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学鉴赏:浅谈士大夫阶层在宋代的发展,看完涨姿势!

文学鉴赏:浅谈士大夫阶层在宋代的发展,看完涨姿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55 更新时间:2024/1/28 4:24:30

李鸣复在奏折中说:“国家设科以取士,公卿大夫由此其选,所以正国致君者在是,所以济时拯世者在是,所以美教化移风俗者亦在是,一时之去取,异日之理乱系焉,可不谨哉!”他还提出,如果士气沮丧,很快就会人才萎靡,没有良才可用。因此,为了稳固和加强君主的权利,必须整肃士风。受朝廷的引导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北宋时期的文士阶层比以往的历史时期都更关心政事。大批文士都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准备着为朝廷出力。《宋史》中记载:真、仁之世,田锡、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辅冀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由此可见,北宋的士风树立起救时行道的时代精神,文人士大夫在朝廷上发表政见,表现出积极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北宋独特的士风。

以范仲淹和欧阳修为首的北宋文人士大夫,具备了当时文士的典型品格。范仲淹强调“振作士气”和“大历名节”,他自做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一代士风发挥了卓越的引领作用。虽然在三次贬逐中历经磨难,却在士大夫群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下层士大夫,从萎靡不振的士风桎梏中解放出来。范仲淹对于振作士风的影响极为巨大。同时代的欧阳修在政治、思想、史学、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独到见解,他重视士大夫舆论,促使士大夫群体推动北宋政治发展。

正因为士大夫阶层对北宋政治构建的重要作用,这一阶层也经历了主体意识膨胀的历史必然。为了弘扬士大夫的精神和理想,承担重建社会价值秩序的重任,欧阳修主张:“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由此可见,欧阳修强调士大夫需要心定道纯,才能有所作为。而如何心定道纯,必须“师经”,从儒学经典中寻找安邦治国之道,形成北宋独特的文人气质。复兴儒学,要从重振儒士精神开始。《宋史》则称其:“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由于朝廷政策的倡导,北宋文人士大夫群体有了更广泛、频繁的交集。京城与地方文士形成独特的文人群体,举办各种雅集活动。虽然以往也有这类活动,但北宋文人聚会的盛大、频繁是以往所不具有的。

文人群体对于政治、文学和艺术的影响力增加,而且自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有学者说,盛唐的文士主要通过在科举中求仕、边塞当幕僚等方式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造就了辉煌壮阔的盛唐之景,谱写了奋发豪迈的盛唐之音,而宋代的科举活动再度扩大,文士阶层在科举流动,频繁升降的官场中不断浮沉,形成了全国性人才大流动以及以文酒诗会为媒介的文人交往形式,甚至成为了宋代文人的主要闲余活动。这一情景与盛唐的豪迈不同,带着宋代文人独有的娴静、纤媚的精神追求,这一点,从宋代文人的集会形式就能体现。元祐年间,以苏轼为首的“苏门六君子”和仰慕苏轼人格才能的文士们经常举行雅集活动,参与到品诗论道的集会中,形成了著名的元祐文士集团。这一集团具有显著的思想特征和文化影响力,成为北宋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元祐文士集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文士们对政事和文学的重视,与苏轼及盟友的政治地位有很大关系,因此这一集团并不是单纯因为对文学的喜好而集聚一堂,而更多是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有相同的政治见解,对文学艺术的理解也志同道合,拥有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宋代的文士风气密不可分,也是宋代士风与历代文人风气截然不同的重点。文人士大夫形成一种超越功名、怡情自悦、自觉诗意的生活模式,渐渐形成一种崇雅避俗的艺术观,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宋代士风。另外,宋代士风受到当时理学酝酿、成熟的影响,形成了以人的道德主体性为根本的道德人文主义思潮。宋代理学是寻求人的道德自觉,以揭示人生意义和价值、解决人安身立命问题为终极目标的哲学。宋代士风有注重操守,崇尚志节的特征,将“圣人”之境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以道德自律为基础,将个体的自修放在首位,将个体的境界向“圣人”之境靠拢,体现了理学对儒学体系的传承。

但宋代理学并不是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而是强调理性客观的。因此宋代理学家经常突破现实伦理的樊篱而对世界本源进行探讨,将对自身的探索上升到对天地之理的追求。宋代的文人不是以个体意识来探讨自身,而是站在宇宙的高度分析人类的价值、道德、本性、存在,从而给予宋代文人士风更崇高的意义,打造了宋代文人独特的时代精神象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的儿子朱檀荒淫无道,被处以“髡刑”,“髡刑”是什么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髡”本意是剃发,而“髡刑”就是用刀将犯人的头发刮光,使之失去头发。在古代,头发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因此,髡刑是一种严厉的羞辱刑罚,其效果比仅仅的鞭打和监禁更为深远。在中国古代,髡刑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刑罚,被用来惩罚各种罪犯,包括盗窃、叛逆和不敬等行为。在历史上,髡刑的应用越来越少,最终在民

