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中被“忽略”的2位隐士,一文一武,至死都没有出山

三国中被“忽略”的2位隐士,一文一武,至死都没有出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785 更新时间:2024/2/17 9:03:31

三国时期是一个大乱世,这个时代出现了诸葛亮、司马懿、周瑜这样的谋臣,也出现了五虎上将、五子良将这样的大将。而且同样还有两位能力极强的隐士,他们一文一武至死都没有出山。

司马徽不贪恋名利

这个文士则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他出生于汝南名门望族,从小开始便表现出了极高的智商,乡里人都认为他长大以后一定可以位列三公。因为名声在外,司马徽二十岁就被举为孝廉,然后被汉桓帝征召到朝廷里面任职。刚开始司马徽非常亢奋,毕竟那个时代除了他之外没人享受皇帝的青睐,所有人都来巴结他。

但后来司马徽发现朝廷太腐败,汉桓帝虽然喜欢让大臣们提意见,但实际上只是走一个过场,甚至从来没有采纳过任何一条意见。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不惜用宦官来制衡文官、武将集团。而宦官们本身没有什么见识也没有能力,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甚至把家族内同样不学无术的人安插到朝廷中,以至于整个朝廷被宦官们弄得乌烟瘴气,老百姓负担非常重。

司马徽本想劝桓帝,但桓帝并没有给他觐见的机会,这使得司马徽心灰意冷,愤然辞官回家。原本荆州牧打算启用司马徽为別驾,但司马徽看出了他的野心,这个人只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而不是为老百姓做事,特意婉言谢绝。在众人的帮助下在南阳地区搭了几间茅屋,然后又招收一些少年做学生。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曾经碰到过司马徽,特意以天下老百姓的安危,自己的志向和集团内第一军师的身份邀请司马徽出山。而司马徽并没有辅佐刘备的意思,只是和他谈天论道,教授立身做人的道理。送刘备出门时还嘱咐刘备一定要好好对待自己的手下,好好对待老百姓,不要让老百姓失望。刘备夷陵之战那年司马徽在南阳离世。

童渊不愿意为世俗牵绊

这个武将则是被称为''枪神''的童渊。他本是一个游侠,年少开始就在乡间行侠仗义,成年后又开始游历山川。曾经游历边疆的时候遭遇鲜卑骑兵劫杀百姓,童渊干净利落解决鲜卑骑兵后把财物分给老百姓,从他们口中得知这样的事每天都在边境上演,希望童渊能够保护他们村庄。当时童渊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为了老百姓的安全,特意在边境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用匈奴、鲜卑、乌桓等异族人的性命完善自己的武艺,最终进入武道巅峰。

传说某一次鲜卑单于想要大规模进入幽州劫掠,但在某一天晚上整个鲜卑营帐却被童渊翻了个底朝天,乌桓单于、大将、千夫长、百夫长等人全部被童渊刺杀,童渊由此得到了''枪神''的名号。不论是皇帝还是州刺史都希望童渊能够入仕,但童渊不愿意被世俗牵绊多次拒绝。

童渊年老时曾经路过常山赵家庄,在一群孩童里发现了骨骼惊奇的赵云,得到赵云家人的允许后收他做关门弟子,尽心尽力培养赵云十余年时间,把自己一身武学全部传授给赵云。当赵云出师的那一天,童渊特意把自己的银枪送给赵云,叮嘱他这杆枪只会杀敌,不杀自己人。赵云含泪拜别童渊,当刘备拿下荆州的那一刻赵云曾经试着接童渊到荆州享福却找不到师傅的踪影,天下间也没人知道童渊的去向。

虽然不出山但弟子表现非常活跃

或许很多朋友不知道,虽然水镜先生没有出山,但他的弟子们却是天下的弄潮儿,他的弟子有徐庶、崔州平、诸葛亮、庞统。徐庶是刘备第一个接触的顶级军师,轻而易举识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赤壁之战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晚年还帮曹魏安定北方边境。崔州平在曹操南征时加盟,由荆州別驾做起,经历了青州刺史、徐州刺史、冀州刺史等职务,为曹魏大后方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诸葛亮和庞统被大家熟知,也是刘备集团最重要的两个谋士,刘备因为他们两人成立蜀汉,蜀汉也因为失去他们两人败亡。

童渊的弟子除了赵云之外还有张任和张绣。张绣在童渊身边学习6年,出师后回到武威,从一个小兵卒做起,踩着无数匈奴人头爬上将军的职务,被称为''北地枪王'',后来割据宛城成为一方诸侯。曹操攻打张绣时曾被张绣反杀,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被张绣击杀。张任跟随在童渊身边7年,出师后成为益州的一个步卒,剿灭无数黄巾贼成为将军,因为能力被刘焉欣赏,最后全权负责益州的军事布防,堪称益州第一大将。刘备攻略益州时张任射死凤雏庞统,后来因为拒不投降被刘备处死。

小结

像水镜先生司马徽和童渊这样的高人,假如出山辅佐一位君主的话,或许天下格局又不一样了。假如他们愿意共同辅佐曹操、刘备、孙权其中一个势力的话,或许这个势力将有极大的可能完成统一。

奈何隐士就是隐士,可能也是看透了世界,可能也是没有倾心的君主,所以才愿意埋没自己的才华,执意让所有人忽略自己。但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明明有能力安定天下,有能力改善天下人的生活,但却不愿意为天下人做点贡献,这样的人是不是太过自私了呢?

