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各朝各代的开朝帝王都会清算功臣呢?

为何各朝各代的开朝帝王都会清算功臣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859 更新时间:2024/1/23 13:29:02

权利和人心如何选择,这对于每一代开国皇帝而言,都会不约而同选择前者。江山初建之时,必然需要得力之人打天下,但当江山稳固,就是功臣退隐之日,但凡有头脑混沌者,轻则成为贬为庶民,重则丢掉性命。

为何各代开朝帝王都会清功臣?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一统天下后更要扫除未来隐患。细数历代朝代,当属明朝朱元璋心狠,对他而言,人心没了可以争取,但江山没了,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为何他如此心狠手辣,对待往日亲人、好友、挚友不择手段,难道真的伴君如伴虎?

血腥的酒楼集会

一声爆炸,明朝开国功臣可谓是全体覆灭,这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吗?有人说当了皇帝内心将变得越发强硬,但这种强硬是群臣逼迫和影响之下所形成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待自己打江山的兄弟们可谓心狠手辣,为了防范建国功臣将来有可能对明朝江山社稷造成危害,为了保证大明江山能够千秋万代,他采取狠心的手段对众多功臣下了黑手,朱元璋杀了众多开国元勋,维护了大明政治统治,却失去了众多人心,这点也颇值得后人思考。

平定天下后,朱元璋通过酒宴群臣集会,试探这些臣子们对自己的忠心程度。他发现很多人威胁到了大明王朝未来的统治,于是朱元璋命人在这次宴会安放了火药,一声爆响无情夺去了众功臣的性命。

此后,朱元璋开始装模作样捉拿凶手,丞相和将军徐达也相继被铲除。这次事件只有汤河侥幸保住了性命,不久以后他交出了自己的兵权。酒楼谋杀不仅是那些功臣们的悲哀,也同样是朱元璋的悲哀。

居功自傲永远都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应该知进退,当贪心逐渐增大之时,也是你距离覆灭不远之日。朱元璋做皇帝后,有一些功臣仰仗着自己功劳大,确实有居功自傲的心理和表现,尽管他们当时还没有想造反的心理和行为,但朱元璋对这些功臣们的行为,还是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怀疑心理也由此产生。其实朱元璋心里确实对一些功臣存有担心和忧虑,他担心有些功臣将来可能会对大明江山产生威胁,他担心太子朱标将来有可能领导不了这些开国元勋。

朱元璋的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杞人忧天,后来发生的这些功臣们不愿交出手中兵权的事实,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朱元璋的担心。为了防患于未然,朱元璋决定提早动手,想方设法剥夺众功臣手中的大权。

朱元璋设想地剥夺功臣手中大权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另一种是万不得已时通过暴力方式解决。他首先想通过伪装群臣集会形式,效仿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夺取众功臣手中的兵权,并对此种方式如果不能成功,后续采取第二种方案做了安排。其次,他做出了用暴力手段夺取功臣手中兵权的安排。遗憾的是朱元璋未能像宋太祖那样和平解决问题,而是演化成了暴力的结果。这一点,朱元璋与赵匡胤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朱元璋解决功臣们手中大权的结果,之所以没有达到宋太祖那样的艺术境界,没有实现双赢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朱元的伪装术比较低劣,他未能像宋太祖那样表现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亲和力,而是在表达方式上过于直接、直白、生硬、失去了感染力,他未能用精妙的“杯酒释兵权”来打洞众人的心。

另外,这些开国功臣们纵然久经沙场,但是他们的确不够聪明和识趣,他们明知朱元璋的真实目的,但却不懂得机变,不舍得手中的大权,结果丢了身家性命。这一点他们与大宋的开国功勋们相比也是相去甚远,他们最终落得如此悲剧结果,也没有什么值得惋惜了。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假如朱元璋不采取暴力方式,解决功臣手中兵权的话,一旦朱标继位,这些功臣们还真有可能会惹出一些事端来。

大明这些功臣们对手中大权的过分贪恋不舍,致使他们在识别朱元璋的伪装术上花了眼,他们只知道心里感觉不公平,只知道心里不舒服,只知道不舍得手中的兵权,却不知道命重要还是权力重要,自我感觉重要还是皇帝的意愿重要,历史功绩重要还是将来前途命运重要。因此,众功臣丢掉身家性命也只能是一种悲哀。相比而言汤和还算聪明和明智,他记住了刘伯温的谆谆告诫,皇帝只可同苦难,不能共甘甜,由此他捡了一条性命。

