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在经济贸易上实施了哪些政策?有哪些历史影响?

秦始皇在经济贸易上实施了哪些政策?有哪些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212 更新时间:2024/2/1 8:10:50

中国的货币出现较早,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已经普遍开始使用金属货币。但是,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各国的货币都是独具特色的,这些货币的大小、样式、重量都不相同,单位也不一样,极大地制约了当时商业的发展和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当时的货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韩、赵、魏三晋地区流通的布币,二是齐国和燕、赵部分地区用的刀币,三是秦国、东周和西周用的圆形钱,四是楚国用的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开始践行大一统的各项措施,制定秦律、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等措施相继出台,但货币的改革却迟迟未能实行,这主要是因为秦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业不重视,没有认识到货币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原来列国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货币不统一所带来的缺陷开始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国家的税收后各种货币的兑换也成为秦代的一大问题。为了便于国家的税收,也为了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期间,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废除原来六国流通的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秦货币。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于当年发布命令,“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并令李斯全权负责此事。

在李斯的主持下,秦帝国发布了一系列的货币改革方案。

第一,废除各国曾发行的旧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黄金和铜钱两种货币。各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的布帛等物品不再具有货币价值,银、珠宝等物品可作为收藏物品,其价值不变,但必须退出流通领域,不得作为货币使用。为了进一步规范新货币的流通,秦朝还颁布了《金布律》,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货币金融的法规。

第二,规定货币的单位和兑换率。

秦朝统一货币后,规定黄金和铜钱是唯一的货币,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一镒是二十两。铜钱是以半两为单位,每一枚铜钱的重量都是半两,上书“半两”二字。秦朝建立后,虽然布帛被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但在实际生活中秦人仍广泛使用布帛来交换物品,秦朝的《金布律》规定了铜钱和布帛之间的兑换比率,十一个半两可换一块长八尺、宽二尺五的布。

此外,秦朝还规定了秦半两的形制,秦半两仿照周代的圆形方孔钱制作。秦半两在全国的流通,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各异的混乱状态,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后,“孔方兄”就成为历代朝货币的基本形制,因其造型设计较为合理、携带起来也较为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第三,将货币制造权收归国家,以国家信誉保证货币的流通。

秦代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属于国家,私人铸造货币是违法行为。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就记载了非法铸造货币的人被抄家、铸造模具被没收的案例。此外,《金布律》规定,凡是国家铸造的货币,无论成色好坏,都是法定货币,可以正常流通,在使用中,禁止对货币进行挑拣。如果有人拒绝使用新铸货币,就会触犯刑律,包庇者也会连带受到处罚。

李斯等人制定的这一整套政策,无疑会促进秦国的经济交流和商贸发展。但此时的始皇已是垂暮之年了,不久秦人就得知了始皇死于沙丘的消息。此后,秦王朝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中没有坚持多久也就灭亡了,因此,李斯推行的举措并未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此后历朝历代的货币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完成统一货币这一任务后,李斯个人也就完成了他辅佐秦始皇生涯中的最后一个使命。此后不久,秦二世继位,李斯便被赵高陷害,死于非命。

由于秦朝的短命,李斯制定的统一货币的一系列制度,执行的情况可能不是很好。但在另外一条大一统措施上,秦王朝执行得很好,并一直被后世沿用,直至今日我们依旧能看到它的影子。它就是秦始皇的另一条政令——“一法度量衡丈尺”,即统一度量衡。所谓度,就是长度;量,就是容积;衡,就是重量。

秦统一之前,中国的度量衡制和货币、文字一样,都是各个诸侯国自己制定标准,不统一,但随着交往的密切,到战国末期,已经出现了各诸侯国的度量衡制走向一致的趋势。

在度制上,战国时期各国基本一致,即使有差别,也十分微小。当时周王室的1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秦和楚的1尺等于现在的23厘米,相差并不大。当时各国的换算标准也都是一样的: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当时的1分相当于现在的0.231厘米。可见,战国时期各国在度制上基本一致,沿用了周制。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大一统的思想渊源:大一统融合了哪些学派学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个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始皇帝,都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第一次实践了大统一思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始皇都建立起了一套旨在实现大一统的制度,为后来历代王朝的大一统事业提供了观念上和制度上的范本。大一统思想是由始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内容是什么?度量衡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量制上,各国差异较大。当时粮食是按容积计算的,而不是按重量。因此,在度量衡三制中,量制是最为重要的制度。当时,秦、赵、东周和西周等国都有斛、斗、升三个基本的量制单位。文化和经济都较为发达的齐国,在量制上却与他国不同。在齐国,升以上是豆、区、釜、钟四个等级,而且前三个等级是采用的四进制,从釜到钟又变

  • 秦始皇大一统包含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一统理论是融合各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诞生的一套理论系统。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以宇宙一统为哲学基础,以政治一统为核心内容,以天下一家为社会理想。具体来看,大一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天道一统。天道一统是大一统理论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基础可以说是由道家奠定的。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秦统一六国:秦楚之战秦国为何战败 李信为何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王嬴政又把战略重点从中原转移到了南方荆楚地区,并且把下一个攻击的目标锁定为楚国。楚国在战国早期的时候也有过变法活动,当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一年后,吴起担任楚国令尹,开始主持变法。他认为当时楚国兵力弱、国家贫困的原因是“大臣、封君太多”,于是他大力裁减无能的大臣

  • 秦统一六国:王翦击败楚国后为何辞官还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接到李信兵败自杀的消息后,他实在不敢相信,一贯所向无敌的秦军竟然也会失败得这么惨重,沉思了很久,喃喃自语道:“骄兵必败呀!是本王助长了他的骄气,才会有今天的失败。”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的王后,这时起身安慰他说:“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兵败之后,李信将军已经自杀谢罪了,大王也不要过于悲伤了

  • 秦国与匈奴之间是什么关系?匈奴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生的秦帝国面临着一南一北两大威胁,首要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是中国北方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游牧于大漠南北。据《山海经》记载:“犬戎(匈奴)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也记载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王朝的遗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夏朝灭亡后,夏桀被流放,三年后死去,他的儿子淳维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栽赃谋害胞弟杨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广成为太子后,自觉得还是不太稳妥。原因是,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共有五个儿子,杨勇为长子已被废除,次子是他自己,三子是秦王杨俊已经死去,四子叫杨秀,被封为蜀王,这是一个威胁。而老五是汉王杨谅,隋文帝对这位汉王十分宠爱,杨广对此深感不安。杨广深知他这两胞弟与自己不会是一条心,就与杨素共谋先除掉蜀王杨秀,原

  • 越族是什么样的民族?越族的起源和生活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越族是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当时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越即粤,古代“越”和“粤”是相互通用的。百越是战国时代才有的称呼,是对古代越人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也称诸越。百越的百是指多,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在古代这是一个泛指词汇,越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因此百

  • 魏徵和魏征是同一人吗 唐太宗为何将魏徵比作明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总是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死了,朕失掉一面明镜了啊!”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一代名臣魏徵病逝。与他相知甚深的唐太宗李世民颇为痛惜,流着泪说出了以上名言。魏徵(也写作魏征),字玄成,生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

  • 房彦谦为什么被称为隋朝第一清官 房彦谦的碑文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房彦谦出生于公元547年,一生先后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房氏原籍清河。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因为做过燕国的太尉椽,随着南燕国迁都青州,也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今济南市历城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属于齐郡。从此以后,房彦谦一直就把历城当作了自己的故乡。从十六国到房彦谦时,200多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