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子朱标病死之后 朱元璋为何会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太子朱标病死之后 朱元璋为何会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294 更新时间:2024/4/16 19:38:14

朱元璋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传位给朱允炆?

提到明代历史,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朱元璋杀功臣以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抢夺侄子朱允炆皇位两个话题,人们对这两个话题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人觉得朱元璋杀功臣以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是当时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不仅不需要杀功臣为其铺路,还不会导致后来的靖难之役,事实上真的如此么?那么当初为何朱元璋还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偏要传给孙子朱允炆呢?

为何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朱元璋在登基之前,就已经开始培养嫡长子朱标了,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心中最佳的继承人,这个选择从来没有动摇过,朱元璋一直对朱标严格要求,朱标也很争气,不管是在文韬武略方面还是治理国家方面都相当卓越,让朱元璋很是满意。

在朱标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人敢窥探其太子位置,就算是朱棣这样的狠角色,在朱标活着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发动政变夺取侄子皇位,他只能乖乖听从大哥朱标的号令,没有丝毫多余想法。

奈何就是这样一位足够卓越的太子,在朱元璋已经64岁之际还英年早逝了,朱标的去世,彻底打乱了朱元璋所有计划,也彻底动摇了当时的权力结构,让朱元璋苦心经营了25年的太子党政权发生一定变化。

这种时候,朱元璋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接下来应该如何平衡自己经营多年的太子党政权,一旦这股力量没有平衡好,对于大明代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一点朱元璋相当清楚,在已经有了太子党政权的前提下,想要去重新培养一个新的太子党政权出来,那是几乎不可能的,况且朱元璋自己已经年迈,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这件事了。

正是这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导致朱元璋肯定是不可能选择朱标一脉之外的人选来当太子了,不管是朱棣还是朱元璋其余嫡子,都不可能被朱元璋选中,毕竟一旦选了其余的皇子当太子,朱元璋就要重新培植新的太子党政权,这样很可能与之前已经存在的太子党政权产生利益冲突,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家而言,朱元璋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当然了,事实上当时除了政权原因之外,还有继承制度的影响,明代初期基本上是严格遵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制度的,朱元璋总共有五个嫡子,分别是朱标、朱樉、朱棢、朱棣、朱橚。

朱棣在嫡子当中排行老四,就算是朱元璋想要重新选择继承人,那也应该按照先后顺序,选择朱樉为太子,朱樉去世后,应该选择朱棢为太子,朱棢是在1395年去世的,即使朱元璋想要选择朱棣,那也必须是朱樉以及朱棢都去世之后,才可能轮到朱棣的,也就是说朱棣是第三太子人选,不可能在朱标去世后就选择朱棣出来继承皇位,这不适合继承制度,一旦这样做了,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朱元璋深刻明白这些道理。

为何朱元璋会选择朱允炆当继承人呢?

既然不管是从政权而言,还是从继承制度而言,朱元璋都不可能选择朱棣为太子,那么当时朱元璋为何会选择朱允炆为太子呢?实际上这个选择主要考虑的就是政权的稳定。

前边说了,朱元璋为了让朱标顺利接过皇位,已经为其培植了相当实力的太子党政权,现在就算朱标死了,也不能轻易破坏这种政权的稳定,故而朱元璋只能在朱标一脉当中选择继承人,从而放弃了按照继承制度来选择太子的选择,直接从朱标一脉中开始物色太子人选。

既然朱元璋已经没有严格按照继承制度来选择太子人选了,自然就不需要再去过多考虑朱标的嫡子与长子之分,完全根据政权需要来选择接班人就可以。朱允炆本身不是朱标的嫡长子,甚至都不是嫡子,朱标的嫡长子乃是朱允熥,他的生母是大明名将常遇春的女儿,可谓是地位显贵,家族背景强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家族背景的原因,朱元璋放弃了朱标的嫡长子,而选择朱允炆。朱允熥外婆还有一个弟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蓝玉,换言之蓝玉就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两人关系融洽,经常在一起共事,这让朱元璋很是担心。

