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原吉是什么人?他与永乐帝朱棣是什么关系?

夏原吉是什么人?他与永乐帝朱棣是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776 更新时间:2024/1/19 1:35:38

大明成祖朱棣,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夏原吉,明初名臣。字维喆(ze)。湖广长沙府湘阴人。自幼家境贫寒,少年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抚养。虽家境贫困,但是夏原吉人却非常聪明,从小就刻苦读书。后由当地乡府推荐进入国子监,由此开始接触大明的权力中枢,开其不平凡的一生。

因在国子监读书,有时需要帮皇帝写诰书,其他太学生偶尔会嬉笑,只有夏原吉端正危坐,朱元璋见后便觉得这个人很不平凡,当即便将其升为户部主事。甚至有人弹劾夏原吉,朱元璋都能站出来为他说话,还将那个诬陷夏原吉的官员处死了,可见朱元璋对夏原吉很是赏识。

朱元璋一朝时,夏原吉还只是户部的一个侍郎,也就相当于今天财政部的一个小科员。直到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夏原吉才又升了一次官,被朱允炆擢升为户部右侍郎。

后面的历史走向大家也都知道,建文帝作死暴力削藩,燕王朱棣扛起大旗开始奉天靖难,最终叔叔推翻了侄子登上帝位。朱棣上台后,很多建文旧臣如方孝孺等人宁死不投降,最终不得善终。

而此时依旧在户部任职的夏原吉就没那么迂腐。他和于谦一样,忠的只是国与民,至于谁当皇帝干他何事?况且是建文帝自己作死,这样的皇帝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值得效忠的好皇帝;只要燕王朱棣能够当个好皇帝,反正都是大明朝的天下,效忠谁不是效忠呢。所以,朱棣登基后,夏原吉还是很识时务地继续效忠朱棣。

朱棣一上台便任命夏原吉为户部尚书。此后近三十年中,后面虽又历经仁宗、宣宗两朝,但夏原吉仍然受时任君主的信任,一生都在兢兢业业地为大明打工。

作为掌管钱袋子的户部,其职能包含:赋税俸禄、田地户籍等财政事务。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在哪里做何事都是需要用钱的。

但是夏原吉此人在财政方面天赋卓然,这些繁琐的事务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国库钱财的使用他都能计算分配的妥妥当当,为君王实施推行各种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明朝的永乐盛世和后面的仁宣之治。

二、朱棣为何在临终前跟左右说“夏原吉爱我”?

明永乐二十二年,一代大帝永乐皇帝朱棣病逝于最后一次北征的途中。这位马上天子在临死的时候不是回望自己一生的功绩,也不是思念不在自己身边的子女,而是牵挂着自己的一位臣子。甚至在驾崩前对左右说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夏原吉爱我”。而这句遗言也被记录在正史中了。

明年北征,以粮尽引还。已,复连岁出塞,皆不见敌。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明史*夏原吉传》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夏原吉喜欢我?这个翻译感觉挺雷的。其实古代的“爱”和今天的“爱”意思是不一样的。‘’爱‘’是个古今异义字。今天的“爱”是指感情、爱护、喜欢。而“爱”在古代则是指忠爱、效忠。朱棣这句临终遗言其实是说“夏原吉有忠爱我之心”或者是“夏原吉对我很忠诚”。那么为什么朱棣会这样说呢?

虽然夏原吉在永乐一朝深受朱棣器重,但如果把大明朝比作一个公司,老板和财务总监肯定是有冲突的。毕竟一个是为了开拓事业各种花钱,一则是是精打细算,能少花钱就少花钱。

而朱棣又是个好战的皇帝,所以,永乐十九年因为北征事件,朱棣和夏原吉这对君臣就爆发冲突了。朱棣想北征,但是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持,就向户部尚书夏原吉要钱。但是夏原吉觉得北征劳民伤财,加之当时朱棣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所以他反对北征。

本来被臣子反对,朱棣已经大为恼火了。后面朱棣询问其他大臣,结果均被反对,甚至反对理由都和夏原吉的一样。这下朱棣直接暴走了,认为夏原吉与其他官员结党,直接将夏原吉和那几个官员抄家下狱了。但夏原吉为官太过清廉,锦衣卫在夏原吉家中啥都没抄到。

虽然将夏原吉下了大狱,其实朱棣内心是知道原吉并不是真和官员结党。但为了自己作为君王的面子,他只能如此。所以,朱棣在临死时才会说一句“夏原吉爱我”,除了表达自身遗憾之外,这其实也是在告诉太子朱高炽夏原吉是个忠臣,上位后一定要好好重用他。从后面的历史来看,仁宣二帝对夏原吉也是极其倚重。

崩闻至之三日,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太子令出狱,与议丧礼,复问赦诏所宜。悉从之。 ——《明史*夏原吉传》

三、夏原吉和朱棣:互相成就的君臣

明初朱元璋为加强君权,废宰相,权分六部。之前王朝都是由宰相统领百官。现在明朝没有了宰相,六部官员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即可。

六部,即兵、户、吏、礼、工部。夏原吉所在的户部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作为国家的钱袋子,户部掌管天下所有钱粮的调度安排。皇帝要施行各种政策,需要用钱,都得经过户部拨款。甚至皇帝本身一家子的衣食住行的开销也得管户部老大要钱。

