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车裂和五马分尸一样吗

车裂和五马分尸一样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29 更新时间:2024/3/12 18:46:19

车裂又称環刑、環裂,这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民间俗称“五马分尸”。人们认为,此刑的执行方法,是将受刑人的头与四肢分别系于五车之上,然后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将肢体撕裂。我们知道,古人总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容受到残害或割裂,许多人一旦获罪,常苦苦哀求“赏个全尸”,而杀人者一个“赏他个全尸”的许诺,便是极大的恩惠。

但这“五马分尸”,不仅让人“身首异处”,连四肢都各在一方,难怪一些罪犯想起这一刑名,都会不寒而栗,因为这酷刑不仅让死者的最后一刻肉体异常痛苦,精神也备受煎熬。一般情况下,它专用于谋反、篡逆等大逆不道的人。

战国中期的政治家商鞅,曾助秦孝公两次变法,奠定秦国兵强国富的基础,却激起旧贵族势力的愤恨,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上台,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太子的老师)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以车裂之刑杀之。

秦王赢政时,宦者谬毐得宠于太后,结党营私,又因酒后失言,道出他与太后的关系,事后自知罪不可赦,便起兵叛乱。秦王对其恨之入骨,逮获后也处以车裂,夷其三族。此外,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组织者之一马元义、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等,都死于此刑。

历代《刑法志》与有关史籍,都有关于车裂的记载,但未见“五马分尸”之刑,车裂究竟是不是“五马分尸”,引起了史学界的注意。

一部分人肯定这一成说,认为这一酷刑在史籍中屡见不鲜,且多以车裂、擐等词语记载。如《左传•桓公十八年》:“環高渠弥。”《左传•宣公十一年》:“杀夏征舒,辍诸粟门。”但并不是毫无例外,如《辽史•刑法志》就有“淫乱不轨者,五车辕杀之”,道出了“五车”与“環杀”之间的关系。

近年常有人断然否定两者之间的联系,认为车裂并非五马分尸。主要理由是:

车裂并非五马分尸的三大理由

理由、古代典籍中并未释车裂或辕刑为“五马分尸”,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有“辕,车裂人也”“斩法,车裂也”等说法,将车裂、斩、擐赋予相同的意义,即以锐利的兵器断人肢体。先秦时,各国对公开处死的罪犯或敌人,无论用刀戈砍杀,还是弓箭射杀,最后都肢解尸体高悬示众。可见,车裂指用刀斧肢解敌人或罪犯的尸体,并非将人活活撕裂。

理由、古人进行行刑到示众这一过程,其顺序是先枭首后分尸,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尽得(繆)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可见车裂时的尸体已是无头之尸,无法用五匹马来分解了。

理由、从文字发展角度看,“车裂”的“车”,并不含有“车子”的意思,就如“斩”字一样,不论是用于劳动的斩具,还是用于杀敌的斩具,都不会是车,因此在文字学上“斩”字的结构是无法解释的,很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字体由古、籀向小篆、隶体变化过程中一点讹误造成的。车裂的车(繁体字作“車”),本应是“專”字,有斩、截、断、割之意,这些字常可与“裂”字相配成词,如“断裂”“割裂”等。“車”由于形近而讹,得“專”字之义,进而约定俗成,与“裂”组成了一个古书常用词。总之,车裂的“車”,决非马车之意,所谓车裂与“五马分尸”毫无关系。

五马分尸从何而来

那么,“五马分尸”之说从何而来呢?有人指出,自汉景帝改革刑法后,景帝以前一些死刑的真相慢慢使人淡忘,最终失传。一些古书几经后人妄改,如《南燕录》中有“车裂嵩于东门之外”一句,在《太平御览》中已被改为“五车裂之”,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又成了“以五车裂之”,读者以今视古,难免产生种种误解。

此外,民间文学、古典小说对这一刑罚的描绘,起了直接传播作用,如《东周列国志》说商鞅被“五牛分尸”,这是“五马分尸”俗说的近源,什么时候五牛被五马取代更不可考。但至少在近代,“五马说”已广为流传,以至于洪秀全将“五马分尸”刑当作太平天国正式刑名颁于天下,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独一无二之例。

总之,不可断言中国未尝有过“五马分尸”之刑,但或可相信车裂不是“五马分尸”。

更多未解之谜推荐阅读

先秦时期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帝王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权臣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嫔妃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美女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战争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宫廷未解之谜

古代王侯将相未解之谜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谜

民俗风情信仰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作品未解之谜

历史名胜的未解之谜

古代科学的未解之谜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王孙满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孙满是《左传》中记载的人物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秦穆公见晋文公已死,争霸心切,不听贤臣蹇叔的劝谏,一意孤行,潜师偷袭郑国,最终爆发了秦晋散之战。当秦军向东进发时,经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这在当时是对周王很不恭敬的无礼行为。《左传》记载曰:王孙满尚幼

  • 《周书》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志》,又名《汲冢周书》,是我国最早 的历史文献之一。但是,对于《逸周书》的来历,长期以来说法分歧。一说此书来自汲县(今河南卫辉)的魏王古墓。晋武帝咸宁五年 (279 )冬十月,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一说魏安釐王墓)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官府得知后,把它送归秘府(皇家

  • 谥法什么时候起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时帝王贵族、高官显宦死后,朝廷按其生前事迹,加以褒贬, 给予一个称号,叫做“谥法”。如《谥法解》称“慈惠爱民曰文”“克 定祸乱曰武” “辟地有德曰襄” “好内怠政曰炀” &ldq

  • 周朝设置爵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政权和加强统治,实行分土列国,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为周室之“藩屏”的分封诸侯制度。据史书记载,周初封国有七十一个,并有爵称等级,即《礼记•王制》所谓“王者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20世纪以来,随着青铜器

  • 西周甲骨雕刻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陕西,北京等地发现西周甲骨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县、扶风县,北京市昌平区等地先后发掘出一批西周甲骨,共有一万多片,但公布的有字甲骨只有三百多片。与殷墟甲骨相比,西周甲骨在甲骨整治、钻凿形态、刻辞方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文字特征上看,西周甲骨文字较少,且字形特别细小,最大的字长8毫米

  • 耦耕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耦耕是一个与农业科技和经济生产均有密切关系的重大问题。两 千多年来,关于耦耕之“耦”的解释,大约有七种,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二人二耜并耕说。汉代学者郑玄注《周礼•考工记》,认为古代的 耦耕是两人各执一耜,共同耕作的方法。耦耕在二人二耜的相同前提下,形成另外两种不同耕

  • 井田制在古代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井田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流派。一说中国古代井田制是存在的。《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rdq

  • 《乐经》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论及儒家经典,人们总是从先秦“六经”讲起。所谓“六经”,《庄子•天运》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也云:

  • 老子姓名的疑问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山鼻袓,所著《老子》一书,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可是,由于老子是个隐者,司马迁在为他作传时,已存在老子的姓名为李耳、老莱子、太史儋等三说。关于老子的这些姓名,至今争论不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聃,担任过周

  • 伍子胥掘墓鞭尸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时代楚平王误听谗言,将大夫伍奢全家斩尽杀绝。伍奢次子伍子胥历尽艰难,逃到吴国,成为吴国重臣,后率领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相传,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曾经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平王尸体三百下。对于这一传说,古文献存在“鞭尸”和“鞭坟”两种不同记载,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