在朱标去世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对蓝玉以及常遇春集团的力量感到恐惧,打算开始清理了,要是再选择朱允熥当太子,那明显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一旦太子受到蓝玉以及常遇春集团的控制,那么大明江山可能以后就不姓朱而改姓常或者蓝了,相比于嫡长子这样的身份,朱元璋明显更加看重其背后的政治利益。

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朱元璋只能选取一个朱标儿子当中母亲家族背景不强大的当继承人,刚好朱允炆就是最佳人选,他的母亲吕氏不是什么豪门望族,对朱家的统治没有任何威胁,朱元璋选定接班人之后,将吕氏晋封为朱标太子妃,这样一来朱允炆就是名正言顺的嫡子,既适合政治利益,又适合继承制度,你看朱元璋多精明。

正是因为选择了朱允炆为太子,所以蓝玉以及常遇春一脉必须进行打压,刚好蓝玉这个人处事比较高调,朱元璋早就看他不爽,现在抓住机会,顺理成章出现蓝玉谋反案件,朱元璋顺藤摸瓜,不断扩大打压范围,常遇春的后人都受到牵连,经过蓝玉案之后,朱元璋算是基本清除了朱允熥这个嫡长子对朱允炆皇位的影响了,接下来就应该清除其他党派。

朱元璋在活着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考虑到很多可能对朱允炆皇位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且都将其一一解决,这就是为朱允炆继位进行铺路,可以说朱元璋的铺路相当完美,在他去世的时候,早已为朱允炆铺出一条光明大道,只惋惜朱允炆不会走。

要是选择朱棣就能避免杀功臣和靖难之役么?

很多人觉得只要朱元璋当时选择朱棣为太子,就可以避免杀功臣为太子铺路一事,也可以避免靖难之役,事实上真的如此么?在我看来这些事情和是否选择朱棣为太子没有必然关系。

首先我们就说杀功臣一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在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可谓是比比皆是,这其中虽然有一些是因为功臣不懂得明哲保身,但是大多数其实还是皇帝担心他们功高盖主对自己后世的地位产生影响,所以才将其铲除的。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不管朱元璋选择谁继承自己的皇位,只要是他老朱家的人,朱元璋就必然会对一些功臣进行铲除,除非功臣们都能够像徐达以及汤和那样懂得明哲保身,要不然大概率上还是会被朱元璋打压,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也是封建王朝统治下为了皇权稳定所进行的必然行动。

其次我们再从靖难之役来说,要是朱元璋选择了朱棣担任太子,自然是不会发生靖难之役的,可是在当时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太子的时候,他怎么可能想得到朱棣后来会发动靖难之役呢?

朱元璋在为朱允炆铺路的时候,不仅对可能影响朱允炆政权的功臣赶尽杀绝,还对自己的其余儿子采取了一定措施,都让他们远离京城,去到自己封地就藩,要是没有皇帝的诏令,不允许私自进京,朱元璋这样的安排,早已排除了藩王造反的可能性了。

就算是藩王造反,朱元璋还有多手准备,在中央朱允炆身边安排了耿炳文等老将保护他,在千里之外的云南,还有三十万沐家军完全效忠于朱允炆,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说,以一个藩王的实力,都不可能是朱允炆的对手,再者说了,明代的藩王一出生就注定富裕,何必为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造反掉脑袋呢,毕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藩王与整个朝廷对抗,最终还逆袭成功的先例啊。

结果朱允炆这个继承人,能力一般到让朱元璋后悔莫及,这才是靖难之役爆发以及得以成功的本质原因,朱棣本来好好当着自己的藩王,完全没有造反的意思,可是朱允炆偏偏要削藩,连续杀掉好几个藩王,朱棣再三表示自己对朱允炆的忠诚,都毫无用处,朱允炆依旧要对他下手,眼看自己已经无路可退,朱棣除了造反之外,还有第二条路可走么?

