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在封赏功臣的时候 朱元璋为何还要屈居于小明王之下

朱元璋在封赏功臣的时候 朱元璋为何还要屈居于小明王之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704 更新时间:2024/2/4 16:36:50

朱元璋封赏文武百官,为何自己不称王,反而要屈居小明王之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这以后的三天时间里,朱元璋将诸事都交给了李善长、冯国胜、徐达等人去做,自己则关起门来,认真地考虑给各位文臣武将的官衔,朱元璋明白用人的关键是要把官衔授给适宜的人。

后来,经过朱元璋三天的深思熟虑,他对文臣武将进行了封赏。朱元璋任命徐达为总督军马行军大元帅,常遇春为前军元帅,李文忠为后军元帅,汤和为左军元帅,邓友德为右军元帅,胡大海为提点总管使,李善长为参议官,冯国胜为亲军指挥使.

“至于我自己么,快马将捷报给小明王送去,他给我封什么官,我就做什么官吧。“朱元璋自嘲地说道。“元帅,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一个豪绅上前说道。

不称王 发展实力

“请讲。”朱元璋回答。

“我看元帅已成大业,拥兵十余万,今又占应天府,完全可以与其他各路义军相衡,不再臣服在小明王之下,而是与他们平起平坐称王。”

“是啊,我们恳请朱元帅称王?”几个豪绅,还有朱元璋麾下的一些文臣武将都齐声说道。

朱元璋看看冯国胜,又看看李善长,三个人会心一笑。称王一直都是朱元璋非常渴望的事情,可是,在与冯国胜、李善长商议之后,朱元璋也感到自己现在不能称王。在此时,已经称王的就已经有几家了。论实力而言,朱元璋是完全可以称王的,可是一旦称了王,就要遭到更多人的攻击。这样一来,就会使自己处于外有元兵、内有义军攻击的困境之中,实不利于发展实力,争取人心。

朱元璋虽然年轻,但是他十分清楚:在这种腥风血雨的年代里,实力比任何荣誉都重要得多。这么想清楚了,年轻的统帅决心舍虚名而求实力。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与李善长、冯国胜才这样会心一笑。为了说服众人,朱元璋示意李善长给诸位文臣武将解释一下。

李善长会意地点点头,说道:“由于元代的统治基础不牢固,一遇天灾人祸,最下层便猛烈相左,整个制度便会崩溃瓦解。而如今已经发展起来的各路起义军,并不明白这些道理,在自己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御国的时候,便忙着称霸封王,结果相互争战,必然走下坡路。而我们正可趁此良机,从近而远,从小而大,迅速地对周边元军进行扫荡,在占领周边城镇的同时发展实力,从而更加快速地扩大势力范围,争取民心,待到力量足以御国之时,帝王之位,不封自来也。”

朱元璋是个聪明的人,他发觉自己现在正处在韩林儿张士诚徐寿辉这三股力量之间,这三股力量中随便哪一股都可以与元军力量匹敌。他们现在都称了王,各自都在与元军激战,无力他顾。如果自己能够利用好这一有利形势,打着韩林儿的旗号,消灭周围一些与大部队分散的元军,一年之内便可以拿下应天周围的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阳等地。

等到北方的仗打得差不多时,自己的力量也就强大起来,就可以与所有力量抗衡,就可能避免为他人所灭的命运。因此,他需要的不是虚荣的名号,而是真正的实力。朱元璋这么想着,微微地笑了笑。

常遇春一直在看着朱元璋,他不了解朱元璋为什么会笑。在听了李善长的一番话后,常遇春觉得虽然很有道理,但是还是认为朱元璋这样太委屈了,于是他站出来说道:“可是,元帅还是得有个封号才好,不能太委屈了元帅。”

常遇春

冯国胜听了表示赞同,这里在古时被称为吴国,不如就建议朱元璋称吴国公。想到这里,冯国胜说:“常将军的话很有道理,依元帅现在的实力、声誉,封王早已足矣,只是不愿太露锋芒,为众矢之的。既然如此,元帅不妨暂称吴国公,大家看看可好?”冯国胜转过头去,征询地望着李善长。

“吴国公,我认为好得很,只是不知元帅意下如何?”李善长将目光停留在朱元璋身上。众人的目光,也都转向了朱元璋。

既然如此,那就叫吴国公吧。“朱元璋便笑着说道。

朱元璋的行动,从这时起就显示出一种为将来远大前途着想的战略眼光。他不是图一时的钱财,也不在于仅仅改善一下原先的贫困生活,而是要建立一个政权,占领地盘,收罗人才,寻求继续扩大势力范围,以此来准备和群雄进行争衡。

严格约束士兵 安定民心

朱元璋此时已经占据了长江沿线的芜湖、太平、和州、漂水、句容、漂阳等地。他要拱卫应天府,那就必须尽快拿下下游的镇江路。此时的朱元璋担心的是兵无纪律,他认为,在江南的复杂形势下,谁能安定民心、安定社会,谁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3月12日,朱元璋召集全军将士训话。在讲了严明军纪的道理和历次军令之后,朱元璋历数一些将领杀戮抢劫的罪过,随即把脸一沉,说,全部拉出去砍了。将领们一个个面无人色,一齐跪地磕头。

这时,李善长出面求情。朱元璋便说道:“看在诸将和李都事的面上,罪过权且记下。你们了解,我自起兵以来,从未枉杀过一人。你们往后行军打仗,也断不可滥杀滥抢,糟践百姓。马上徐达等人要带兵攻打镇江,你们一定要很好地体悟我的用意,严格戒戢士卒。城下之日,不得烧,不得掠,不得随意杀人,有违犯的,处以军令。倘使你们约束不严,我绝不宽恕!”

