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内容是什么?度量衡是什么意思?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内容是什么?度量衡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63 更新时间:2024/2/1 8:10:45

在量制上,各国差异较大。当时粮食是按容积计算的,而不是按重量。因此,在度量衡三制中,量制是最为重要的制度。

当时,秦、赵、东周和西周等国都有斛、斗、升三个基本的量制单位。化和经济都较为发达的齐国,在量制上却与他国不同。在齐国,升以上是豆、区、釜、钟四个等级,而且前三个等级是采用的四进制,从釜到钟又变成了十进制。齐国这套独特的计量单位自然是为了方便本国的税收,齐国是大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当时的郑国和鲁国也采用了和齐国一样的量制,也有“钟”这一类的计量单位。

各国在量制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把升作为最小的计量单位。但从斗开始,各国的量制就开始不同了。秦国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但在赵国,1升=175毫升,在楚国1升=225毫升,在韩国,1升=169毫升,魏国差异更大。因此,虽然许多国家都有斗、斛、升这三个计量单位,但在各国换算却是不同的,而且差异很大。这就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不利于相互认同和国家统一,也为国家税收造成了一定麻烦。

在衡制上,从现在出土的文物看,还不能说各国间有差别,经过对出土文物的测定,楚国和赵国的1斤=250克,1两=15.6克。秦国的1斤=253克,1两=15.8克。如果考虑到误差和实际情况,换算一般都采用整数,因此,各国的换算应当是统一的,当时没有“克”这一单位,都是1斤=16两,1两=24铢。当时的赵、秦等国,在衡制上全是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可见,各国在衡制上是没有差异的。

秦朝建立后,大力推行大一统政策的李斯,在始皇建议实行统一律法和统一文字后,再次向始皇建议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始皇的允许。

于是,在李斯的亲自主持下,秦朝开始度量衡改革。在度制上,李斯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也就是说,在度制上李斯并没有做过多改变,依旧沿用了旧制,只是统一后的秦朝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于是李斯设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引”,并规定1引=10丈,1丈=10尺,以此类推。在量制上,李斯以合、升、斗、桶为基本单位,也采用十进制。在衡制上,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规定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新的度量衡标准制定出来后,李斯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新的度量衡制度能够实施。

在始皇的授意下,秦朝中央制造了一批标准器,并发往全国各地,作为新的度量衡制度的标准。考古发现的“始皇方升”就是秦始皇统一量制的标准量具,其容量为标准的一升,即现在的200毫升。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关中地区秦朝故地发现了“高奴乐石铜权”等标准器,在山东、江苏等地也都有秦代的标准器出土,这表明秦朝中央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工作做得十分有效,已经推行到了各个地方。

此外,为了规范新制,秦朝还立法杜绝私造度量衡器。春秋战国时期有大量的“私量”存在。私量又叫家量,是大家族私自制造的一种量具,为的就是盘剥百姓。他们常常以小斗出贷,以大斗收,加倍盘剥百姓。

齐国的田氏为了夺取政权,反其道而行之,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即在向外贷出粮食时用大容积的家量,收租时却用公量,这样田氏就达到了收买民心的目的,最终顺利地夺取了齐国政权。因此,李斯立法杜绝私造度量衡器,既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矛盾,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借此收买民心和中央对抗,这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新度量衡制度的施行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但是,旧的度量衡制使用久了,要想改变并不容易,在信息交流不便的时代就更是如此。虽然新制度的推行较为困难,但秦朝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影响却是不言而喻的。它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地方交流,也为政府征收赋税提供了方便。两千多年过去了,这种计量方法基本上没有变化。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大一统包含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一统理论是融合各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诞生的一套理论系统。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以宇宙一统为哲学基础,以政治一统为核心内容,以天下一家为社会理想。具体来看,大一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天道一统。天道一统是大一统理论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基础可以说是由道家奠定的。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秦统一六国:秦楚之战秦国为何战败 李信为何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王嬴政又把战略重点从中原转移到了南方荆楚地区,并且把下一个攻击的目标锁定为楚国。楚国在战国早期的时候也有过变法活动,当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一年后,吴起担任楚国令尹,开始主持变法。他认为当时楚国兵力弱、国家贫困的原因是“大臣、封君太多”,于是他大力裁减无能的大臣

  • 秦统一六国:王翦击败楚国后为何辞官还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接到李信兵败自杀的消息后,他实在不敢相信,一贯所向无敌的秦军竟然也会失败得这么惨重,沉思了很久,喃喃自语道:“骄兵必败呀!是本王助长了他的骄气,才会有今天的失败。”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的王后,这时起身安慰他说:“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兵败之后,李信将军已经自杀谢罪了,大王也不要过于悲伤了

  • 秦国与匈奴之间是什么关系?匈奴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生的秦帝国面临着一南一北两大威胁,首要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是中国北方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游牧于大漠南北。据《山海经》记载:“犬戎(匈奴)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也记载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王朝的遗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夏朝灭亡后,夏桀被流放,三年后死去,他的儿子淳维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栽赃谋害胞弟杨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广成为太子后,自觉得还是不太稳妥。原因是,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共有五个儿子,杨勇为长子已被废除,次子是他自己,三子是秦王杨俊已经死去,四子叫杨秀,被封为蜀王,这是一个威胁。而老五是汉王杨谅,隋文帝对这位汉王十分宠爱,杨广对此深感不安。杨广深知他这两胞弟与自己不会是一条心,就与杨素共谋先除掉蜀王杨秀,原

  • 越族是什么样的民族?越族的起源和生活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越族是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当时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越即粤,古代“越”和“粤”是相互通用的。百越是战国时代才有的称呼,是对古代越人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也称诸越。百越的百是指多,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在古代这是一个泛指词汇,越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因此百

  • 魏徵和魏征是同一人吗 唐太宗为何将魏徵比作明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总是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死了,朕失掉一面明镜了啊!”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一代名臣魏徵病逝。与他相知甚深的唐太宗李世民颇为痛惜,流着泪说出了以上名言。魏徵(也写作魏征),字玄成,生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

  • 房彦谦为什么被称为隋朝第一清官 房彦谦的碑文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房彦谦出生于公元547年,一生先后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房氏原籍清河。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因为做过燕国的太尉椽,随着南燕国迁都青州,也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今济南市历城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属于齐郡。从此以后,房彦谦一直就把历城当作了自己的故乡。从十六国到房彦谦时,200多年间,

  • 秦攻百越之战耗费了多长时间?为什么要攻打百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前218年,始皇命赵佗和屠雎率领五十万秦军扑向百越。对于此次战争,各类史书的记载都语焉不详,《淮南子》的记载如下。“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

  • 杨玄感是谁 为什么被称为小霸王 和李密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玄感,隋末时期司徒杨素的长子,为官正直清廉,因反对隋炀帝的统治,兵变失败后被杀。杨玄感兵变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混战之一。李密,陕西西安人,父李宽,隋末时期瓦岗寨寨主,人称魏公,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那么杨玄感与李密又是什么关系呢?杨玄感和李密的相识得益于杨素。当初李密读书时偶遇杨素,杨素对其赞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