就算是朱棣已经选择造反了,可他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取得胜利,仅仅就是希望能够避免削藩而已,谁曾想朱允炆一手好牌,最终打得稀烂,才让朱棣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创造了历史奇迹。

我们要是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朱棣的成功,除了自己能力强之外,更多的还是朱允炆太愚蠢,给了朱棣源源不断的运气,才取得最后胜利,创造奇迹的,但凡当时朱允炆稍微有些能力,朱棣可能早就被他杀了十次二十次了。

结语

朱元璋确实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传位给朱允炆会搞出后来那么多事情,要是朱元璋想到朱允炆会把一手好牌打成那种效果,当初必然是不会选择他当继承人的,至于说选择朱棣当继承人,不管从任何角度而言,可能性都比较小!

标签: 历史明朝朱允炆

更多文章

  • 朱棣为何不敢学李世民逼宫 朱棣做了又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明朝,朱棣

    还不了解:朱棣和朱元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如果他学了,明代历史会怎样发展?这种假设很有趣,但是不可能发生。因为朱棣的实力根本就没有当初李世民那么强,朱元璋也远比李渊厉害。《大明风华》里,朱棣有句台词是“吃了两年猪屎”,这话听起来令人极

  • 宋仁宗时期的四大名臣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宋仁宗时期的四大名臣分别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称其为仁宗就可知他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他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后世史学家们把他在位亲政的时间称为“仁宗盛治”。宋仁宗天性仁孝,待人宽厚,知人善用,加上在位时间长,因此仁宗时期是名臣辈出,书生今天给

  • 历史上朱雄英是什么身份?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朱雄英,明朝

    对于建文帝朱允炆这个人,大家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前段时间电视剧《山河月明》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如朱棣、朱标、朱元璋、徐达、胡惟庸等,平时热爱历史或者看过一些明朝的电视剧的小伙伴们对这些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不知道各位追剧的小伙伴们有没有注意到剧中的一些小孩角色

  • 朱元璋登基后给功臣发了免死金牌 最后能善终的人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对朱元璋和功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称帝后,给34位功臣发了免死金牌,为何只有两家得以善终?“免死金牌”一般指丹书铁券,发明者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夺得天下后,让人制造了丹书铁券,作为恩赐颁发给了他手下的开国功臣。刘邦时期,丹书铁券没有免罪、免死的权限,只是一种

  • 朱升当初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是怎么实践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朱元璋,明朝

    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是如何实践这三句话的!在元末,世界陷入了混乱,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朱升能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是不寻常的,朱元璋不仅接受了朱升的话,而且把“九字箴言”作为一项国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使朱元

  • 历史上朱允炆没能守住自己的江山,是因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朱允炆,明朝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皇帝,开局一个碗,最后坐拥大明江山,成功的过程如此不可思议般的艰辛,因为得了江山之后,朱元璋的那种几乎变态的举动,都可以从早年

  •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胜利之后 朱元璋为何没有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朱元璋,陈友谅

    对朱元璋和陈友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鄱阳湖战胜陈友谅后,朱元璋自称吴王,为何仍奉小明王为帝?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正月,在文臣武将的劝进下,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吴王。三个多月前,陈友谅在鄱阳湖身中流矢而死。影视剧中的朱元璋朱元璋践行“缓称王”的策略,在元末群

  • 朱元璋临死前传位给朱允炆 朱元璋就没有留下后手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朱元璋,朱允炆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有没有想到朱棣会反叛,为何没有留下对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之所以会大肆屠戮功臣,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为了确保皇太孙朱允炆能够顺利即位,并坐稳皇位。然而,最终的事实证明,大臣们的确无人造反,偏偏

  • 历史上韩信被封王赐地之后,是如何对待那个屈辱他的少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韩信,汉朝

    韩信发迹前,曾受胯下之辱。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韩信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家,曾有人以“国士无双”来形容他的丰功伟绩,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刘邦之所以能够打得天下,他至少占一半的功劳。因其用兵神武,被后人尊称为“兵仙”。但韩信在没成名之前曾经忍受过胯下之辱,那么在他被封王赐地之后,那个欺负他的恶

  • 后世对太平公主的评价如何?她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太平公主,唐朝

    太平公主(?—713年),本姓李氏,名字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公主,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其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705年,参与复辟李唐王朝,拥中宗李显即位,受封镇国太平公主。710年,参与诛灭韦后行动,拥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