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九龄简介张九龄生平经历人物评价介绍张九龄是怎么死的

张九龄简介张九龄生平经历人物评价介绍张九龄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007 更新时间:2024/1/15 12:44:59

唐朝著名宰相同时还是一名诗人的张九龄是个怎样的人?张九龄的人物评价怎么样?张九龄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张九龄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资料吧!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张九龄生平经历介绍: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被授予校书郎官职。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神龙四年夏,奉使岭南,就便省亲。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

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馅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然而,意见并不总是一致,过了三年,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并不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张九龄出入岭南,也走过这必经之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广州已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

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张九龄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路修成之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

由于梅关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宋代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岭路对他们来说是最快捷便当的通衢大道。张九龄居家时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成知己。开元五年(717年)夏秋之间,他与王履震联袂来到广州,写下《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诗。

开元六年(718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返京时,王司马一直送到大庾岭上。到京后,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又升迁司勋员外郎。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张九龄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

然而张说选定从行登山的官员,许多是官阶较低且己之所亲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张说对玄宗所赏识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压制不理,张九龄提醒他“不可不备”,张说没放在心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张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元二十七年,张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张九龄是怎么死的?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张九龄人物评价怎么样?

张九龄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以诗歌艺术成就为高。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岭南豪迈亢直的民风,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雄厉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又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以下这首《望月怀远》可窥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天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代,岭南尚在开化之中,张九龄的诗歌创作成就,对岭南诗派的开创、形成和发展壮大,起了迪作用。后起广东诗人,如宋代余靖、元末南园五子、明代南园后五子、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简、宋湘,在他们的诗歌中,都可以有形无形地见到张九龄的影响,逐步形成岭南诗派的独特风貌。清人屈大均在论及岭南诗歌的两大流派时,曾说:“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以道为诗,自白沙始。”这是很中肯的。张九龄文集《曲江集》仍留传后世。

以上关于张九龄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相关标签和专题!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中宗李显简介李显生平经历历史评价介绍李显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中宗李显是怎样的一位皇帝?李显的历史评价怎么样?李显生平经历了哪些事件?李显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的资料介绍吧!唐中宗李显简介: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人,656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

  • 唐穆宗李恒简介生平经历介绍李恒是怎么死的光陵在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穆宗李恒生平经历了哪些事件?唐穆宗李恒最后是怎么死的?唐穆宗光陵在什么地方?一起了解一下吧!唐穆宗李恒简介:唐穆宗(795—824)即李恒,初名宥。唐代皇帝。公元820—824年在位。宪宗第三子。封建安郡王,进封遂王。元和七年(812),立为太子。后为王守澄等拥立。即位后,耽于宴游,不以国事为意。

  • 吴中四士是谁吴中四士生平资料介绍代表作品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吴中四士是指谁的?一起了解一下吴中四士生平资料及其代表作品吧!吴中四士是谁?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

  • 唐顺宗李诵简介生平经历介绍李诵是怎么死的墓地在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顺宗李诵是一位怎样的帝王?李诵生平经历了哪些事件?李诵是怎么死的?李诵的墓地在什么地方?一起了解一下吧!唐顺宗李诵简介:唐顺宗李诵(761年1月8日―806年),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初封宣城郡王,后进封宣王,779年立为太子。805年,唐德宗驾崩,

  • 唐宪宗李纯简介李纯生平经历介绍李纯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宪宗李纯生平经历了哪些事件?李纯是怎么死的?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帝王李纯吧!唐宪宗李纯简介:李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出生在长唐宪宗安宫中。唐宪宗李纯生平经历介绍:李纯出生时,正是皇曾祖代宗(李豫)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时,祖父德宗即位,父亲顺宗被立

  • 张志和简介张志和生平经历诗歌作品介绍张志和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诗人张志和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张志和有哪些诗歌作品流传于世?张志和是怎么死的?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张志和的资料和故事介绍吧!张志和简介: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

  • 唐敬宗李湛简介生平经历介绍李湛是怎么死的墓地在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敬宗李湛生平经历了哪些事件?唐敬宗李湛是怎么死的?死后的墓地在哪儿?一起了解一下唐敬宗李湛吧!唐敬宗李湛简介:唐敬宗李湛(809~826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4-826年在位),唐穆宗李恒长子,唐文宗李昂和唐武宗李炎兄长,母为恭僖太后王氏。元和四年,生于大明宫别殿

  • 三省六部制简介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省六部制简介:三省六部制是哪三省?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三省六部制简介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

  • 唐武宗李炎简介生平经历介绍李炎是怎么死的墓地在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帝王李炎生平有哪些经历?李炎最后的结局怎么样?李炎是怎么死的?李炎死后葬哪儿了?墓地在什么地方?一起了解一下吧!唐武宗李炎简介: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

  • 孟浩然简介孟浩然生平经历历史评价介绍孟浩然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有着怎样的生平经历呢?孟浩然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历史评价怎么样?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孟浩然的历史相关资料吧!孟浩然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