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414 更新时间:2024/2/21 8:49:52

后世有关大明永乐朝一直都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永乐皇帝朱棣乃是太子朱高炽“征北大将军”,因为自永乐八年起,朱棣就一直在不断地亲征北伐蒙古,一直到他驾崩的永乐二十二年都未曾停止,朱棣本人也是在回北京的路上驾崩的,而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明的国政,大多数时候都是由太子朱高炽主导的。

当时叫做“太子监国”

所以朱高炽掌握大权,不是在他登基的时候才开始算起的,早在永乐七年的时候,朱高炽就已经是大明实际上最高的权力拥有者了,严格来说,朱高炽掌握大明实权,长达十五年之久。

这也难免后人拿这件事来开玩笑,说朱棣更像是一个北伐的将军,真正的皇帝实际上是朱高炽,但朱棣的北伐艰难,朱高炽的监国也不轻松,就是监国的十几年时间里,朱高炽把自己的身体给熬残了。

其实就算是朱高炽自己当皇帝都没那么辛苦,但他头上还有一个皇帝父亲,这对他而言,心理压力非常大。

普通的皇帝只要管理好国政,不用担心别的,而朱高炽则是还要控制“尺度”,做得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一旦做得太好了,就会喧宾夺主,引起朱棣猜疑,一旦做得差了,那么大明朝就将颠覆,朱高炽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一步步熬过来的。

朱高炽本身的“毛病”。

作为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朱棣有点不像,因为他是一个好吃懒动的人,未必是懒做,但肯定是懒动,这导致了朱高炽和父亲朱棣、弟弟朱高煦魁梧雄壮的身材截然不同,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胖子。

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朱高炽到南京读书,当时给皇子皇孙们也有安排“骑射”的课程,而朱高炽的骑射成绩也不算差,但朱高炽对于军旅之事那是完全不感兴趣,对文政、人心却有着独到的观点。

造成朱高炽这种特质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朱元璋的“青睐倾向”。

因为朱元璋最爱的长子朱标,而朱标自幼被朱元璋以各种文人熏陶的方式培养,朱标的军事能力肯定比不上二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可朱标的治国能力、经学能力却是非常突出,朱元璋非常喜爱长子。

不管朱标是因为擅长文政从而被朱元璋钟爱,还是因为被朱元璋钟爱了才刻意培养擅长文政,这都说明了朱元璋更爱文人而不是武人,而朱高炽虽然是朱棣长子,但关于燕王世子的身份,能做决定的人是朱元璋而不是朱棣,所以朱高炽就有意变成祖父青睐的人物。

事实上,朱高炽成功了,因为朱元璋对朱高炽的印象很好,认为朱高炽有人君之才,也册封了朱高炽为燕王的继承者,立为燕王世子,而朱棣更为偏爱的次子朱高煦则是被朱元璋“排斥”,因为朱高煦性格暴戾、喜怒无常,让朱元璋觉得这小子没救了,所以朱高煦争不赢朱高炽,跟朱元璋的安排有一定的关系。

但朱高炽走的这条路线,对他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朱高炽本身就是爱吃、懒动的一个人,平时不参与戎马之事,朱高炽的身体越来越肥胖,这种肥胖在年轻的时候倒还没什么,随着年龄增大,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朱高炽的毛病就越来越多。

靖难之役时,朱高煦数次冒死营救父亲,这让朱棣在主观情绪上偏向立朱高煦为储,于情于理,朱高煦都是他最爱的儿子,也是最像他的儿子,因此朱棣常常告诉朱高煦,你大哥身体并不好,你要加把劲,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努努力,或许我就把储君换成你了

所以不为别的,朱高炽曾经就差点因为身体的原因丢掉储君的位置,这也意味着朱高炽在靖难之役时期,他还只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体就开始有问题了,问题还严重到朱棣说出了“易储”的话,可见问题严重。

毕竟朱高炽是朱元璋钦点的继承人,朱棣虽然敢造建文帝的反,但朱元璋的安排他不敢不从,因为他造反靠的就是朱元璋儿子的身份,所以易储对于朱棣来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另外,在朱棣北伐期间,朱棣听说在北京的朱高炽经常一天吃好几顿,朱棣听到这个消息气不打一处来,因为朱高炽明明都这么胖了,还在不停地吃,这就是在“自取灭亡”,因此朱棣下令让厨房不允许给朱高炽吃那么多顿,可朱棣终究不在北京,吃多少不还是朱高炽说了算。