更多文章

  • 明朝废除丞相,满朝文官群龙无首,朱元璋:那就让衍圣公顶上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衍圣公简介,明朝灭亡后的文武大臣下场,当代衍圣公是谁

    朱元璋采取的策略就是逐步提高孔氏家族的地位。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就让五十五代衍圣公孔克坚前来南京觐见。在同年,因为孔克坚有病在身,朱元璋直接让孔克坚的嫡子孔希学承袭衍圣公。从此开启了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与朱元璋长达十四年的友好交往。洪武七年,朱元璋特此下诏免除衍圣公所有的土地税。但老朱感到

  • 三国演义中赵云为什么不被刘备重用,说一说常山赵子龙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演义中赵云的五个重要故事,赵云就是赵子龙吗,三国的赵云为何不被刘备重用

    刘备为何不重用赵云常山赵子龙,这个名号在三国时期是极为响亮的,他的实力并不亚于吕布,而且一方枭雄曹操也是对他赞赏有加,只恨没能引入自己帐下。但是有人发现,能力出众的赵云在归到刘备麾下数十年里,在战略层面上貌似没有什么重大贡献,认为刘备没有重用赵云。那么真的是刘备不重用赵云吗?刘备认为后来的魏延勇冠一

  • 明朝大文豪张岱也是个“吃货”,最爱肥美的十月河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岱简介,明朝吃货张岱,清朝的张岱出过哪几本书

    张岱年轻的时候,有点玩跨子弟的风格,张岱自己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其祖上从高祖开始就在明朝朝廷做官。在这样的家庭下,张岱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长大了更是不得了,跟着京城的少爷们混,好的坏的都学会了,就是在这时候,张岱迷恋上了各地的美食。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就说到,“越中好吃的没有超过我的”。张岱

  • 张献忠攻下成都,发现一尊人像,凑近一看惊叹道:朱元璋真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献忠的罪恶人生,张献忠为何要挖朱元璋的坟墓,成都张献忠墓

    这张人皮,就是明朝屡立战功的凉国公蓝玉的人皮。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则是太子朱标的岳父,因此蓝玉作为太子妃的舅父,一直以来相当维护太子朱标。蓝玉从军的时候,一开始是在开平王常遇春手下效力,做事既有胆量又有谋略,面对敌人毫无惧色,多次立下战功。为此,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对蓝玉夸赞有加。蓝玉的从军

  • 虎父无犬子,建安文坛三领袖——曹操、曹丕、曹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魏武帝曹操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 ,小名阿瞒,安徽亳州 人,父亲曹嵩 是得宠宦官曹腾 的养子,官至太尉 。曹操二十岁举孝廉 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 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 ,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 商朝是外来民族还是华夏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商朝的先祖是谁? 根据《史记·殷本纪》,商朝的始祖是契,他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契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因此他的后代以国为姓,称为商人。根据《竹书纪年》,商朝的始祖是子至,他是颛顼的儿子,昌意的弟弟。子至被封于亳(今河南省亳州市),因此他的后代以国为姓,称为亳人。从这两种说法

  • 渴望大海的姓氏,祖先被妲己挖心,如今1400万后裔全挤在海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中国人,可以说对自己姓氏都含有特殊感情,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对姓氏如此热衷的民族。你看咱们中国人见面,不熟悉的人打开话匣子的第一句话总是“您贵姓?”,如果恰好碰到同姓,那好感立马提升,寒暄着500年前是一家。中国人之所以对自己的姓氏自豪,其实还是源自于祖先崇拜,因为咱们每个人的姓氏都是老祖宗传下来

  • 夏朝后裔何在?其中一支周初被封公爵,孔子还曾亲自拜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之所以说夏朝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春秋战国时代,夏朝流传下来的诸侯国还有多个,其中一个周初被周武王封为公爵,且孔子还亲自考察过,甚至说出“夏礼吾能言之”。尤为重要的是,甲骨文中还真记载了这一个诸侯国!夏朝,姒姓,大禹奠基,夏启建立,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

  • 夏朝遗民迷踪:杞国风云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商汤于鸣条打败夏桀,成为天下共主后,并没有对夏族赶尽杀绝,而是将其遗民封到了“杞”。 “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留侯世家》 二里头文化 青铜牌饰商武丁时曾为“杞侯”卜卦,询问其是否生病,可见当时商王与杞关系非比寻常。 武丁时的卜辞: “贞杞侯蓺(yì),弗

  • 演员爱新觉罗·启星,为刘德华破例出演宫廷戏《富春山居图》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每当王朝政权交替时,皇族成员就会成为各方势力追杀屠戮的对象,下场很少有不惨烈的,但是清朝当时14万多的爱新觉罗氏却躲过了厄运,原因是当时革命政权为了尽早结束帝制实现共和,两方政权协定签署《清室优待条件》,除清帝溥仪可居住在皇宫并保留称号外其他爱新觉罗皇室虽然不再享有特权,幸运的是也没有没有被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