常言道“功高不可盖主;得意不要忘形”这句话,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相当大的发意义。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固然与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与周围人的关怀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切不要把功劳都记到自己的头上,应当把一部分归结到周围人身上。个人英雄主义的事情少做,因为胳膊永远拗不过大腿。

正是因为这些臣子们让朱元璋实在是“放心不下”,这位凶恶的皇帝才使用了如此血腥的手段。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朱元璋当时不这么凶狠的话,也许明朝的江山也不会历经几百年之久。朱元璋有错吗?他为了保证江山杀功臣,群臣有错吗?因为不放权而被杀,说到底还是因为不明白,大明江山姓什么。

苟富贵勿相忘,这句话永远都不适用于君臣。

标签: 历史明朝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北方辽国境内发生了巨变,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部落之后,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登基称帝,国号为大金,开始起兵攻打辽国。此时的辽国已经日益衰落,天祚帝耶律延禧喜好狩猎,对朝政不管不顾,任由奸臣乱政,因此在金国的步步

  • 司马迁到底是如何看待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汉朝,司马迁

    历史是由后人所写,在撰写人的主观思维下,难免会有一些偏差,但有些功过是不会被掩盖,只会在“写与读”的过程中,越发清晰明了。从《史记》中能够看出司马迁爱好和平,但为何还会认可秦始皇?他是在肯定秦始皇的功劳,还是在《史记》中“正话反说”?秦王朝的一统,让天下人有了“统一”的概念,才有了后世的汉朝、唐朝、

  • 尉缭和王翦都功高盖主,为何嬴政会放过他们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战国,秦始皇

    伴君如伴虎,当很多人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也是他距离灭亡不久之时,但凡是皆有例外,不是他们过于聪明,而是知道做事应有何种态度。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但秦始皇身边的尉缭和王翦是其中的“特例”,这两位名家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统一天下,最终他们却选择了明哲保身,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不同的方法全身而退。秦

  • 作为北宋最耻辱的事件 靖康之耻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北宋,靖康之耻

    对北宋靖康之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靖康之耻,北宋最耻辱的事件,究竟有多“耻”?历史的朝代变革,总是免不了打仗,打仗就会有成败,弱势的一方总是会留下惨痛的代价。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的朝代,欣荣衰败总是免不了的,可是像北宋这样的屈辱的真的很少,北宋最大的屈辱就是靖康之耻。靖康之

  • 李牧为何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他的封神之战是哪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李牧,赵国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从李牧的生轨迹来看,可分为两部分,前半生防御匈奴的南侵,后半生抵御秦军的东进。他一生战功赫赫,但是封神之战则来自于匈奴,以15万步兵围歼10万匈奴骑兵。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

  • 明代宗朱祁钰是怎么死的?详解其死因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朱祁钰,明朝

    明代宗朱祁钰是怎么死的?他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对朱祁钰之死,明代人多有忌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长兄明英宗即位后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

  • 清朝敬事房太监抢着进去 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吃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清朝,敬事房

    对清代敬事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敬事房是做什么的,为何太监们抢着进去,而妃子们都很畏惧?在我们古代,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有的人生在富贵人家,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而很多人出生在贫寒之家,就只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特别是古代的达官贵族和皇室,他们不仅锦衣玉食,还有众多

  • 康熙都没有解决孝庄的遗言 雍正是怎么轻松破解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孝庄,雍正

    对孝庄和雍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孝庄临终前留下遗言,康熙临死前未破,38年后,雍正却轻松破解。我们都了解,封建制度的实质就是以宗法为中心的父权制度,在过去,女人的身份比男人要低,在大多数王朝,官员和宰相都是男人的特权。但即便如此,在历史上仍有许多卓越的政治家人物,如清代

  • 清朝盲人书画家说的是谁?汪士慎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清朝,盲人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清朝盲人书画家汪士慎的故事。作为扬州八怪“第一怪”的汪士慎,其书画造诣之深,是举世公认的,但他的苦难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他年近四十到扬州时,寄居在同乡大户马氏兄弟家。虽然马氏兄弟很尊敬“文化人”,但赤贫如洗却

  • 郡县制真的是秦国发明的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秦朝,秦始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亦是如此。在秦国一统天下后,对应的制度也完善起来。从现在来看,制度和历史一直处于相辅相成阶段,制度不可能脱离历史而独立发展。秦国完善的制度让它快速成长为六国之首,在强大的制度面前,秦国做到了令行禁止,军队纪律严明,臣民遵纪守法,特别是当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