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牧是谁 赵国为什么最后要杀掉李牧?

李牧是谁 赵国为什么最后要杀掉李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609 更新时间:2024/2/1 8:10:41

赵王听了唐玖汇报的情况以后,对郭开说:“廉颇老了,指望不上了。那我们只能把李牧将军从北方边境调回来,以抵御秦军。”

“大王,看来也只有如此了。”郭开回答。

李牧被调回来时,秦军在大将王翦、将军杨端和的率领下已经攻进赵国。

李牧的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他仔细分析了军情后对部下说:“我们面前的秦军很强大,士气也很旺盛,所以我们不能同他们正面交战,硬碰硬,那样只会吃亏。”

“将军有什么好计策吗?”一个将领问。

“我们目前只能是避开秦军的锋芒,利用复杂的地形跟他们展开周旋。我们熟悉这里的地形,又有赵国百姓的支持,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部下们都很赞成李牧的意见。

于是,赵军在李牧将军的率领下与秦军打起了游击战。赵军的主力部队从不与秦军正面交锋,总是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令秦军防不胜防,陷入了被动之中。

更重要的是,李牧还将民众组织起来,共同抵抗秦军。秦军在赵国境内,就像掉进了泥潭一样,危机四伏,不断地遭到偷袭,士兵们白天神经紧张,到了晚上也睡不安稳,时间一长便人困马乏,疲惫不堪。

赵国百姓还把粮食藏了起来,并且四处袭击秦军的运粮队伍,使秦军的粮食供给发生困难,最后士兵们连饭也吃不饱了。

秦军在赵国变得寸步难行,原来的凶猛气焰一下子小了很多。

很快,秦军在赵国接连受挫的消息传到了秦王的咸阳宫。

秦王嬴政立即召集群臣商议解决的办法。

“前线的战报你们大家已经看到了,现在前方战事进展缓慢,将士伤亡很大,我们必须商议出一个解决的办法。众位爱卿有什么好的建议?”秦王嬴政心情急切地望着大殿上的文官武将们。

“大王,赵军的统帅李牧很会用兵,他部下的士兵训练有素,又很有作战经验,实在不好对付。”尉缭站起来发表意见。

见秦王沉默不语,尉缭接着又说:“李牧还把赵国百姓动员起来,切断我们的粮草供给,干扰我军的行军和休息,使我军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困境地。”

秦王嬴政点点头说:“是啊,爱卿有什么好办法吗?”

“臣以为,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还是要智取。这样长期与他们纠缠下去,既消耗军力,也难以取得胜利。”

“本王也认为应该智取,不能再强攻了,要保持军事实力。过去我们对廉颇使用了离间计,现在是不是也可以再使用这个办法?消灭赵国之前先除掉李牧。”

“大王英明,这也正是臣想说的。”尉缭回答。

接下来,秦王嬴政与大臣们仔细研究情况,商议对策。

前线的王翦将军接到秦王停止进攻的命令,秦王提出要与赵军进行停战谈判。

王敖受秦王嬴政的派遣,再次来到赵王宠臣郭开的家。他献上一份厚礼,又与郭开秘密会谈了很久。

郭开第二天来见赵王,汇报说:“大王,我接到可靠的情报,李牧与秦军暗中勾结,正在进行停战谈判,他一定是受了秦国的贿赂,要出卖我们赵国啊。”

赵王半信半疑地问:“你说的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我对大王一向忠心耿耿,难道大王还不相信我吗?”

“可李牧为赵国带兵打仗多年,屡立战功,对赵国的贡献很大呀!”赵王仍然不太相信李牧会有叛变的行为。

“大王,李牧现在面对的是强大的秦国军队,他担心作战不利,会受到处罚,就有可能暗中为自己留条后路。何况,秦国为了拉拢李牧,会不惜重金的。”

听了郭开的这些话,赵王开始动摇了:“如此说来,李牧确实有叛变的可能。”

郭开继续添油加醋地说:“李牧这个人,诡计多端,我们要防备着他啊。”

赵王相信了郭开的话:“那你说应该怎么办?”

“大王,我认为应该立即削夺李牧的兵权,派赵葱将军和颜聚接替他。现在再让李牧统率赵国的军队,实在太危险了。一旦他叛变,带兵投奔了秦国,那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赵王点点头:“就这么办吧。”

李牧在前方作战正进行得很顺利,他认为再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把秦军赶出赵国了。可这时他突然接到赵王让他交出兵权的命令,他无奈而又悲愤地说:“我全心全意为赵国带兵打仗,拼死效力,保卫边境多年,屡建战功,没想到现在却无端受到猜忌,还夺去我的兵权。良将遇不到明君,真是悲哀啊!”

这件事一定是有小人在拨弄是非,到底要不要交出兵权呢?如果现在交出兵权,赵葱和颜聚两个人根本不是王翦的对手,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赵国的处境也会更加危险。可如果不交出兵权,就要背上违抗君令的罪名。李牧反复思考着这些问题,犹豫不决,按兵不动。

见李牧没有马上交出兵权,郭开又在赵王面前挑拨:“大王,李牧竟敢违抗旨意,坚持不交出兵权来,可见他早已有反叛之心了。如果我们不尽快下手,只怕就晚了。”

赵王有些迟疑地说:“你是说要把他杀了?”

