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死因真相是什么?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死因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24 更新时间:2024/1/25 7:49:20

汉朝战神霍去病17岁远征漠北,挟轻骑八百就能直捣匈奴巢穴,勇冠三军,一战封侯。19岁挂帅出征三征河西,将匈奴逐出祁连山。21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如入无人之地,封狼居胥,达成中国历史上古代军事最高成就!战神霍去病这样一位历史上的天才将领,却如同流星划过天空一般,在他23岁之时就突然死了,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令人措不及防,惋惜不已!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死因真相是什么?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不敢记载战神霍去病死因,只是在《史记》用了五十一个字记述战神霍去病去世: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意思是说,漠北之战的第三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汉武帝非常哀痛。发葬时,调集附属国的铁甲军,从长安一直列阵于茂陵,还把他的坟墓封土修成祁连山的形状。另外,汉武帝还为霍去病追加了谥号,称景桓侯,既有勇武又具开疆拓土的意思。

司马迁为什么没有记载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由于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霍去病死因,这也造成了后世对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产生各种猜测。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观点一:病死的。

霍去病死因是生病而死的。这个结论出自于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的奏折,可以说是官方结论,只是此说法也是褚少孙后来补录的,并非是司马迁记载的,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一位能骑善射的武将,在青壮年时期莫名其妙的病死,这个结论很难服众。更重要的是如果是病死的,那么司马迁也没有必要不去记录?要么司马迁对霍去病死因一无所知,要么司马迁根本不敢记载霍去病死因。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观点二:匈奴人投毒报复。

战神霍去病差点就灭了匈奴,匈奴单于怀恨在心,就派人在霍去病必经的水源投毒,将死去的牛羊尸体放在水源,引发瘟疫,最后霍去病死于瘟疫。这个说法看似蛮有道理,但是细细推敲是站不住脚的。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记载可知,在霍去病死之前,还在甘泉宫的狩猎中射杀了李敢,这么勇猛,丝毫没有一点病态,然而不久之后就突然去世,显然不是瘟疫造成的。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观点三:被汉武帝杀害。

霍去病和自己的舅舅卫青掌管大汉朝的军队,功高盖主,为了避免外戚做大,汉武帝就将霍去病给除掉了。这个观点看起来蛮有道理,但是当时匈奴未灭,汉武帝刘彻还准备继续北征,正是用人之际,又岂会这么早卸磨杀驴,将一个能为自己打江山的新星战神经除掉,如果是真要杀两人中的一个,直接干掉年迈的大将军卫青不是更好,怎么也比去杀一个更年轻更有利用价值的新星战神要好。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观点四:死于卫氏家族之手。

霍去病出自卫氏,是卫氏分支,但是他的崛起,卫氏家族从中没有获得丝毫利益。相反还是汉武帝扼制卫氏家族的不二人选。卫氏家族在当时有卫青、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平阳公主这些举足轻重的人物,这股外戚势力的壮大是汉武帝刘彻不想看到的。

因此尊霍抑卫就成了汉武帝对付卫氏家庭的政策,当霍去病作为卫青部下而战功赫赫时,对卫家来说是锦上添花,当他独当一面威胁到卫青地位的时候,他便是整个卫氏家族的头号敌人了。

但是以卫青宽和大度的性格,为了地位去杀自己的外甥这种事情他应该做不出来,最有可能是想除掉霍去病的应该是卫青的妻子平阳公主,这种在帝王家庭中成长的人最善于的就是争权夺利。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观点五:死于李广后人报复。

李敢因为其父李广之死,怨恨大将军卫青,打伤了卫青。霍去病忍不了,就在在甘泉宫的狩猎中射杀了李敢。事后,汉武帝宠信霍去病,并没有将其治罪,只是对外宣称李敢被鹿撞死的。这个说法无非就是为了掩人耳目,但李家人看了李敢的尸体,怎么能不知其中的端倪。因此,很有可能是李家人为了报仇,将霍去病给害死了。只是由于做得隐秘,没有证据直接指向李家。

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观点六:死于假诏赐死。

根据《史记》记载来看,霍去病死因最大的可能就是赐死,和秦朝蒙恬一样被假诏书赐死。《史记》记载:“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意思是说霍去病死后,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而被免去了侯爵。 毫无疑问这两件事紧密相连,矫诏就是假传圣旨,这在古代是死罪,卫伉此时不过十几岁,他没有必要去假传圣旨,他又有什么资格去假传圣旨呢?

