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谥法什么时候起源

谥法什么时候起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48 更新时间:2024/1/17 13:18:43

古时帝王贵族、高官显宦死后,朝廷按其生前事迹,加以褒贬, 给予一个称号,叫做“谥法”。如《谥法解》称“慈惠爱民曰文”“克 定祸乱曰武” “辟地有德曰襄” “好内怠政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壅遏 不通曰幽”等。那么,古代社会长期沿用的谥法,究竟始于何时?

谥法一说始于西周中后期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指出, 西周铜器遒敦的铭文,三次提到“穆王”都是“生称”,是“穆王”在 世时已有的称号,不是死后的谥。而且,王氏进一步阐述文、武、成、 康、昭、穆都是古代的美名,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皆号非 谥”。

于是,他断定谥法之作,应在西周“共、懿诸王以后”。现代学 者唐兰依据他对西周铜器铭文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周王的生称,最 后一个是懿王。”因而推测:“谥法兴起,可能在孝王以后。”

谥法一说春秋中叶以后至战国时期

郭沫若在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 撰写《谥法的起源》一文,进一步列举和考释西周、春秋时的铜器铭 文,由此推断:“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代。”其主要理由是,那时学 者“惯喜托古作伪”,《逸周书》就是战国时学者“伪托之结晶”,而 《谥法解》乃“其结晶之一分子也”。

谥法一说西周初期

此说认为,春秋时期有关谥法的记载相当多,不但谥法施行普遍,而且十分认真。西周时谥法的施行情况亦不乏记载, 在《国语•鲁语下》《世本》等古文献中都有明载,从而把谥法之兴, 推到西周初期。

谥法一说殷商时代

持论者认为,商代一些帝王已加上文、武、成、 康等美称,如武丁、康丁、武乙、文丁等,商汤也称为汤或武王,这 是周代谥号的滥觞。通常看法,“周因于殷礼”,谥法也当如此。若说 有所不同,那就是周代凡王皆有谥,谥号概括其一生行事善恶,前后 王的谥号不能重复,而这些都是在商代谥法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完善。

谥法的起源,真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更多未解之谜推荐阅读

先秦时期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帝王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权臣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嫔妃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美女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战争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宫廷未解之谜

古代王侯将相未解之谜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谜

民俗风情信仰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作品未解之谜

历史名胜的未解之谜

古代科学的未解之谜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朝设置爵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政权和加强统治,实行分土列国,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为周室之“藩屏”的分封诸侯制度。据史书记载,周初封国有七十一个,并有爵称等级,即《礼记•王制》所谓“王者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20世纪以来,随着青铜器

  • 西周甲骨雕刻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陕西,北京等地发现西周甲骨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县、扶风县,北京市昌平区等地先后发掘出一批西周甲骨,共有一万多片,但公布的有字甲骨只有三百多片。与殷墟甲骨相比,西周甲骨在甲骨整治、钻凿形态、刻辞方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文字特征上看,西周甲骨文字较少,且字形特别细小,最大的字长8毫米

  • 耦耕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耦耕是一个与农业科技和经济生产均有密切关系的重大问题。两 千多年来,关于耦耕之“耦”的解释,大约有七种,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二人二耜并耕说。汉代学者郑玄注《周礼•考工记》,认为古代的 耦耕是两人各执一耜,共同耕作的方法。耦耕在二人二耜的相同前提下,形成另外两种不同耕

  • 井田制在古代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井田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流派。一说中国古代井田制是存在的。《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rdq

  • 《乐经》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论及儒家经典,人们总是从先秦“六经”讲起。所谓“六经”,《庄子•天运》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也云:

  • 老子姓名的疑问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山鼻袓,所著《老子》一书,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可是,由于老子是个隐者,司马迁在为他作传时,已存在老子的姓名为李耳、老莱子、太史儋等三说。关于老子的这些姓名,至今争论不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聃,担任过周

  • 伍子胥掘墓鞭尸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时代楚平王误听谗言,将大夫伍奢全家斩尽杀绝。伍奢次子伍子胥历尽艰难,逃到吴国,成为吴国重臣,后率领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相传,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曾经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平王尸体三百下。对于这一传说,古文献存在“鞭尸”和“鞭坟”两种不同记载,而近

  • 孔子修订过春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本不是一个专用名词,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史书都以 “春秋”命名,如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鲁之春秋等,因而 《墨子》中有“吾见百国春秋” 一语。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重返鲁国,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于是就根

  • 《春秋》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在史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严格地讲,《春秋》仅是鲁国国史的一部分,因为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史事,而隐公之前和哀公十四年后的历史都付之阙如。奇怪的是,鲁隐公并不是鲁国的开国君主,也没有什么过人业绩,孔子为什么对他特别青睐,将

  • 孔子删过诗经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诗经》最早称《诗》,相传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删定以后,剩下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而言之,因此也叫《诗三百》。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被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诗》也就被称为《诗经》了。孔子有没有删过诗?这是个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