所以朱高炽明知道自己有病,还硬要放飞自我。

庞大的监国压力压垮了朱高炽。

朱棣登基后,在立储的问题上摇摆不已,他到底是听亲爹的话,继续立朱高炽为储,还是坚持自己的内心,将功劳更大的朱高煦立为太子,想来想去都是想不明白。

但随着永乐朝建立了一段时间后,朱棣还是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因为当他坐上皇帝这个位置的时候,他站在了一个朱元璋曾经看问题的位置:

他发现治国似乎还是得靠仁君。

朱高煦有战功,但大概率是跟他一样的“善战之君”,而经历过靖难之役后,大明其实是承受不起太多的战争负担,所以为了让天下休养生息,朱棣明白让朱高炽当继承人更合适,就像朱元璋当年培养朱标一样的。

而从永乐七年开始,朱棣还多了一个北伐蒙古的职责,为了抑制蒙古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北伐有充足的后援,朱棣在北伐之前安排了太子朱高炽监国,虽然表面上说是暂时性的监国,可事实上,永乐朝因为靖难之役造成的创伤,还有漫长的北伐,朱高炽承担的乃是一个沉重的国家元首之职。

朱棣在前线打仗是爽了,建立了一代英明,但问题是,打仗总需要粮草,总需要士兵,总需要银子吧,这些东西从哪里来?

当然都需要朱高炽来安排。

朱棣登基后,重用了宦官并奠定了中央的“内阁”官制,这是继朱元璋废除丞相、独揽六部大权后的一种补充改革,这些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方便皇帝执政,但朱棣却不是内阁制度的最早受益者,朱高炽才是,因为监国太子等同于在朝的皇帝,对这些制度的应用也是十分需要。

第一次永乐北伐,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也不算短,将近两年的时间都已经让朱高炽忙得焦头烂额,而在第一次北伐归来不久的永乐十一年,朱棣策划第二次北伐。

之所以第一次北伐后要回来看看,一是为了解决粮草等问题,其次则是回到南京考察太子的监国工作,并且“提醒”太子不要拉帮结派,朱棣一方面把权力全部放给太子,一方面又在提防朱高炽建立朋党,以便来架空他的皇权,所以这也是朱高炽困难的地方,他需要无时不刻打消父亲的多疑,不然又会造成父子相疑的局面。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朱棣展开了多次北伐,朱高炽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即便是朱棣在展开北伐的同时,永乐一朝还能有一个“永乐盛世”之称,这一切都归功于朱高炽对王朝的经营,他一方面劝导朱棣不要效仿汉武帝穷兵黩武,一方面又在筹集钱粮送往北方。

所以北伐看似只是朱棣一个人的丰功伟绩,他的后勤总司令朱高炽也是劳苦功高的大功臣,也是朱高炽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在朱棣后期,朱棣根本就没有提过易储的事情了,因为朱高炽有资格,他真的有资格当皇帝。

对于朱高炽来说,还有一件事让他心力交瘁,那就是“迁都北京”。

迁都北京,这是朱棣在登基之后就确定的事情,因为朱棣是坐镇北京的藩王出身,朱元璋交给他“保家卫国”的任务始终刻在他的骨子里,因此成为皇帝后,朱棣不忘“天子守国门”,与其在南京指挥藩王抵御敌人,不如直接北上北京,以北京为门户,守卫燕云十六州以及中原世界。

其次,南京是建文帝的立身之处,不管建文帝再怎么被朱棣扫出南京,终究有他的“根基”在此,比如始终不臣服朱棣的方孝孺,就是最好的例子,明面上反对朱棣的只有方孝孺这些人,但背地里盯着朱棣的人肯定不少,所以为了避免在南京被颠覆,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而迁都事宜,也不可能是北伐的朱棣来主导,只能让太子朱高炽来主导,朱高炽监国的几年还包括了“考察北京”的工作,这对朱高炽而言是难度很高的事情,因为他的大伯朱标,当年就是为了迁都西安从而考察陕西,在陕西的时候就染上了病,回来不久后便离世了。