霍去病虽然勇冠三军,封狼居胥,但是少年得志,为人跋扈,得罪的人还真不少,这点从他因为一点小事就射杀李敢中也能看出端倪。司马迁都有点不喜欢他,认为他贵不省士,飞扬跋扈。不懂为人处事的人是最容易早死的,不管战神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死因真相是什么,不怕死的司马迁都不敢明说,后世也只能徒增猜测而已,毕竟斯人已势,只留战神名号。

更多文章

  • 清朝第一王多尔衮的传奇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日历翻回1644年,故事即从这一年的6月初一的早上开始的。33岁的多尔衮阔步走进武英殿。他像皇帝上朝一样,宾至如归地坐上了龙椅。多尔衮的表情威严而又略带谦逊。这是个刚柔相济的人,他至刚,也至柔。这位摄政王看了看殿下朝臣一眼,突然纵声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充满雄性的力量,在大殿上下飞旋,声震屋瓦。现在让

  • 陈友谅若听此人的计策,朱元璋必败无疑,明朝历史或将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之战时,朱元璋险胜而已,其实当时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更大,只不过他没有把握好时机,仔细来说是他没有听从手下一将领的建议,这位将领叫张定边,跟陈友谅是结拜兄弟。张定边的名气虽然没有蓝玉、徐达、常遇春等人高,但他的军事能力绝不在这些人之下,只是他

  • 汉武帝在位54年,举国之重兵与匈奴大战42年为什么还是没能消灭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宣称"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将匈奴定为汉朝的"九世之仇",坚决北伐匈奴,这一年的马邑之围掀开了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序幕。公元前89年,汉武帝暂停对匈战争,下罪己诏声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

  • 面对刘邦的猜忌之心,萧何是如何应对的?化险为夷的水平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萧何,刘邦

    与朱元璋相比,同是布衣天子的刘邦,对功臣的猜疑同样严重。以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为例,这三位在汉朝建立过程中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在汉朝建国后的境遇就十分值得玩味。韩信自不必说,"仓皇宫室叹良弓",这位绝世名将几乎成了成语"兔死狗烹"的代言人;运筹帷幄之中的张良呢,他拒绝刘邦封赏,四处云游的举动

  • 隋朝深陷高句丽无法自拔,为何唐朝执迷不悟,一定要拿下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总是希望自己的版图能够扩大一些,再扩大一些,野心的不断壮大,战争就会不断,所以有野心的皇帝也会格外的重视军队的建设,毕竟有了军队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版图才能不断扩大。唐朝也是这样一个朝代,李渊带领自己的儿子们推翻了隋朝建立唐朝,他们也和隋朝一样,有着共同的野心,对高句丽有着一

  • 黄巢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这个问题涉及到三个内容,分别是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是一直存在的,基本上都是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天灾人祸之类的原因诞生了农民起义。总结一下,就是中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选择农民起义。因此,在古代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在那个时代1斤至少价

  • 三国魏延如果不被杀,会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魏延最早显露锋芒是在跟随刘备入川作战的过程中。不管在对决张鲁还是刘璋大军过程中,魏延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魏延也开始被刘备所看重。刘备在汉中称王后,把国都定在了成都。所以汉中重镇就需要一个优秀的统帅去镇守。而且由于汉中的重要性。刘备选择的武将不仅需要能力超强,还需要对他刘备具有足够的忠诚。魏延是坚定

  • 清官告老还乡,却凑不出路费,朱元璋得知后怒斥:把这个贼人阉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朱元璋,官员,曾秉正

    明朝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很传奇的皇帝,他从淮右布衣到真龙天子,一个人开创了一个绵延百年的朝代,的确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但同时他的经历也造就了他极其多疑的性格特点,只要手底下的官员有一点点不对劲的地方,就可能招来最严酷的惩罚。比如曾经是礼部尚书的吴琳,因为年老而辞官归乡,朱元璋却怀疑他辞官的动机,还专

  • 蜀汉北伐共计17次,为什么没能消灭曹魏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蜀汉,诸葛亮,曹魏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带领军队驻扎到了汉中,准备积蓄力量北伐曹魏。魏明帝曹睿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曹魏的大臣们一致认为,蜀汉地形险恶不易进攻,假如带领军队去汉中同诸葛亮决战的话,很有可能会战败。而且诸葛亮擅长用兵,曹魏也没有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将领,因此曹魏在这次会议后,制定了对蜀汉

  • 五代时期五位短命皇帝,他们是谁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五代时期虽然短暂,但是其中的皇帝数量却不少,但是这些皇帝在位时间大都不长,其中五位比较短命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也就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他们都是谁,你知道吗?1.朱温朱温(在位时间907年-912年),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功被赐名"全忠",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用武力把唐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