从朱元璋第一次将夏原吉放在户部工作开始,直到在宣宗一朝夏原吉死去。夏原吉一生历经五朝,辅佐了三位帝王。在成祖、仁宗、宣宗三朝更是受到当朝君王的器重,一直担任户部尚书到死。作为明帝国的CFO,掌管国家的钱袋子,夏原吉为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开创立下了较大的功劳。在经济理财方便绝对是大明第一能臣了。

明成祖朱棣也知道自己得位不正,所以从上位之初便开始努力工作,他迫切需要丰功伟绩来粉饰自己谋朝篡位的事实。于是在位二十二年间,派郑和几下西洋、五征漠北、几十万大军平安南、修永乐大典、疏浚运河、迁都北京等。

这些举措单拎出来就很让人称奇了。但是朱棣最后不仅没玩崩,还都出色地完成了,虽与君主自身统御能力有关,这里面作为大明管家的夏原吉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朱棣在位的这些大举措,哪一个不是耗资巨大、需要巨大的金钱堆砌?如果没有夏原吉这位理财小能手,朱棣很大可能就是杨广第二了,就不会有后来的永乐大帝名垂千古。

朱棣借夏原吉的理财能力实现自己的君王抱负,夏原吉得遇明主,实现自己作为臣子为国为民的抱负,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朱棣和夏原吉这对君臣其实是相互成就的。

标签: 历史夏原吉明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阿巴亥为何会被逼殉葬?背后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阿巴亥,清朝

    殉葬是起源于古代奴隶社会,并在之后千年长期存在的一种残忍制度。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12岁嫁给当时比她大31岁的努尔哈赤,阿巴亥也是一个很有魅力和手段的女子,她在嫁给努尔哈赤一年后,不知是因为努尔哈赤希望笼络阿巴亥的家族乌拉部的关系

  • 历史上朱祁钰的帝位是怎么来的?他登基之后有何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朱祁钰,明朝

    明代宗朱祁钰,汉族,明朝第七代皇帝,在位8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正统十四年(1449年),一场土木堡之变,让大明王朝王朝将倾。除却了五十余万大军尽皆覆灭,英国公张辅等66位朝堂股肱殉难之外,就连大明王朝的君主明英宗朱祁镇也为瓦剌大军所俘。也先在裹挟了明英宗之后,也将他当做了

  • 朱元璋在封赏功臣的时候 朱元璋为何还要屈居于小明王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朱元璋封赏文武百官,为何自己不称王,反而要屈居小明王之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这以后的三天时间里,朱元璋将诸事都交给了李善长、冯国胜、徐达等人去做,自己则关起门来,认真地考虑给各位文臣武将的官衔,朱元璋明白用人的关键是要把官衔授给适宜的人。后

  • 太子朱标病死之后 朱元璋为何会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明朝,朱允炆

    对朱元璋和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传位给朱允炆?提到明代历史,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朱元璋杀功臣以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抢夺侄子朱允炆皇位两个话题,人们对这两个话题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人觉得朱元璋杀功臣以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大多数

  • 朱棣为何不敢学李世民逼宫 朱棣做了又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明朝,朱棣

    还不了解:朱棣和朱元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如果他学了,明代历史会怎样发展?这种假设很有趣,但是不可能发生。因为朱棣的实力根本就没有当初李世民那么强,朱元璋也远比李渊厉害。《大明风华》里,朱棣有句台词是“吃了两年猪屎”,这话听起来令人极

  • 宋仁宗时期的四大名臣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宋仁宗时期的四大名臣分别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称其为仁宗就可知他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他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后世史学家们把他在位亲政的时间称为“仁宗盛治”。宋仁宗天性仁孝,待人宽厚,知人善用,加上在位时间长,因此仁宗时期是名臣辈出,书生今天给

  • 历史上朱雄英是什么身份?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朱雄英,明朝

    对于建文帝朱允炆这个人,大家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前段时间电视剧《山河月明》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如朱棣、朱标、朱元璋、徐达、胡惟庸等,平时热爱历史或者看过一些明朝的电视剧的小伙伴们对这些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不知道各位追剧的小伙伴们有没有注意到剧中的一些小孩角色

  • 朱元璋登基后给功臣发了免死金牌 最后能善终的人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对朱元璋和功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称帝后,给34位功臣发了免死金牌,为何只有两家得以善终?“免死金牌”一般指丹书铁券,发明者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夺得天下后,让人制造了丹书铁券,作为恩赐颁发给了他手下的开国功臣。刘邦时期,丹书铁券没有免罪、免死的权限,只是一种

  • 朱升当初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是怎么实践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朱元璋,明朝

    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是如何实践这三句话的!在元末,世界陷入了混乱,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朱升能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是不寻常的,朱元璋不仅接受了朱升的话,而且把“九字箴言”作为一项国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使朱元

  • 历史上朱允炆没能守住自己的江山,是因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朱允炆,明朝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皇帝,开局一个碗,最后坐拥大明江山,成功的过程如此不可思议般的艰辛,因为得了江山之后,朱元璋的那种几乎变态的举动,都可以从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