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第一王多尔衮的传奇经历

清朝第一王多尔衮的传奇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019 更新时间:2024/1/19 1:43:06

日历翻回1644年,故事即从这一年的6月初一的早上开始的。33岁的多尔衮阔步走进武英殿。他像皇帝上朝一样,宾至如归地坐上了龙椅。多尔衮的表情威严而又略带谦逊。这是个刚柔相济的人,他至刚,也至柔。这位摄政王看了看殿下朝臣一眼,突然纵声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充满雄性的力量,在大殿上下飞旋,声震屋瓦。现在让我们近距离地看一看这位叱咤风云的大清第一王。

这天早上,北京城的天气晴朗,霞云如万朵玫瑰在东方波涛那样翻卷着怒放,清新的鲜活的生命气息飞向四面八方。云雀在高空,知了在树上,纵情歌唱并且热烈议论。

和平终于回到了人间,万千生命在人间重新找到了生存的位置。如果说要有什么神圣的话,那么,这就叫神圣了。是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神圣的了。生命是神圣之最。

多尔衮

多尔衮的传奇一生:

多尔衮,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日(1612年)生,清顺治帝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逝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少年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随父兄出征蒙古与明朝,是满洲有名的娃娃英雄。因为屡建功勋,16岁那年,他获皇太极赐予“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王”)之号,并且成为正白旗的旗主,成为清代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帅。

这位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少年,骑在战马之上,不仅仅是光彩照人,他的目光穿过硝烟,看得比其他将帅更为辽阔。

他的八哥皇太极逝世后,他和大他13岁的堂兄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福临即帝位。第二年,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率八旗军入关。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顺治帝曾加封至“皇父摄政王”。顺治帝七年(1650年)冬天,他病死在塞北狩猎途中,顺治帝追尊他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顺治帝又追论其生前谋逆罪,削去了他的王爵。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弘历追念这位叔高祖的赫赫功勋,复还他睿亲王封号,追赠谥号“忠”,神位列于太庙之中,配享列祖列宗。

多尔衮十五岁那年,父亲努尔哈赤去世。他和同母哥哥阿济格、同母弟弟多铎眼睁睁地看着母亲按照古人传下来的殉葬规矩,用弓弦扣环的办法自缢。

那天早上,太阳红红地照着纸窗上面,母亲阿巴亥盛妆端坐在清宁宫的大殿里,从容不迫地将弓弦环在颈上,扣在一条绫子巾上,那是皇阿玛努尔哈赤生前送给母亲的,洒着桃花红点子的绫巾子。母亲回头深情地看了看跪在众大臣中间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表情无化的眷恋。母亲凝视了许久,才对他们说:“好好听皇上的话,听哥哥们的话,额娘侍候你们的皇阿玛去了。”说罢,满面微笑,引颈自缢。

多尔衮

这是女真人的古老风俗,认为女子殉夫是一种最高的光荣。兄弟三人和皇太极,还有诸王大臣一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看着母亲一点一点归去。

大殿里的气氛,庄严肃穆,宫廷乐师奏起了古乐,那乐声仿佛从天上飞来,又飞回了天上。

这个壮烈的场面,对少年多尔衮是最大的刺激,同时,也是他坚毅性格形成的根源。

皇太极看着这位14弟在悲痛中长大,对他一向呵护有加。对八哥的厚爱,他心领神会。多尔衮不负皇恩,他参加了太宗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在每次战役中他都有优异的表现,他逐渐成为著名的军事统帅。

天聪五年(1631年)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战役中,多尔衮像一头狮子,径直冲到大凌河的城下。城上的炮弹和飞箭暴雨一样泼下来,后金的军队一时伤亡惨重。他毫不畏惧,一边猛冲,一边命人攻城。八旗将士听了他的呐喊,特别振奋,排山倒海一样冲向古城。城,就这样攻下来了。

战斗结束后,皇太极非常后怕,他在朝上怒责多尔衮的部下说:“墨尔根戴青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接着,他又对贴身侍卫安崇阿说:“以后每有大战,卿即代朕督战,你就是替朕看好十四爷!”阿崇阿从此成了督战侍卫,专门负责多尔衮的警卫安全。

下朝后,皇太极私下规劝弟弟不要总是冲在前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统帅要在统帅的指挥位置。

皇太极:“10万兵马我也不换一个14弟。你懂吗?”