毕竟古代社会的路途破烂不堪,而且通行的时间需要非常就,一路的颠簸还有南北气候的转变,让人的身体受不了是常事,更别说朱高炽的身体比起朱标根本就好不到哪里去,让朱高炽颠簸几次,朱高炽也是在消耗生命罢了。

因此朱高炽对于自己的太子之位从来都不贪婪,朱高煦数次想夺,朱高炽都没有和他斗起来,正是因为朱高炽知道自己身体根本无法支撑大业,但朱高炽豁达,他的儿子朱瞻基却没有那么大方,朱高炽也需要对儿子负责,假如他把皇位拱手相让,朱瞻基就要死在朱高煦的手里。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驾崩于榆木川,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亲征,在归来的路上就撒手人寰,做到了“君王死社稷”的人君职责,而在朱棣驾崩时,朱高炽其实都已经“风烛残年”了,虽然还是壮年的岁数,但身体实际上已经破败不堪了。

本来这种状态的朱高炽是很难保住皇位的,因为在前线战场的汉王朱高煦拥有着最强实力的明军,而朱高炽身边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被淘汰下来的明军,如果朱高煦发动叛变,朱高炽根本挡不住。

可朱高炽监国多年,跟朝廷大臣有着非常牢固的关系,不管是杨士奇还是杨荣,还有张辅、薛禄等人,他们都支持朱高炽登基,这种做法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朱高炽性格温和,也不向往穷兵黩武的武功,所以朱高炽迅速登基,控制一切。

自观天象,预言死亡。

在整个大明王朝中,朱高炽对自己的死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最豁达的,某一天他夜观星象,看见天上的星辰有所坠落和升起,这就正是预示着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他召来了蹇义、杨士奇这些人说了一番“遗言”。

他说他监国二十年,中间受过的苦太多了,既要管好国家,又要小心猜测朱棣的意思,这种难度是成倍增加的,对于朱高炽来说也非常痛苦,这些话正体现了朱高炽的绝大部分伤害,就是在监国时期积累的,而朱高炽的基础病被这些情况所诱发,所以他的生命即将走到了尽头。

在朱高炽驾崩的两天前,他忽然发病卧床不起,而关于他的症状,唯有“中风”最适合解释,他本身因为肥胖本就有一点高血压症结,而高血压的最大危害,就是会发生中风事件。

朱高炽躺下后,他让人将朱瞻基从南京召回,还没等到朱瞻基回到北京,他便已经去世了,他留下遗诏,让朱瞻基继承皇位,而他在位时候的多项举措,也只能由朱瞻基来进行了,他已经无法继续完成了。

说朱高炽是“暴毙”,这到底是算的,可暴毙的背后,却又是一个有着大量基础病的朱高炽,自他还是世子时期,关于他“身体不好”的说法就已经不罕见了,所以他能活到朱棣驾崩,自己再当几个月皇帝,这实属非常难得了。

据说朱高炽在驾崩前的几个月还吃了“仙丹”,但这种寄托在古代所有帝王都无果的渺小愿望,又怎么可能实现,更别说仙丹会积累毒素,这只能是加剧他死亡的诱因罢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看完《三国演义》,好像不了解孙权的夫人,她们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权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哪些,三国大乔和孙权秘史,孙权的樊夫人

    第一位夫人就是谢夫人了,她是原配,但一生都没有生子,却抚育了孙权妾生的儿子孙登,后来因为孙权有了更漂亮的小妾,就被冷落,抑郁而终,孙登也很早就病死了,这是东吴的不幸,因为这位曾今的太子品德才能都是被东吴百姓喜爱的。第二位夫人,是吴郡富春县的徐夫人。她的父亲叫徐琨,是吴郡的豪族,曾经跟着孙坚、孙策南征

  • 文学鉴赏:浅谈士大夫阶层在宋代的发展,看完涨姿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李鸣复在奏折中说:“国家设科以取士,公卿大夫由此其选,所以正国致君者在是,所以济时拯世者在是,所以美教化移风俗者亦在是,一时之去取,异日之理乱系焉,可不谨哉!”他还提出,如果士气沮丧,很快就会人才萎靡,没有良才可用。因此,为了稳固和加强君主的权利,必须整肃士风。受朝廷的引导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北宋时期