将士们都不敢作声,连大将徐达都是战战兢兢的,连忙说:“一定听从命令。”

3月16日,徐达、汤和、廖永安等率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严整的威武雄师在第二天就拿下了镇江。

徐达

3月19日,设置了淮兴镇江翼元帅府,以徐达、汤和为统军元帅;又设秦淮翼元帅府,以俞通海为元帅。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拥有集庆路、太平路、镇江路、广德路等江南地面,十几万大军,成为了江南很有实力的割据政权。

此时,在朱元璋的上游有徐寿辉,下游有张士诚,今天浙江的宁波、临海沿海一带有方国珍,江南其他地区仍为元代所占据。江北则有韩林儿、刘福通的大部队牵制着元代主力,做了南方起义军的屏障,使他们得以肆意地蚕食元属领地,并彼此之间展开厮杀。

从此,在长江以南,形成了以方国珍、徐寿辉、张士诚、朱元璋各霸一方的割据态势。

标签: 历史明朝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太子朱标病死之后 朱元璋为何会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明朝,朱允炆

    对朱元璋和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传位给朱允炆?提到明代历史,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朱元璋杀功臣以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抢夺侄子朱允炆皇位两个话题,人们对这两个话题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人觉得朱元璋杀功臣以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大多数

  • 朱棣为何不敢学李世民逼宫 朱棣做了又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明朝,朱棣

    还不了解:朱棣和朱元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如果他学了,明代历史会怎样发展?这种假设很有趣,但是不可能发生。因为朱棣的实力根本就没有当初李世民那么强,朱元璋也远比李渊厉害。《大明风华》里,朱棣有句台词是“吃了两年猪屎”,这话听起来令人极

  • 宋仁宗时期的四大名臣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宋仁宗时期的四大名臣分别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称其为仁宗就可知他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他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后世史学家们把他在位亲政的时间称为“仁宗盛治”。宋仁宗天性仁孝,待人宽厚,知人善用,加上在位时间长,因此仁宗时期是名臣辈出,书生今天给

  • 历史上朱雄英是什么身份?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朱雄英,明朝

    对于建文帝朱允炆这个人,大家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前段时间电视剧《山河月明》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如朱棣、朱标、朱元璋、徐达、胡惟庸等,平时热爱历史或者看过一些明朝的电视剧的小伙伴们对这些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不知道各位追剧的小伙伴们有没有注意到剧中的一些小孩角色

  • 朱元璋登基后给功臣发了免死金牌 最后能善终的人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对朱元璋和功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称帝后,给34位功臣发了免死金牌,为何只有两家得以善终?“免死金牌”一般指丹书铁券,发明者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夺得天下后,让人制造了丹书铁券,作为恩赐颁发给了他手下的开国功臣。刘邦时期,丹书铁券没有免罪、免死的权限,只是一种

  • 朱升当初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是怎么实践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朱元璋,明朝

    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是如何实践这三句话的!在元末,世界陷入了混乱,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朱升能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是不寻常的,朱元璋不仅接受了朱升的话,而且把“九字箴言”作为一项国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使朱元

  • 历史上朱允炆没能守住自己的江山,是因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朱允炆,明朝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皇帝,开局一个碗,最后坐拥大明江山,成功的过程如此不可思议般的艰辛,因为得了江山之后,朱元璋的那种几乎变态的举动,都可以从早年

  •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胜利之后 朱元璋为何没有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朱元璋,陈友谅

    对朱元璋和陈友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鄱阳湖战胜陈友谅后,朱元璋自称吴王,为何仍奉小明王为帝?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正月,在文臣武将的劝进下,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吴王。三个多月前,陈友谅在鄱阳湖身中流矢而死。影视剧中的朱元璋朱元璋践行“缓称王”的策略,在元末群

  • 朱元璋临死前传位给朱允炆 朱元璋就没有留下后手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朱元璋,朱允炆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有没有想到朱棣会反叛,为何没有留下对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之所以会大肆屠戮功臣,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为了确保皇太孙朱允炆能够顺利即位,并坐稳皇位。然而,最终的事实证明,大臣们的确无人造反,偏偏

  • 历史上韩信被封王赐地之后,是如何对待那个屈辱他的少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韩信,汉朝

    韩信发迹前,曾受胯下之辱。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韩信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家,曾有人以“国士无双”来形容他的丰功伟绩,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刘邦之所以能够打得天下,他至少占一半的功劳。因其用兵神武,被后人尊称为“兵仙”。但韩信在没成名之前曾经忍受过胯下之辱,那么在他被封王赐地之后,那个欺负他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