经济对比1、两国的人

  • 大明王朝:历史上最硬气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在元朝末期,政府腐败,蒙古人不断压榨汉人。加上蝗虫泛滥,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于是,朱元璋联合众人揭竿而起,反抗元朝。在无数次战争后,公元138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结束了蒙古人对中原的统治。之后,他平定了四川、广西等地。中国再次回到了汉人建立的王朝,同时收回了丢失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为了防

  • 宋徽宗是如何提高茶道的地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宋徽宗赵佶(1082一1135年)是北宋的第八个皇帝,他18岁登基。政治上赵估是个无能的昏君,对内他重用蔡京、童贯等奸佞之臣,官民反,引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对外,他荒于朝政,御敌无方,造成了靖康之耻,使自己成了金国的囚徒。但是,赵佶却是个多才多艺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和茶人,在文化艺术方面他以“

  • 按照《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排序,曹操的文学水平是不是最高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大乔小乔被曹操锁在铜雀台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评价,曹操真人照片

    但纵观三国时期的那段真实历史,文学综合成就最高的,当属曹操的三儿子曹植,就是史上被誉为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位至陈王,谥思,后人又称陈思王,是中华文学历史上跨凡升仙的三个人之一。其实,曹氏父子皆擅文名,文学水平也都很高。曹操本人诗文皆著,首开建安风骨先河;曹丕创出第一首七言诗,《典论》是第一部文学批评专

  • 《水浒传》里的“打虎将”李忠真的打过老虎吗?有何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忠的结局,水浒传中李忠简介,李忠被斩片段

    一、李忠打虎是历史事实许多人认为李忠打虎是有历史事实的。在明代的《通志·山川志》中就有一段记载:“寒山县山中有晋公庙,庙中有李将军塑像。相传五代,此将军驱赶盗贼,每逢农夫伏虎,加以拍扁杵赶,有斩老虎十二头之功。”这一段记载提到了李将军杀老虎的事迹,而且包含着“驱赶盗贼”的消息,和《水浒传》中的描述有

  • 盘点三国史上,16位人生得意时而一败涂地的名臣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围曹仁,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气呵成。逼的曹操要迁都,惊的孙权也害怕,威震华夏,风云变色,可谓人生之巅峰时期。这时候兵败,丢城,被擒,身死,也是一气呵成,一败而亡,可叹可惜。第二名孙坚:江东猛虎下中原,掀起滔天巨浪,孙坚白手起家,一己之力打的董卓迁都避锋。董卓本来视关东诸侯为草芥,根本无视,可是

  • 请尽快给这些明代石像一个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高大的文武官石像、沾满灰尘的石马、石狮和石骆驼......近日,有读者反映:有一批明代石像堆放在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旁,长时间无人管护,不知道什么原因,感觉很可惜。4月12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一探究竟。在公园北区漕运码头旁,记者看到,在一处围挡与古香古色的围墙“圈出”的一块空地上,

  •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何却名垂青史?只因他解决了四个天大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众所周知,朱高炽在位的时间非常短暂,仅仅十个月,这在皇帝的历史长河中显得尤为特殊。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他却创下了许多惊世之举,使得后世对他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朱高炽能够继位完全依靠了他的儿子,这使得他的皇帝地位受到了质疑。但也有人对他赞誉有加,认为他虽然在位时间短暂,却为大明朝的稳固立下了赫赫战

  • 熙宁开边无愧为大宋第一军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及神宗继统,材雄气英,以幽、蓟、云、朔沦于契丹,灵武、河西专于拓跋,交趾、日南制于李氏,不得悉张置官吏,收籍赋役,比于汉、唐之境,犹有未全,深用为耻,遂慨然有征伐、开拓之志。 ——司马光《传家集》“尽复唐之故疆”宋神宗即位时,大宋开国已历百年。但他继位的第三天,三司使韩绛就奏报:自仁宗朝宋夏战争以来

  • 为什么辽金和两宋之间没有和亲记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金宋和辽宋的关系,廊坊文安县辽金古遗址,辽金古墓一般多深

    那么,为什么两宋和辽金没有和亲记录?1、两宋与辽金契丹的立国要比北宋早五十多年。早在唐朝灭亡以后,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就建立了契丹国。甚至契丹国在五代后唐后期还一度干涉了中原事务(包括赞助石敬瑭灭掉后唐,以及灭掉石重贵的后晋)。而北宋则是在唐朝灭亡的半个世纪后才建立的。北宋从宋太祖陈桥兵变算起,到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