  • 朱元璋的儿子朱檀荒淫无道,被处以“髡刑”,“髡刑”是什么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髡”本意是剃发,而“髡刑”就是用刀将犯人的头发刮光,使之失去头发。在古代,头发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因此,髡刑是一种严厉的羞辱刑罚,其效果比仅仅的鞭打和监禁更为深远。在中国古代,髡刑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刑罚,被用来惩罚各种罪犯,包括盗窃、叛逆和不敬等行为。在历史上,髡刑的应用越来越少,最终在民

  • 三国:真正的虎将只有三个半,1个成虎,2个成神成圣,半个成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最著名的八大名将,三国真正厉害的虎将,三国中死得最冤的8大名将

    三国演义在正史三国的基础之上,虚构杜撰一些内容,用其艺术的手法来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演义中,常有“五虎将”的说法,乃关羽、张飞、马超、赵云与黄忠。其五虎将为蜀汉势力的建设立下灼灼功绩。然而在正史中,却并无此说法。笔者今天来谈谈正史中的“虎将”,其实历史上真正的“虎将”只有这三个,不对……三个半。三个

  • “烛影斧声”事件推演,赵光义如何通过三步走夺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光义文治武功,赵光义为什么叫车神,赵光义小周后第一次见面

    著名的“烛影斧声”事件,过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赘述了。笔者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也就是当时的局势,赵光义大权在握,只等继位。那么,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权利的顶峰的。第一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武将文臣,最亲近的助手赵光义和赵普策划了陈桥兵变,他们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赵光义封殿前都虞候,赵普任谏议大夫。赵

  • 鲁肃少年时便有侠义之风,给孙权的“榻上策”为其指明战略方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少年豪杰,侠士之风鲁肃是临淮东城人氏,生于熹平元年(172年)。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死了,由祖母抚养长大。虽有幼年丧父之痛,鲁家仍富甲地方,史书称“家富于财”。长大成人后,鲁肃一表人才,“体貌魁奇”,他深受时代精神影响,“有壮节”、“好为奇计”。时值天下动荡,乱世将至,鲁肃知道在乱世一定要有生存的本

  • 赵匡胤迁都洛阳,群臣反对,悲愤做出一预言,百年后成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有着恢复汉唐疆域雄心的赵匡胤一直想迁都洛阳,却始终被群臣所反对。面对反对的群臣,悲愤的赵匡胤当着满朝文武说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结果没想到,在宋朝建国百年之后应验。那么赵匡胤究竟说了什么预言? 定都开封 宋朝一直都自认为是汉唐的传承者,是三皇五帝一脉延续下来的正统唯一合法继承者。在建国之初,赵宋就打算

  • 魏延明显的性格缺陷无法拯救蜀汉,反而会加速蜀汉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些野史称,在明朝末期,当李自成的闯军包围北京城时,皇宫内的许多宦官出城投降;其中一个就这么感慨:“魏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也许是所能看到的、最离谱的替魏忠贤洗白的说辞。魏忠贤带给明朝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就如同对一个本就百病缠身的肌体再下一剂毒药、让其彻底失去了自我运行的能力,难道因为当时的躯体

  • 宋仁宗在皇后寝宫遇刺,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生死两皇后 宋仁宗在位期间,一共出现了3次生死两皇后的场面,这对极其看重礼制的宋朝皇室来说,是极为不寻常的。而导致这一切的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他对自己的两任皇后都非常不满。1.第一次生死两皇后宋仁宗在位早期,刘太后临朝称制,威震天下,始终不肯归还朝政,二人之间有极大的冲突。朝政上如此也就罢了,但是宋仁

  • 项羽破釜沉舟加之援军不断聚集,秦军则士气低落,故取得巨鹿之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章邯发动伐赵之战,在战略上是大错章邯是秦之第一名将,率兵镇压东方叛乱后,接连击破起义军之核心力量,楚王陈胜、齐王田儋、魏王魏咎先后败亡。项梁立楚怀王后,成为反秦起义军中实力最强者。然而,在定陶之战中,项梁被章邯所击杀,楚政权风雨飘摇。正在攻略陈留郡的项羽、刘邦获悉项梁死讯,大惊失色,放弃攻城,匆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