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大一统的思想渊源:大一统融合了哪些学派学说?

秦始皇大一统的思想渊源:大一统融合了哪些学派学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741 更新时间:2024/1/25 15:39:51

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个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始皇帝,都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第一次实践了大统一思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始皇都建立起了一套旨在实现大一统的制度,为后来历代王朝的大一统事业提供了观念上和制度上的范本。

大一统思想是由始皇实践的,但大一统思想并不是始皇最先提出的,也不是在秦国产生的,它有着十分深刻的历史渊源。“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中,但包含大一统思想的理论和观念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萌发了。

三皇五帝时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曾提出了“万国和”的主张。“万国和”即指天下一家,万国一统。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这种“万国和”的思想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基础。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舜禹巡狩全国各地,让各地势力统统拜服在他们脚下。传说舜就是为了万国一统的事业,死在巡狩的途中。大禹时,对内设立九州,对外建立五服制,开始形成统一观念。九州制可以看做是后来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雏形,它将全国分为九个部分,每部分设立州牧,集中权力于中央,这正是大一统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

商代伊尹提出“其难其慎,唯合唯一”的主张,这是对黄帝的“万国和”思想的发展。在其著作《说命》篇中,他更明确地提出了“天子唯君万邦”的主张。

到了周代,周人继承了“君万邦”的思想,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口号,认为天下的一切都应服从周王室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周代对内实行宗法制,对外实行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各国争霸,但争霸的实质仍然是争夺或维护最高统治权,实现新的天下一统。

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流派精彩纷呈。他们的思想观点虽然大不相同,但大多思想流派和思想家都为大一统观念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当时,儒家和墨家的学说最为流行,有“非儒即墨”之说。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力图维护天下归周的统一局面。他的许多思想都体现着王权至上、政治统一的理念,也被后世奉为天下一统的经典理论。此外,孔子提出了“大同”的思想,即“天下为公”,这里面也包含了一种大一统的社会理想。可以说,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是致力于打造大一统理论的先锋。

墨家学说中,尚同、尚贤的理论也为后世大一统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渊源。墨子认为,如果人人都有自己的主张,那天下就很难统一,必须让百姓与统治者同是同非,逐级统一之后,最终统一于天子,这样天下就能统一了。墨子“尚同”观,实质上是代表了受压迫的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有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以避免自己在战争中死于非命。

春秋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学派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将“道”的哲学观念和“一”的思想相结合,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是归于自然,回归到“道”。无论如何变化,最终归于“道”这个“一”。

孟子画像

到了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统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当梁惠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时,孟子说:“定于一。”当梁惠王问如何才能使天下安定时,孟子回答只有统一才能安定。孟子认识到天下不会永远处于列国纷争的时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统一。

集儒法于一身的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法家学派的韩非、李斯的老师。他提出了“四海之内共一家”的观点,认为天下“分久必合”,要用儒法结合、礼治与法治相互运用的方法,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

法家学派是战国时代的宠儿,他们是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设计师和建造者。当认识到天下统一已是不可避免之事的时候,他们没有提出过多虚的观点,而是做出了许多实的事情。例如,韩非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统一,因此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集中君权、富国强兵这些可以实实在在实现的理论上。最终,韩非虽死,但他的理论却被始皇和李斯践行,完成了秦国的统一事业。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内容是什么?度量衡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量制上,各国差异较大。当时粮食是按容积计算的,而不是按重量。因此,在度量衡三制中,量制是最为重要的制度。当时,秦、赵、东周和西周等国都有斛、斗、升三个基本的量制单位。文化和经济都较为发达的齐国,在量制上却与他国不同。在齐国,升以上是豆、区、釜、钟四个等级,而且前三个等级是采用的四进制,从釜到钟又变

  • 秦始皇大一统包含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一统理论是融合各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诞生的一套理论系统。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以宇宙一统为哲学基础,以政治一统为核心内容,以天下一家为社会理想。具体来看,大一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天道一统。天道一统是大一统理论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基础可以说是由道家奠定的。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秦统一六国:秦楚之战秦国为何战败 李信为何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王嬴政又把战略重点从中原转移到了南方荆楚地区,并且把下一个攻击的目标锁定为楚国。楚国在战国早期的时候也有过变法活动,当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一年后,吴起担任楚国令尹,开始主持变法。他认为当时楚国兵力弱、国家贫困的原因是“大臣、封君太多”,于是他大力裁减无能的大臣

  • 秦统一六国:王翦击败楚国后为何辞官还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接到李信兵败自杀的消息后,他实在不敢相信,一贯所向无敌的秦军竟然也会失败得这么惨重,沉思了很久,喃喃自语道:“骄兵必败呀!是本王助长了他的骄气,才会有今天的失败。”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的王后,这时起身安慰他说:“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兵败之后,李信将军已经自杀谢罪了,大王也不要过于悲伤了

  • 秦国与匈奴之间是什么关系?匈奴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生的秦帝国面临着一南一北两大威胁,首要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是中国北方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游牧于大漠南北。据《山海经》记载:“犬戎(匈奴)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也记载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王朝的遗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夏朝灭亡后,夏桀被流放,三年后死去,他的儿子淳维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栽赃谋害胞弟杨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广成为太子后,自觉得还是不太稳妥。原因是,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共有五个儿子,杨勇为长子已被废除,次子是他自己,三子是秦王杨俊已经死去,四子叫杨秀,被封为蜀王,这是一个威胁。而老五是汉王杨谅,隋文帝对这位汉王十分宠爱,杨广对此深感不安。杨广深知他这两胞弟与自己不会是一条心,就与杨素共谋先除掉蜀王杨秀,原

  • 越族是什么样的民族?越族的起源和生活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越族是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当时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越即粤,古代“越”和“粤”是相互通用的。百越是战国时代才有的称呼,是对古代越人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也称诸越。百越的百是指多,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在古代这是一个泛指词汇,越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因此百

  • 魏徵和魏征是同一人吗 唐太宗为何将魏徵比作明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总是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徵死了,朕失掉一面明镜了啊!”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一代名臣魏徵病逝。与他相知甚深的唐太宗李世民颇为痛惜,流着泪说出了以上名言。魏徵(也写作魏征),字玄成,生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

  • 房彦谦为什么被称为隋朝第一清官 房彦谦的碑文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房彦谦出生于公元547年,一生先后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房氏原籍清河。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因为做过燕国的太尉椽,随着南燕国迁都青州,也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今济南市历城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属于齐郡。从此以后,房彦谦一直就把历城当作了自己的故乡。从十六国到房彦谦时,200多年间,

  • 秦攻百越之战耗费了多长时间?为什么要攻打百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前218年,始皇命赵佗和屠雎率领五十万秦军扑向百越。对于此次战争,各类史书的记载都语焉不详,《淮南子》的记载如下。“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