“大王,斩草必须除根,否则会后患无穷的啊!这件事一定要快,而且还要秘密进行。他手下的那些将士们对他都很忠心,要避开那些人。”

“好,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郭开派了几个心腹,假传圣旨,把李牧骗出军营暗杀了。接着赵王又派赵葱和颜聚接管了军队。

战功卓著的一代名将就这样被杀害了,赵军的军心开始动摇。

秦军在王翦和杨端和的指挥下乘机向赵军发动猛烈的进攻。赵葱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在与秦军对阵中被秦军将领一刀杀死于马下,颜聚也被秦军俘虏。赵国军队溃不成军,死伤惨重。

秦军如洪水般势不可当,很快便攻到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王十分惊慌,急忙召见郭开:“秦国大军如今已经兵临城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还有什么办法能够退敌?”

“大王,事已至此,除了开城投降,没有别的办法了。这样才能保住性命啊!”郭开早已与秦军暗中联系过了,他想逼赵王献城投降,以此来立功,希望能够得到秦王的赏赐和重用。

赵王为了保住性命,无奈之下只好开城投降。

秦王嬴政在以邯郸为中心的地区设立了邯郸郡,又给郭开封了官职。赵王这时才知道自己中了秦国的离间计,郭开原来是个奸臣。赵王后悔错杀了忠心耿耿的李牧将军,但是现在后悔也晚了,大错已经铸成,无法挽回了。赵王被迁押往秦国,他心里十分苦闷,整日愁眉不展,不久就病死了。

赵王投降后,一帮侥幸逃出去的赵国贵族们带着赵王的儿子公子嘉来到了代郡,立他为代王,与燕国合兵,做着最后的挣扎。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在经济贸易上实施了哪些政策?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的货币出现较早,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已经普遍开始使用金属货币。但是,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各国的货币都是独具特色的,这些货币的大小、样式、重量都不相同,单位也不一样,极大地制约了当时商业的发展和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当时的货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韩、赵、魏三晋地区流通的布币,二是齐国和燕、赵部分地区用

  • 秦始皇大一统的思想渊源:大一统融合了哪些学派学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个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始皇帝,都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第一次实践了大统一思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始皇都建立起了一套旨在实现大一统的制度,为后来历代王朝的大一统事业提供了观念上和制度上的范本。大一统思想是由始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内容是什么?度量衡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量制上,各国差异较大。当时粮食是按容积计算的,而不是按重量。因此,在度量衡三制中,量制是最为重要的制度。当时,秦、赵、东周和西周等国都有斛、斗、升三个基本的量制单位。文化和经济都较为发达的齐国,在量制上却与他国不同。在齐国,升以上是豆、区、釜、钟四个等级,而且前三个等级是采用的四进制,从釜到钟又变

  • 秦始皇大一统包含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一统理论是融合各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诞生的一套理论系统。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以宇宙一统为哲学基础,以政治一统为核心内容,以天下一家为社会理想。具体来看,大一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天道一统。天道一统是大一统理论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基础可以说是由道家奠定的。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秦统一六国:秦楚之战秦国为何战败 李信为何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王嬴政又把战略重点从中原转移到了南方荆楚地区,并且把下一个攻击的目标锁定为楚国。楚国在战国早期的时候也有过变法活动,当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一年后,吴起担任楚国令尹,开始主持变法。他认为当时楚国兵力弱、国家贫困的原因是“大臣、封君太多”,于是他大力裁减无能的大臣

  • 秦统一六国:王翦击败楚国后为何辞官还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接到李信兵败自杀的消息后,他实在不敢相信,一贯所向无敌的秦军竟然也会失败得这么惨重,沉思了很久,喃喃自语道:“骄兵必败呀!是本王助长了他的骄气,才会有今天的失败。”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的王后,这时起身安慰他说:“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兵败之后,李信将军已经自杀谢罪了,大王也不要过于悲伤了

  • 秦国与匈奴之间是什么关系?匈奴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生的秦帝国面临着一南一北两大威胁,首要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是中国北方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游牧于大漠南北。据《山海经》记载:“犬戎(匈奴)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也记载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王朝的遗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夏朝灭亡后,夏桀被流放,三年后死去,他的儿子淳维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栽赃谋害胞弟杨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广成为太子后,自觉得还是不太稳妥。原因是,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共有五个儿子,杨勇为长子已被废除,次子是他自己,三子是秦王杨俊已经死去,四子叫杨秀,被封为蜀王,这是一个威胁。而老五是汉王杨谅,隋文帝对这位汉王十分宠爱,杨广对此深感不安。杨广深知他这两胞弟与自己不会是一条心,就与杨素共谋先除掉蜀王杨秀,原

  • 越族是什么样的民族?越族的起源和生活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越族是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当时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越即粤,古代“越”和“粤”是相互通用的。百越是战国时代才有的称呼,是对古代越人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也称诸越。百越的百是指多,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在古代这是一个泛指词汇,越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因此百

  • 魏徵和魏征是同一人吗 唐太宗为何将魏徵比作明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总是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死了,朕失掉一面明镜了啊!”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一代名臣魏徵病逝。与他相知甚深的唐太宗李世民颇为痛惜,流着泪说出了以上名言。魏徵(也写作魏征),字玄成,生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