  • 三国:真正的虎将只有三个半,1个成虎,2个成神成圣,半个成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最著名的八大名将,三国真正厉害的虎将,三国中死得最冤的8大名将

    三国演义在正史三国的基础之上,虚构杜撰一些内容,用其艺术的手法来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演义中,常有“五虎将”的说法,乃关羽、张飞、马超、赵云与黄忠。其五虎将为蜀汉势力的建设立下灼灼功绩。然而在正史中,却并无此说法。笔者今天来谈谈正史中的“虎将”,其实历史上真正的“虎将”只有这三个,不对……三个半。三个

  • “烛影斧声”事件推演,赵光义如何通过三步走夺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光义文治武功,赵光义为什么叫车神,赵光义小周后第一次见面

    著名的“烛影斧声”事件,过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赘述了。笔者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也就是当时的局势,赵光义大权在握,只等继位。那么,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权利的顶峰的。第一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武将文臣,最亲近的助手赵光义和赵普策划了陈桥兵变,他们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赵光义封殿前都虞候,赵普任谏议大夫。赵

  • 鲁肃少年时便有侠义之风,给孙权的“榻上策”为其指明战略方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少年豪杰,侠士之风鲁肃是临淮东城人氏,生于熹平元年(172年)。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死了,由祖母抚养长大。虽有幼年丧父之痛,鲁家仍富甲地方,史书称“家富于财”。长大成人后,鲁肃一表人才,“体貌魁奇”,他深受时代精神影响,“有壮节”、“好为奇计”。时值天下动荡,乱世将至,鲁肃知道在乱世一定要有生存的本

  • 赵匡胤迁都洛阳,群臣反对,悲愤做出一预言,百年后成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有着恢复汉唐疆域雄心的赵匡胤一直想迁都洛阳,却始终被群臣所反对。面对反对的群臣,悲愤的赵匡胤当着满朝文武说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结果没想到,在宋朝建国百年之后应验。那么赵匡胤究竟说了什么预言? 定都开封 宋朝一直都自认为是汉唐的传承者,是三皇五帝一脉延续下来的正统唯一合法继承者。在建国之初,赵宋就打算

  • 魏延明显的性格缺陷无法拯救蜀汉,反而会加速蜀汉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些野史称,在明朝末期,当李自成的闯军包围北京城时,皇宫内的许多宦官出城投降;其中一个就这么感慨:“魏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也许是所能看到的、最离谱的替魏忠贤洗白的说辞。魏忠贤带给明朝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就如同对一个本就百病缠身的肌体再下一剂毒药、让其彻底失去了自我运行的能力,难道因为当时的躯体

  • 宋仁宗在皇后寝宫遇刺,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生死两皇后 宋仁宗在位期间,一共出现了3次生死两皇后的场面,这对极其看重礼制的宋朝皇室来说,是极为不寻常的。而导致这一切的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他对自己的两任皇后都非常不满。1.第一次生死两皇后宋仁宗在位早期,刘太后临朝称制,威震天下,始终不肯归还朝政,二人之间有极大的冲突。朝政上如此也就罢了,但是宋仁

  • 项羽破釜沉舟加之援军不断聚集,秦军则士气低落,故取得巨鹿之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章邯发动伐赵之战,在战略上是大错章邯是秦之第一名将,率兵镇压东方叛乱后,接连击破起义军之核心力量,楚王陈胜、齐王田儋、魏王魏咎先后败亡。项梁立楚怀王后,成为反秦起义军中实力最强者。然而,在定陶之战中,项梁被章邯所击杀,楚政权风雨飘摇。正在攻略陈留郡的项羽、刘邦获悉项梁死讯,大惊失色,放弃攻城,匆匆东

  • 为何朱棣要选腿脚不便还肥胖多病的朱高炽继位?看他庙号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朱高炽是一个宽厚仁孝的小胖子 朱高炽是朱棣标准的嫡长子,别看朱棣一生妻妾不少,但他最爱的女人还是嫡妻徐氏,他一生共生育了九名子女,其中有七名子女都是徐氏所生,尤其是他一生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能吸引朱棣一生的女人自然也不是平凡女孩,朱高炽的生母徐氏乃是明

  • 读古|明成祖朱棣为何选择太监之身的郑和,作为下西洋团队的首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那就加入【30天小读计划】每天只需10分钟收获一天所需阅读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