多尔衮:“臣弟知错了,下次再不这样了。”

皇太极心疼地看着他,从腰间解下佩剑。

皇太极:“赐你护身吧。”

多尔衮:“谢皇上!”

十年以后,即崇德六年(1641年)4月下旬,多尔衮率部进攻锦州城,他早忘了哥哥的规劝和自己的承诺。

火炮一响,他又是一马当先冲在前面。安崇阿见阴挡不不了这位猛虎爷,只好打马冲在他前面,为他拔打雕翎箭。

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南北夹击,弹片在他的四周上下翻飞。他一面大笑,一面纵马奔驰,战刀在日光下闪闪发亮。

多尔衮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论年纪,他排序在14位,他岁数较小,他甚至还没有他的侄子如杜度、岳托、豪格大,他和他大哥褚英的孙子,也就是杜度的儿子杜尔祜是同龄人,他只比人家大三岁。也就是说,他在爱新觉罗这个军事家族中,他是个童子军。但是,他除了过人的勇敢之外,还有惊人的智慧。在明末清初的悲壮大戏里,他迅速成了男一号,他的政治地位飞快超过了他的哥哥和侄子们。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皇太极询问他们一个问题。

皇太极:“诸位爱卿,你们看看征明及察哈尔、朝鲜,应该应该把哪一项放在最前面?”

21岁的多尔衮略一思索,率先站出来。

多尔衮:“以征明为先。我们先从动摇明朝的根基开始,最后再一步步夺取国家大器。我们每年要整顿兵马,乘谷子成熟的时候深入明朝境内,围困燕京并且者截其援兵,同时摧毁他们的在每个村屯设的军事堡垒,这样,可以消耗掉他们的国力。”

皇太极:“嗯,不错!”

多尔衮的话简短,但句句在要害上面,而且态度从容不迫,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皇太极越听眼睛越亮,其他王公大臣更是频频点头,大家都认为多尔衮的见解是真知灼见。最后,皇太极采纳了他的战略思想。那个时候,山海关外一带地方还是由明朝重兵把守,多尔衮率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朝的腹地,如入无人之境,明朝军队屡屡受到他沉重打击,国力一天天衰弱下去。

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二月,皇太极下诏,令多尔衮等率精兵万人,前往黄河河套地区,去招抚察哈尔部。多尔衮率部疾风一样冲向宣府水泉口,先后在那里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儿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林丹汗生前曾经得到了元朝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字。囊囊福晋把这个玉玺献给了多尔衮,多尔衮搬师回朝后,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群臣认为这是上天在帮助皇太极称帝,他们纷纷奏请皇太极上尊号称帝。皇太极特别高兴,他率领大臣们出迎时,竟然跳下大白马,紧紧拥抱了14弟。这在君臣之间,是极其少有的礼节。多尔衮因为这一桩奇功,而被晋封和硕睿亲王。从此以后,这颗后金的明星更加耀眼。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不幸逝世。他生前没有来得及立嗣,这就给后金国留下了点麻烦。多尔衮二哥代善的次子贝子硕讬、孙子郡王阿达礼两人站出来力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这两个人代表了朝廷一部分王公大臣的愿望,但却遭到两黄旗王公大臣的强烈反对。多尔衮权衡利弊,最后从大清的前途命运考虑,不但没有听从两人的建议,反而认为这是谋反,他诛杀了侄子硕讬、和侄孙阿达礼。一场内乱,被他剿灭在萌芽状态里。然后,他与诸王、诸贝勒、群臣拥戴小侄福临即位。朝廷议定,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左右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当即归政。多尔衮的这一举动,顾全了大局,安定了朝野,大清江山摇了几下,又稳如泰山了。

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关内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得了势的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皇帝慌慌张张地逃到煤山上吊自杀,明王朝就此宣告下课。

大智大勇的多尔衮看准了这一历史契机,当即决定入关,在北京让皇帝再登一次基,宣告从此一统天下。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陈友谅若听此人的计策,朱元璋必败无疑,明朝历史或将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之战时,朱元璋险胜而已,其实当时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更大,只不过他没有把握好时机,仔细来说是他没有听从手下一将领的建议,这位将领叫张定边,跟陈友谅是结拜兄弟。张定边的名气虽然没有蓝玉、徐达、常遇春等人高,但他的军事能力绝不在这些人之下,只是他

  • 汉武帝在位54年,举国之重兵与匈奴大战42年为什么还是没能消灭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宣称"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将匈奴定为汉朝的"九世之仇",坚决北伐匈奴,这一年的马邑之围掀开了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序幕。公元前89年,汉武帝暂停对匈战争,下罪己诏声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

  • 面对刘邦的猜忌之心,萧何是如何应对的?化险为夷的水平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萧何,刘邦

    与朱元璋相比,同是布衣天子的刘邦,对功臣的猜疑同样严重。以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为例,这三位在汉朝建立过程中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在汉朝建国后的境遇就十分值得玩味。韩信自不必说,"仓皇宫室叹良弓",这位绝世名将几乎成了成语"兔死狗烹"的代言人;运筹帷幄之中的张良呢,他拒绝刘邦封赏,四处云游的举动

  • 隋朝深陷高句丽无法自拔,为何唐朝执迷不悟,一定要拿下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总是希望自己的版图能够扩大一些,再扩大一些,野心的不断壮大,战争就会不断,所以有野心的皇帝也会格外的重视军队的建设,毕竟有了军队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版图才能不断扩大。唐朝也是这样一个朝代,李渊带领自己的儿子们推翻了隋朝建立唐朝,他们也和隋朝一样,有着共同的野心,对高句丽有着一

  • 黄巢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这个问题涉及到三个内容,分别是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是一直存在的,基本上都是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天灾人祸之类的原因诞生了农民起义。总结一下,就是中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选择农民起义。因此,在古代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在那个时代1斤至少价

  • 三国魏延如果不被杀,会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魏延最早显露锋芒是在跟随刘备入川作战的过程中。不管在对决张鲁还是刘璋大军过程中,魏延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魏延也开始被刘备所看重。刘备在汉中称王后,把国都定在了成都。所以汉中重镇就需要一个优秀的统帅去镇守。而且由于汉中的重要性。刘备选择的武将不仅需要能力超强,还需要对他刘备具有足够的忠诚。魏延是坚定

  • 清官告老还乡,却凑不出路费,朱元璋得知后怒斥:把这个贼人阉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朱元璋,官员,曾秉正

    明朝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很传奇的皇帝,他从淮右布衣到真龙天子,一个人开创了一个绵延百年的朝代,的确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但同时他的经历也造就了他极其多疑的性格特点,只要手底下的官员有一点点不对劲的地方,就可能招来最严酷的惩罚。比如曾经是礼部尚书的吴琳,因为年老而辞官归乡,朱元璋却怀疑他辞官的动机,还专

  • 蜀汉北伐共计17次,为什么没能消灭曹魏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蜀汉,诸葛亮,曹魏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带领军队驻扎到了汉中,准备积蓄力量北伐曹魏。魏明帝曹睿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曹魏的大臣们一致认为,蜀汉地形险恶不易进攻,假如带领军队去汉中同诸葛亮决战的话,很有可能会战败。而且诸葛亮擅长用兵,曹魏也没有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将领,因此曹魏在这次会议后,制定了对蜀汉

  • 五代时期五位短命皇帝,他们是谁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五代时期虽然短暂,但是其中的皇帝数量却不少,但是这些皇帝在位时间大都不长,其中五位比较短命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也就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他们都是谁,你知道吗?1.朱温朱温(在位时间907年-912年),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功被赐名"全忠",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用武力把唐昭

  • 李自成为什么只当了42天的皇帝?仅仅只是因为了吴三桂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明朝末年的时候,会经常的闹灾荒,百姓生活的很是艰难。之后就有了李自成这些人的起义,经过一番较量以后,李自成赢了,崇祯皇帝自尽!他带着他的军队成功的进入了北京城。成了下一任皇帝。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在当了42天皇帝以后,就被赶出京城了呢?首先,李自成进京后,起义军队无组织无纪律,将以前的军规抛诸脑后。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